曾经离光武帝最近的人,有一种后悔药叫李密不入关中

李密少年时期就被惊为天人。

作为北周八柱国之首李弼的杰出后人,李密出场的时候,几乎是隋末最为闪亮的那颗星。

隋炀帝无意中在侍卫中见到他,感觉到英气逼人,急忙让大臣把那个“黑色小儿”调走;权势熏天的杨素偶然遇见他,连连赞叹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远不如他。

如果把隋末逐鹿天下看做一个棋盘的话,当各路英雄还在边边角角发展的时候,李密早已如日中天,占据了“天元”的位置。

如果把隋末英雄并起看成一幕戏剧的话,那无疑是历史上最精彩的戏剧,李密无疑是自带“主角光环”的那位。

李密的发迹史一度堪比光武帝刘秀,在策划杨玄感起事的过程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起事失败后,依靠自身的机智勇敢,李密屡屡死里逃生、化险为夷,上演了“王者不死”的真实版本。

李密也曾攀上人生的巅峰,被天下众望所归,差一点实现平生抱负,像光武帝那样成为开创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书写历史上璀璨的传奇。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密不仅没有取得成功,还被李渊算计杀害。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李密没有先行夺取关中,这导致了他最后满盘皆输的结局。这个失算,无疑是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李密相比李渊,本来在抢先夺取关中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是李密具备“天命”有利条件

隋炀帝时代,流行一句谶言“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关于“桃李子”很好理解,隋炀帝身边的道士安伽陀就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李氏当为天子”。

而“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的意思估计是皇帝要在扬州玩完。

关于“勿浪语,谁道许!”,当时的人们认为肯定是个“密”字,这不就是“李密”吗?

也许人们会说,不就是句谶言吗,有啥了不起?

但当时的人们就信这个。瓦岗军的首领翟让将头把交椅让给李密,很重要的就是这个原因。

二是李密占据优良的地利条件

在李渊还在山西犹豫着是否要起兵的时候,李渊已经率领瓦岗寨的弟兄们占据了当时的“天下粮仓”洛口仓回洛仓,把洛阳城的粮食供应切断。

时逢天下大乱,北方的田地大多荒废,最宝贵的就是粮食,而李密手握两大粮仓,相当于掌握着中原地区的命脉。

从进军关中的路线上来说,李密占据河南,要进军关中只需走陆路,相当便利。此时虎牢关的守将裴仁基已经投降,相当于李密的东向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地进军关中。

李渊呢?虽然磕磕绊绊地起兵了,但是从山西进军关中需要渡过奔腾的黄河,路上还有宋老生、屈突通这样的名将挡着,加上阴雨连绵,把李渊父子挡了好几个月。

三是李密拥有当时最强大的实力

李密势力巅峰时期,已经达到了号令天下的程度。

除了他自己占据的河南大部,当时全国各地的义军首领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都向他俯首称臣。他们的势力遍及河北、山东、淮泗、襄樊一带,几乎囊括了除李渊所在的西北外所有的中原地区及周边。

李密不仅拥兵30多万,而且他的部队是名震当世的关东豪杰为主力的,骁将秦叔宝、罗士信、单雄信、王伯当、徐世绩、程咬金等几乎都在他麾下。

不像李渊起兵时的部队拼拼凑凑才3万多人,且都是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菜鸟。每次打仗都需要李建成、李世民冲在前面做表率。

所以,对于李密来说,手握这样的一把好牌,后来居然打得稀烂,实在是活见鬼了。何况李密曾经表现得那么雄才大略、算无遗策,因此对于他本人来说,最终的失败就显得尤为可惜和难以理解。

雄才大略的李密为什么会输给资质平平的李渊?

1.对李渊动向的重大误判。

李渊在晋阳蠢蠢欲动的时候,李密也得到了消息,作为战略大师,他自然会猜到李渊可能会进军关中。

从两人的地位来说,李渊是唐公,李密是蒲山公。李密的祖上李弼虽然在八柱国中排位居首,但李渊当时的地位无疑更显赫一些,年纪也要大一点,两人又是本家,在天下局势尚未明朗之时,李密并不希望与李渊过早成为敌人。

李渊先是主动给李密写信试探。李密回信表示:自己被各路豪杰所推,已经成为义军盟主,颇有当仁不让之意,意思是李渊不要跟他抢。

李渊接到这封信,不禁笑道:李密想当领头羊很好,正好帮我在河南充当炮灰,挡住东来之敌。我不妨迷惑他一下,把他先稳住。

于是李渊给李密继续回信,谦虚地说老夫年纪大了,能做到保境安民就谢天谢地啦,唯老弟马首是瞻之类的话。

李密接到回信后大喜,按照他对李渊为人的了解,以为李渊真是那种混太平日子的。全没想到李渊如此老谋深算,况且还有那么优秀的儿子!

这反映了李渊虽然智商远不如李密,但是情商却要高出很多!也许是因为他的生活阅历要丰富得多。

2. 对隋朝实力的重大误判

李密数十万大军占据粮仓、围困洛阳的时候,开始以为洛阳指日可下,但是洛阳偏偏很不好打。

东都洛阳由越王杨侗镇守,此人是隋炀帝的孙子,年纪轻轻,却为人仁厚,颇得人心。

洛阳还有隋炀帝留下来的20万精锐,这20万军队待遇优厚,都是忠于隋朝的,虽然对李密作战屡屡失败,却始终不愿意投降。

洛阳的粮食紧缺,却有用不完的金银财富、绫罗锦绣,由于大运河的关系,隋炀帝把大量财富储存在这里,粮食走私也屡禁不止。

617年的6、7月间,就在李密和李渊都在考虑进军关中之时,隋炀帝派了李密生平最大的敌人王世充率领“江淮劲卒”北上讨伐李密。

王世充只是普通胡人出身,能够做到扬州长官,说明他能力非同小可,他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研究兵法。在去打李密之前,王世充已经接连平定了江南朱燮、管崇声势浩大的起义,消灭了淮河一带贼帅孟让的主力。

王世充每次打完仗,都要把战利品全部分给下属,由此很得军心。

这一切都说明,王世充是很能打的,也是很能笼络人心的。

李密没有选择向关中进军,自然就陷入到与王世充可怕的拉锯战之中。

后面就是李密的数十万大军和王世充的数十万江淮精锐、洛阳守军你来我往的两相消耗。

其结果不言自明:李渊的唐军渔翁得利。

3.最重要的原因:执行力的不足

李密不仅自己谋略盖世,他的谋主一开始也是非常的强,后来名头很大的魏征在李密的谋士中还排不上号,李密阵营中的祖君彦、柴孝和、房彦藻,都是天下一等一的人物。

617年的6月份左右,柴孝和就曾力劝李密要赶紧夺取关中,如果被人先抢占,“悔无及矣!”

当时的李渊也在谋划进军关中,后来被隋将宋老生、屈突通在山西的黄河边阻挡了好几个月。

在时间上,老天爷对李密是非常充裕的,完全可以走出先手的。

对于柴孝和的建议,李密回应说:“其实我早就想到了,可是洛阳这颗钉子还没有拔掉,我带的都是山东群盗出身,我去夺取关中,后方很可能会混乱,那就大事不好了。”

就这样,李密决定把洛阳先攻打下来,结果当月在战斗中还被射了一箭,受了伤只能养着;屋漏偏逢雨,接着又被越王杨侗的将领发动夜袭,军队造成大量损失,柴孝和也不幸淹死,还一度丢了回洛仓。

回洛仓虽然很快就夺回,但洛阳还是取得了大批粮食,暂时缓解了粮食危机,有了固守的资本。

不久随着王世充率领江淮部队的到来,李密更是陷入了拉锯战的泥潭,再也腾不开身夺取关中了。

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到了当年11月,李渊已经稳稳地坐在长安城里了。不仅拥有了关中,还从只有一支几万杂牌军变成了拥有20多万军队的一大势力。

李渊进军关中的过程非常轻松,不仅是儿子们厉害,唯一的女儿李氏(后封平阳公主)也了不得,仅她一人就招降了7万部队,关中城池望风归降,只有攻取长安城的时候小小打了一仗。

最重要的是李渊的执行力非常强,在李世民的劝说下,非常果断地绕开了屈突通部队的阻挡,一举夺取了长安。

结语:

对于李密这样的人说什么好呢?有高超的谋略,却是行动的矮子;有很高的智商,情商却低了一点。对于进军关中的困难想得太多,有些瞻前顾后,白白浪费了时间;对于战友的信任度不够,不敢放手一搏,后来还发生了火并翟让事件;打了很多漂亮仗,但战略层面的失误无法通过战术层面来弥补,在肃清隋朝残余势力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实力消耗殆尽。尤其是他瞧不起李渊的水平,却不幸沦为李渊的一颗“棋子”,最终还成为了一颗“弃子”。

@青史子建写于2020.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曾经离光武帝最近的人,有一种后悔药叫李密不入关中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