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记之一:从三阿哥到康熙帝(下)

接上篇:康熙传记之一:从三阿哥到康熙帝(上)

至孝皇子

先帝因为我年幼,没有出过痘,命令保姆们在紫禁城外照顾我。所以我不曾有一日在父母膝下承欢。这是我六十年来深感遗憾愧疚之处。——康熙帝

(出处:钦惟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母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康熙朝实录》)

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朝服像。

早在《礼记》中就提到,天子、诸侯、大夫可以为子女请乳母。清朝宫廷也有规矩,就是皇家子女一出生就必须离开生母,由乳母、保姆等人抚养。康熙帝也是如此,和乳母们朝夕相处,在特定的时刻才能和生母见上一面。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皇子们一生中会有多位母亲:嫡母、生母、庶母、乳母、养母等。一般来说,嫡母就是父皇的正妻即皇后,庶母是其他的嫔妃,如果生母地位较低,还有一位地位尊贵的后妃担任其养母。

对于康熙帝来说,他的嫡母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孝惠章皇后;生母是佟妃,后来改为佟佳氏、追封孝康章皇后;他的一个乳母孙氏则非常有名,

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与孙氏感情非常亲厚,称赞她“此吾家老人也”,还为她的府邸御笔题写“萱瑞堂”三字[1]。因为感念孙氏的哺育之恩,康熙帝非常器重并眷顾她的家人,曹氏一族因此而显赫一时。

康熙帝出生后,很快就面临人生中的第一道考验。他和历代皇子不同,从小就被带出紫禁城,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寺庙中长大。这倒不是小阿哥不受宠,而是顺治帝为了让儿子躲避“天花”而做出的决定。

天花是古代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而痊愈者却能获得终生免疫。清朝初年,天花多次肆虐京城,满族人不像汉人那样掌握接种疫苗的方法,因而发病率很高,很多儿童受感染而夭折。顺治帝考虑到小阿哥没出过痘,这才苦心安排乳母,带着他在宫外居住。

在宫外,尽管孙氏等人每天精心照料着小皇子,他还是意外染上了天花。但是,正如孝庄太后的预言,三阿哥是有大福的,他很快就奇迹般地痊愈了,仅仅在稚嫩的小脸儿上留下淡淡的麻点,不久他得以回到宫廷。

回到紫禁城,小皇子和父皇和母妃也有了更多的接触,但是到了八岁那年,顺治帝驾崩;登基两年后,成为太后的佟氏也在二十四岁时芳龄病逝。

康熙帝小小年纪,就要承受双亲相继离世的悲苦。不能在父母身边承欢膝下,尽人子的孝道,成为康熙帝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尽管康熙帝和佟氏相处时间很短,他却是至孝之人。他还不到十岁时,佟氏患病,年幼的康熙帝就日夜陪伴在母亲身边,亲尝汤药,到了“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程度。佟氏病危时,康熙帝担心得不思饮食、不能安寝,很快清瘦下来。

每次向孝庄太皇太后请安,他都强忍着悲伤去安慰祖母,一退下来立刻泪流满面。佟氏崩逝后,康熙帝更是捶胸顿足、哀泣不已,不进饮食。左右侍从见了,无不感动地落泪。[2]

祖母抚育

仰赖祖母的抚养和教育,我才能够成年自立。——康熙帝

(出处:仰赖圣祖母太皇太后鞠养教诲,以至成立。——《圣祖仁皇帝圣训》)

孝庄文皇后朝服像(老年)。

康熙帝自幼父母双亡,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成了他最亲的人。因为康熙帝出生前后的祥瑞景象,孝庄太后非常关注这位小皇孙的成长。当顺治帝、佟氏相继去世后,孝庄太后更是在康熙帝身上倾注无限心血,努力培养并辅佐他成为一位杰出的皇帝。

在康熙帝年幼时,孝庄就派信任的侍女苏麻喇姑,协助照看孙儿,并担任他的启蒙老师。历史记载,苏麻喇姑心灵手巧,曾亲手制作清朝开国之初的衣冠式样。她还通晓满、蒙文字,康熙帝得益于她的教诲,写得一手漂亮的满文。

俗话说“隔代亲”,但是孝庄对康熙帝的教育却是非常严苛的,就在他还是个婴孩的时候,孝庄就用帝王的标准来栽培他了。

康熙帝刚会走路、说话时,孝庄就在饮食、举止、言谈等方面,都给他定下了规矩。即使是独处,康熙帝都不能越规矩一步,否则就要受到祖母的严厉批评。

在孝庄的苦心敦促下,康熙帝从小就养成了优秀的行为习惯。比如他在走路、停下、坐着甚至躺着的时候,都能做到不回头、不斜视。

康熙帝登基后,无论在朝堂和群臣讲史议政,还是在后宫和家眷闲话家常,总是保持“俨然端坐”的姿势。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天子,更在时时处处显露出高雅、严谨的皇家风度。

这种在平日里养成的好习惯,也塑造了康熙帝超常的定力和勤勉治学的精神。清朝皇室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康熙帝在五岁时,就按照祖制进入书房,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并以史为鉴,向古代圣明君主学习治国之道。

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苦读书的皇帝,史书上记载,他读书时非常用功,一定要做到字字成诵,掌握文章内涵。遇到艰深之处,他就四处虚心求教,或者自己反复思考。

康熙帝做学问,有一股严谨而踏实的韧劲,或许旁人觉得读书很辛苦,他却乐此不疲。因为康熙帝实在是太用功了,他的一位乳母朴氏,出于关心多次把书藏起来,希望皇帝能多休息一会儿,谁知康熙帝坚持把书找出来,继续苦读。

孝庄听说后,又是欣慰又是心疼:“你已经贵为天子了,怎么还像个要赶考的书生那样苦读呢?”

曾有位地方大官为讨小皇帝的欢心,进献一只黄鹦鹉,但是康熙帝拒绝了。

那时,他还是个十岁的孩子,正处在喜欢玩乐的年龄。

史书还记载,康熙帝登基没多久,孝庄有一次问他想要什么。他说:“只愿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这样心系国家子民的话,出自少年天子之口,可见孝庄太皇太后对皇孙的教导,是非常成功的。

冲龄践祚

佟妃生的皇子,年方八岁,却聪慧过人,能够继承祖宗基业,现在立他为皇太子。——顺治帝

(出处:朕子佟氏妃所生,年八岁,岐嶷颖慧,克承宗祧,兹立为皇太子。——《顺治皇帝遗诏》)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康熙帝在太和殿内登基称帝。图为清 《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

顺治十七年(1660年)年底,在辞旧迎新、举国欢庆之际,紫禁城里却是愁云惨淡,人心惶惶。正值盛年的顺治帝,竟在这时染上了天花!此前,他为了躲避疫情,不仅取消重大典礼,甚至多次迁居外地,然而他终究没能躲过这次疫病。

天花在当时是可怕的不治之症,顺治帝很快就病重垂危。清王朝入关不久,根基还不稳固,选立新君成了当务之急。顺治帝在养心殿中养病,思考着皇室之中有谁能够担此重任。

他有六个在世的皇子,二阿哥才九岁,三阿哥、也就是康熙帝才八岁,其他四位阿哥更是年幼。顺治帝想延续兄终弟及的传统,选一位年长的人做皇帝,以便政权能够平稳过渡,却遭到孝庄和上三旗大臣的反对。

其实,顺治帝最寄予厚望的是皇四子,他的生母董鄂妃是皇帝一生挚爱。因而四阿哥一出世,顺治帝就高兴宣称他是自己的第一子。可惜四阿哥数月而殇,让顺治帝和董鄂妃悲痛不已。那么在诸皇子中,康熙帝是如何被选中的呢?

大概是两年前的一件事,给顺治帝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康熙帝和二阿哥、五阿哥向顺治帝请安。顺治帝就问他们有什么志向,五阿哥尚小不能回答,二阿哥说:“儿臣愿意做个贤王。”康熙帝回答:“儿臣希望自己勤勉努力,长大了能像父亲一样。”顺治帝听后对他刮目相看。

还有一个人对康熙帝的即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就是清初著名的传教士汤若望。他是清廷第一任钦天监监正,掌管清朝的天文历法,深受皇帝器重,顺治帝还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

顺治帝临终前,特意征询了他的意见。汤若望提到了一点,三阿哥小时候得过天花,对其终生免疫,而其他皇子却时时处在感染天花的危险中。

年幼的苦难,成为康熙帝人生的一大助力。顺治帝就是因为患上天花而即将离世,汤若望的话让他坚信,三阿哥确实是最佳人选。

从品行来看,康熙帝在孝庄的教养下,言行举止合乎规矩,小小年纪便存高远之志。从学识来看,他有天分,读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也有毅力,每每苦读到深夜,从帝王政治、圣贤哲理到六经书籍,无不融会贯通。

大清是马背上的王朝,崇尚勇士,九五之尊的康熙帝也是文武全才。比如《康熙朝实录》记载,他能够“挽弓十五钧,用矢十三握。左右骑射,发必中的。”十五钧,相当于四百五十斤;握,就是用手握着、一把的容量。

此画是康熙20年所建木兰围场秋闲行军:康熙狩猎图

宋代名将岳飞,《宋史》说他能挽弓三石,差不多也有三百斤。康熙帝还善于在马背上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可知他不仅力气大,骑射功夫更是精妙。

因而,《实录》中赞扬康熙帝“多艺多能,允文允武”“仁至义尽,久道化成”。康熙登基,真的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凌晨,顺治帝驾崩,留下一封千余字的遗诏,其中大量篇幅对自己一生执政的过失进行反思。但是遗诏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为膝下三阿哥定名为玄烨,并册立他为储君。

伴随着悲戚的哭嚎之声,紫禁城中一片缟素。第二日,在祖母孝庄的扶持下,身着孝服的三阿哥,进行祭告天地、宗庙,祭拜先帝等仪式。之后,他穿戴着等级最高的冠袍礼服,端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颁布即位诏书:尊祖母为太皇太后、嫡母与佟氏并为皇太后;定先帝为章皇帝,庙号世祖;大赦天下,次年改元,称“康熙元年”。

从此,八岁幼童爱新觉罗·玄烨成为康熙皇帝,开始君临天下的帝王生涯。尽管有孝庄的扶持,康熙帝毕竟年幼,他能够让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衷心臣服吗?他将面临什么样的政治局面?偌大的帝国,他又将如何治理呢?盛世明君康熙皇帝的传奇大戏,已经拉开大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康熙传记之一:从三阿哥到康熙帝(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