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罗晋、尹昉、黄志忠等人主演的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可以说是近两年来难得一见的历史题材佳作,这部剧大结局之后,网络评分达到了8.1分,从这个评分可以看出,大部分网友对这部剧还是非常肯定的。
《天下长河》这部剧的时间跨度很大,主线剧情从康熙十五年黄河泛滥,一直演到了康熙三十一年靳辅去世。
用四十集的剧情要演出十六年的历史,必然要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取舍,下面就结合剧情,说一说那些与这部剧有关,却没有演出来的历史故事。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治理黄河。《天下长河》开篇第一场戏就是康熙十五年的一场洪灾,这场洪灾引出了剧中的两位主要人物,他们就是靳辅和陈潢。
靳辅和陈潢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小酒馆里面,两人在吃饭的时候就黄河问题进行了一番简短的交流,陈潢独特的治河理念让靳辅为之折服,而陈潢最后也很坦诚的说了自己的这套理论实际上是来至于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
之后,潘季驯这个名字在剧中被陈潢反复提起,可见自称是河伯转世的陈潢对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手段非常推崇,那么既然潘季驯在治理黄河方面这样厉害,为什么黄河到了清朝时期又会数次决口,发生洪灾呢?
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李自成说起,1642年,李自成和罗汝才带兵五十万,第三次攻打河南,当时镇守河南开封的是明朝的第十三代周王朱恭枵。
朱恭枵与其他明朝末年的王爷相比,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狠人,之前李自成的军队曾两次攻打开封,朱恭枵为了鼓舞军心,直接拿出了五十万两白银放在城头,对守城有功的军民当场发赏,在他的鼓励下,硬是两次顶住了李自成的进攻。
不过这一次李自成改变了策略,他决定对开封城进行长期包围,要困得朱恭枵出城投降。
围城的第一个月,李自成命令手下士兵将开封城周边的麦子全部抢收,不管有没有成熟都要收割,一点不留。同时在朱仙镇截住了崇祯帝派来的十八万援军,将其全部击溃。
围城的第二个月,开封城内的贫困人家基本全都断粮,即使之前富裕一点的人家也只能每天将粮食掺着野菜熬粥喝,勉强维持生命。朱恭枵了解民情之后,拿出了自己府中的存粮,开始赈济灾民,但是毕竟粮食有限,赈济的粥棚开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没有粮食而关掉了。
围城的第三个月,为了减轻城内粮食的供应压力,城中官员故意打开汴河水门,放一些百姓出城去挖野菜,但城外的野菜毕竟有限,很快就被挖没了,李自成看到了明军的行为之后,推算到了城内的情况,于是更加坚定了他围城的决心。
围城的第四个月,开封城内的小户人家已经饿死大半,中产之家也基本全部断粮,剩下那些大户人家和城内官员也终于撕掉了他们的面具,决定要开始“杀民养军”。
士兵开始挨家挨户的收缴粮食,遇到不交粮食的人家,他们就拿家中的幼童下手:“先捉幼男女,以大针数百刺其肤,号叫冤惨”。普通百姓哪能忍心看着自己儿女受此虐待,只能交出家中的全部余粮。
最后被逼无奈的饥民们,终于开启了“人吃人”的模式。
围城的第五个月,守城的士兵也没有粮食可吃了,城内的昆虫动物都被吃净了,每天饿死的士兵足有三四百人。
这样恐怖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这个月的中旬,突然就结束,结束的原因是离开封不远的黄河突然决堤,河水咆哮着冲进了开封城,整个开封一夜之间“水深数丈,浮尸如鱼”。
至于黄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决口,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自成下令掘开了黄河大坝,让黄河水改道淹没了开封城。
另一种说法是一名叫黄澍官员给崇祯皇帝献计,想要效仿当年关羽水淹七军,于是掘开了黄河大坝。
不管掘开黄河的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崇祯,反正这一次洪灾其实是由人祸引起。据《大梁守城记》记载,这场洪灾过后,开封城内:“黄沙白草,一望丘墟,满目蒿蓬,恶臭十里可闻”。
黄河这次决口改道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灾,并且由于“黄河夺淮”,淮河流域也年年泛滥溢出。而且黄河一旦发水,很容易会倒灌运河,不只冲毁堤坝,还会带入大量泥沙,导致运河的河床升高,河水变浅,舟船难行。
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都是在北京,运河就是他们的生命线,所以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治理黄河势在必行,不然的话,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封建政权,这也就是为什么黄河泛滥会让康熙寝食难安。
好了,关于康熙为什么如此重视治河这件事就先说到这里,下一回咱们说一说剧中有哪几位人物与历史上不太一样,如果您对这部剧感兴趣的话,别忘了点击一下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天下长河》没有演出来的故事,第一篇:康熙为什么如此重视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