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那样仁义,罗贯中也没有刻意编造故事美化刘备。
罗贯中的笔法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整理和加工,将刘备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君主。
首先,刘备是真正的汉室宗亲,这个身份为他带来了一定的人脉资本。但是,这并不是他成为一代英雄的关键因素。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英雄,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在困境中不放弃,不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和品质才是他成为一代英雄的关键所在。
至于刘备家族背景和贫穷经历,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刘备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家族并不穷困潦倒。刘备的爷爷曾经当过县令,家族在当地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虽然刘备家里比较穷,但同族人认为他是一个值得家族共同培养的人才。于是,刘备的叔叔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到首都洛阳来读书。这些都说明了刘备并不是一个底层奋斗逆袭的楷模。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读完书后,他多半会变成一个平凡的人,回到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然后被社会现实频频打击。
但是,刘备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仰,而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在困境中不放弃,不屈服,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和品质才是他成为一代英雄的关键所在。
刘备到洛阳后,拜在了同郡大儒卢植门下。虽然刘备并不喜欢读书,但他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卢植是当时学术界的明星,相当于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个机缘让刘备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至于刘备个人形象和性格特点,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有所不同。刘备并不是一个软弱、喜欢哭哭啼啼、单纯靠卖惨来得人心的人。
相反,他喜欢狗马、音乐、时尚的衣服,喜欢结交当时的豪侠。他对下人很好,喜怒不形于色。这些特点让他在当时社会中获得了更多人们的认可和支持。
当时的政治背景,东汉末年,洛阳是一个乱世的大舞台,各种势力在这里争夺权利和利益。如果你不是袁绍、袁术、杨修这样的世家子弟,你来这里念书就是为了混个出头之日。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科举制度,读书的成绩只能给你增加一点点文化素养,想要做官就得靠背景和关系。你读书再好,没有人罩着你也没用。所以,没有背景的学生只有一个办法:搞事情。也就是说,你要抓住时机,参与到各种政治斗争中去,让自己的名声传开来,吸引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组成自己的势力。
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卢植的学生,有进入世家圈子的门票,但是他出身太低微了,没有什么资源和资本。他只能等待搞事情的机会。
而刘备到达洛阳的那一年,正好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的时候。宦官们借着灵帝的威名,横行霸道,大肆迫害名士。许多有才有德的人被投入黑牢,甚至杀头示众。
曹操也在洛阳,但是他和刘备不同。曹操有着强大的背景和资本。他20岁就当上了郎官,担任洛阳北部尉。举荐他的人是司马芳(是司马懿的父亲,当时最有权势的世家首领之一)。
所以曹操敢于搞大事情。他不仅参与了讨伐董卓的义军联盟,还暗中策划了刺杀董卓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也让他声名鹊起。
刘备就没有这么大的底气了。他只能走基层路线,从下面做起。刘备没有钱财,没有地盘,他唯一有的就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社会名气。他利用自己在汉中、涿郡等地打过仗的经验,在洛阳结交了一些不甘平庸、不愿务农的不良青年。
刘备的起家之艰难,我们了解了之后也就明白。刘备在当安喜尉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想要陷害他的督邮。这个督邮是个小人,不但不尊重刘备的功绩,还想把他赶出去。刘备本来想和他好好说说,但是督邮根本不给他面子,还威胁他。
这让刘备怎么能忍?刘备虽然仁慈,但也不是没有脾气的。他决定给这个督邮一个教训,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尊重长官。
刘备就假装奉了上级的命令,带了一群人去抓督邮。督邮被吓得半死,连衣服都没穿就被拖出来。刘备把他绑在马上,带到了一个没人的地方。然后把他挂在树上,把官印挂在他的脖子上。这样一来,就算有人发现了,也会以为是督邮自己作死。刘备先是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让他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
然后又拔出刀来,要杀了他灭口。督邮吓得哭爹喊娘,求刘备饶命。刘备看着他可怜的样子,心里也有些不忍。毕竟他是个仁君,不是个杀人狂。于是他就放过了督邮,让他走了。
如果你不知道这是刘备干的,你可能会觉得这是黑社会的手段。但是如果你知道这是刘备干的,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仁君的手段。
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刘备是不同的,因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要塑造一个仁君的形象,而不是一个暴君的形象。所以他让刘备哭了30多次,让人感觉刘备很有情感,很有人性。但是情感和人性并不能成就大业,所以罗贯中还要让刘备有能力和手段。所以他让刘备打督邮,让人感觉刘备很有魄力,很有智慧。
这样一来,罗贯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仁者无敌的仁君形象。这是三国演义里最成功的三大人物形象塑造工程之一。另外两个是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仁、忠、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后,更是成为儒家要求君主和臣子的标准。
刘备是个仁君,这是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一个形象。但是仁君不等于软弱,也不等于没有手段。问题是该怎么描写?很简单,史书上有的就大肆渲染,史书上没有的那就自己编。我们接下来再看看三国演义如何渲染史书中没有的。
刘备在进入四川时,就对庞统说了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仁君之道。他说,今天我们跟曹操正在拼个你死我活,曹操对人刻薄我就宽容,曹操对人残忍我就仁德,曹操对人狡诈我就忠诚。我总是跟着曹操反着来,所以今天才有这种地位。
这句话是刘备跟自己人讲的,而且是私下里的话,不是公开宣传,应该可以看作刘备对自己人设的理解。
虽然说完这句话之后刘备就背信弃义,夺取刘璋的益州,相当打脸。但是纵观刘备一身的行为轨迹。除了对不起刘璋之外,其他都还说得过去,总体来说刘备仁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形象在小说中怎么呈现呢?
那就是用故事情节来表现仁。罗贯中在写刘备的时候,完全遮住刘备人很话不多的混社会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吸引人的特质。第一个是对人推心置腹,第二是有利益不争先。罗贯中如何表现这两个特质呢。
首先在表现推心置腹上,刘备就是哭。哭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也是一种信任的表达。刘备哭了30多次,让人感觉他很有情感,很有人性。他哭自己长胖了,说明他不忘本;他哭法正和庞统死了,说明他重视谋士;他哭徐庶要走了,说明他珍惜友情;他哭诸葛亮三顾茅庐了,说明他敬佩智慧;他哭关羽和张飞死了,说明他感恩义气;他哭汉要灭亡了,说明他忠于国家。
每次刘备哭完之后,都能拉近和别人的关系,让别人觉得他真诚可靠。比如徐庶进曹营之后就闭口不言;诸葛亮就答应为他效力;孙权就同意结盟;鲁肃就敬佩他;甚至连曹操都说过,“孤能以天下让于人乎?惟刘玄德而已。”这些都说明刘备的哭能够打动人心。
接着就是利益不争先了。罗贯中描写刘备先后推让过好几个地盘,陶谦的徐州,刘表的荆州,甚至还有孙权的江东。刘备本来都是有机会入主的。但总是一再推让,表现出富贵不能淫的气魄。
这些都不算什么。所以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哭,不是虚伪,而是真诚。他的哭,让他赢得了人心,让他成就了霸业。
为什么呢?因为刘备的哭,是一种战略。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人心最重要。人心不在,兵马无用。人心不在,地盘无意义。人心不在,王朝无根基。
所以刘备要赢得人心,要让人们相信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君主,一个能够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君主,一个能够为了正义而牺牲一切的君主。
怎么做呢?刘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推让利益,二是流露弱点。推让利益,就是表现出自己不贪图富贵,不图谋私利,只为了大义而行动。
刘备先后放弃了徐州、荆州等地,显示出他的高风亮节和大气磅礴。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让人们觉得刘备不像其他诸侯那样争权夺利,而是一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这样的人值得信任,值得跟随。
流露弱点,就是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和感性,让人们觉得自己和他没有距离和隔阂。刘备在很多场合都流泪了:为了亲友、为了部下、为了百姓、为了国家。他的泪水让人们感动,让人们同情,让人们敬佩。
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呢?就是让人们觉得刘备不像其他诸侯那样冷酷无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这样的人值得爱戴,值得效忠。
所以说,刘备的哭,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艺术,一种政治,一种传奇。它让刘备从一个流浪者变成了一个帝王。它让刘备从一个失败者变成了一个英雄。它让刘备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个神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史书中的刘备和三国演义中的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