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约前313- 前238年) 名况,战国 赵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荀子的语言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正名篇》,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2. 扬雄(前53 - 公元18) 或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著作有《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训纂篇》、《别字》等。《方言》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学专著,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3. 刘歆(约前53 – 公元23年) 字子骏,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刘向次子。西汉目录学家、经学家。曾奉诏与父刘向同领校群书,在刘向《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并著有《春秋左传注》、《尔雅注》等。
4. 许慎(约58 - 约147) 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偃城)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说文解字》,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在中国和世界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5. 马融(公元79 - 166) 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名将马援的从孙,学者卢植、郑玄的老师,刘备的师祖。著有《三传异同说》、《孝经注》、《三礼注》、《尚书注》、《烈女传注》、《老子注》、《淮南子注》、《离骚注》等。
6. 郑玄(127 - 200年)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经学家,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著《毛诗笺》、《三礼注》、《周易注》、《论语注》、《尚书注》、《诗谱》、《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
7. 刘熙(约160-?),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释名》等,《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
8.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著《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三苍解诂》、《尔雅音义》等。
9.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齐梁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晋书》、《宋书》、《齐纪》、《梁武帝本纪》、《四声谱》等。自沈约起,古汉语音韵始分“平上去入”四声,对后世韵书影响极大。
10. 沈重(500-583),字子厚,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陈官员、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周礼义》、《仪礼义》、《礼记义》、《毛诗义》、《丧服经义》、《周礼音》、《仪礼音》、《礼记音》、《毛诗音》等。
11. 顾野王(519-581),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官员、训诂学家、史学家。著有《玉篇》等,《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2. 颜之推(531-591),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南朝梁、隋朝官员,文学家、教育家,《切韵》的两位定音者之一。著 《颜氏家训》等,《颜氏家训》是中国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且内容丰富的家训,开“家训”之先河,其中的《音辞》篇,对古汉语音韵学研究意义重大。
13. 萧该(约535-约610),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祖籍南兰陵(今江苏常州),梁鄱阳王萧恢之孙。南朝梁、隋朝音韵学家,《切韵》的两位定音者之一。著《汉书音义》、《文选音义》等。
14. 陆德明(约550-630),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人。南朝梁、隋唐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经典释文》、《老子疏》、《易疏》等。
15. 陆法言(562-?) ,魏郡临漳(今河北临漳)人,隋朝音韵学家。著《切韵》,《切韵》是现存所有古代韵书的鼻祖,是汉语言史上影响最大的韵书,唐朝的《唐韵》、宋朝的《广韵》皆承袭之,被奉为汉语音韵学的第一经典。
16. 孙愐,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唐朝音韵学家。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编著《唐韵》五卷。《唐韵》是《切韵》增订本,在当时影响很大,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孙愐对《切韵》的改造主要是加字和增训。宋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注音采用它的反切;陈彭年编修《广韵》承袭它的体例。
16. 释慧琳,生卒年不详,疏勒国(今新疆喀什)人,俗姓裴。唐朝京师(长安)西明寺僧人,音韵学家。释慧琳以唐朝贞观间释玄应所撰《众经音义》为基础,尝引用《韵英》、《考声》、《字林》、《字统》、《声类》、《三仓》、《切韵》、《玉篇》等诸经杂史等,撰《一切经音义》。该书在佛教义、文字、音韵方面都有较大贡献,音韵方面,多不取陆法言一派的吴音,而多取元廷坚《韵英》一派的秦音,因而对研究唐朝北方的时音具有重要价值。
16. 徐铉(916-991),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五代南唐、北宋官员、文学家,曾受诏主持校订《说文解字》。许慎原著的《说文解字》已亡佚,因而徐铉校订的《说文解字》对后世的汉字及音韵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17. 徐锴(920~974),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徐铉之弟。五代南唐、北宋训诂学家,著有《说文解字系传》、《说文解字韵谱》、《通释五音》。
18. 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南城人。北宋大臣、文学家、音韵学家。《广韵》的主要修撰人。《广韵》承袭《切韵》、《唐韵》,但此二书已亡佚,内容不全,《广韵》因而成为研究汉语古音最全面的重要材料。
19. 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北宋大臣、训诂学家。主撰《集韵》、《礼部韵略》等。《集韵》字训多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按北宋当时实际语音注出,对研究宋代语音来说,具有很大价值。
20. 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宋朝官员,音韵学家、训诂学家。《裨传》《韵补》、《论语续解》,其学说为朱熹所看重。
21. 郑樵(1104-1162),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著《通志》、《尔雅注》、《七音略》等。
22. 黄公绍,生卒年不详,字直翁,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宋元之际咸淳元年(1265)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古今韵会》,该书以《说文解字》为本,参考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成为字书训诂集大成的著作。
22. 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江西高安)人,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元代文学家、音韵学家。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中原音韵》取韵定音以当时北方的实际语音为依据,与《切韵》以来的正统韵书有很大差别,与现代北方语音非常接近,对于研究近代音及汉语语音史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学界所重。
23. 宋濂(1310-1381),初名寿 ,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受诏与乐韶凤主纂《洪武正韵》。《洪武正韵》刊行时,离周德清编《中原音韵》仅隔50余年,但与《中原音韵》差别很大,《中原音韵》中消失的语音特征,在《洪武正韵》中又重新出现,总体上还是继承了唐宋韵书的音韵体系,在明朝影响广泛。
24. 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福建连江)人。明代音韵学家、藏书家。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 ,这一学说对后来清人的古音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陈第是对近现代以及当代的古音韵研究思想影响最大的音韵学家。
25.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著《音学五书》、《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九经误字》、《左传杜解补正》、《日知录》、《京东考古录》、《唐宋韵补异同》等。《音学五书》为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之作。
26.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福建泉州人。清代著名清官、理学名臣。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俸诏主持承修《音韵阐微》。
27. 江永(1681-1762),字慎修,徽州府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徽州府婺源(今江西婺源)人。著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
28.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号杲溪,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哲学家。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人。著《声韵考》、《声类表》、《续方言》、《方言疏证》、《六书论》、《诗经补注》、《尔雅文字考》、《孟子字义疏证》、《毛郑诗考证》等。
29.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江苏嘉定(今上海)人。清代历史学家、音韵学家。著《二十四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经典文字考异》、《唐经石考异》、《音韵问答》等,他的《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提出“古无舌上音,古无轻唇音,古人多齿音”等论断。钱大昕与陈第一样,他的观点对现当代语言学的影响巨大。
30.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音韵学家、经学家,四大《说文》学家之一。著《说文解字注》、《六书音韵表》、《汲古阁说文订》、《声韵考》、《毛诗小学》等。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对后世语言学有着重大的影响。
31. 桂馥(1736-1805), 字冬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四大《说文》学家之一,治《说文》成就与段玉裁齐名,并称段、桂。著有《说文解字义证》、《缪篆分韵》、《说文段注钞案》、《说文谐声谱考证》等。
32.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音韵学家、校雠学家。曾师从戴震。著《广雅疏证》、《读书杂志》、《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等。
33. 孔广森(1751-1786),字众仲, 号撝约,又号巽轩。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代孙。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曾师从戴震、姚鼐。著《诗声类》、《春秋公羊音义》、《大戴礼记补注》、《礼学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
34.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仪征县)人,清代大臣、经学家、校勘学家。著《诗书古训》、《孟子音义校刊记》、《曾子注释》、《释文校刊记》、《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略》、《学海堂经解》等。
35.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王念孙之子。清代官员、训诂学家。嘉庆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春秋名字解诂》等,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
36. 江有诰(?-1851),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字音韵学家。著《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群经韵读》、《先秦韵读》、《广韵谐声表》、《广韵入声表》、《四声韵谱》、《唐韵四声正》、《说文六书录》、《说文分韵谱》、《说文质疑》、》、《经典正字》、《隶书纠谬》等。
37. 王筠(1784-1854年),字贯山,号箓友,山东安丘人,清代文字学家,清代四大《说文》学家之一。著《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广义》、《说文部首读补注》、《说文韵谱校》、《说文新附考校正》、《正字略》等,其中《释例》、《句读》是王筠的代表作,影响最大。
38. 朱骏声,(1788-1858) ,字丰芑,号允倩,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字训诂学家,《说文》四大家之一。曾师从钱大昕。著《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读若例》、《说文引书分录》、《六书假借经征》、《七经纬韵》、《古今韵准》、《小尔雅约注》、《说雅》、《左传旁通》、《离骚补注》等。
39.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 广东番禺(今广东广州)人。清代学者、音韵学家。著《切韵考》、《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东塾杂俎》、《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公孙龙子注》等。其《广州音说》文中的一句话非常有名:“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40. 马建忠(1845-1900),别名乾,学名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清末学者、外交家。所著《马氏文通》,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写完之后,按年代又插补了生平不详的孙愐、慧琳、黄公绍三位音韵学家,共43位,故个别编号有所重复。
如果读得仔细一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魏晋以前的语言学家全为北方人,而此后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只是在清代才集中出现了几位以山东人为主的北方人。
各代语言学家对古汉语的训诂,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就是音韵训诂。对于古汉语的语音何以为正的问题,隋唐之后的各个朝代众多学者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其中不乏范仲淹、陆游、朱熹等著名的文人学者。
[唐]李涪《刊误》:“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宋]寇准《说郛》:“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宋]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
[宋]路德章《盱眙旅舍》:“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宋]陈鹄《西塘集》:“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朝得其正。”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
[元]范德机《木天禁-语》:“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
[元]孔齐《至正直记》:“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辩,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
[明]宋濂《洪武正韵·序》:“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研精覃思,一以中原雅音为定。”
[明]沈宠绥《弦索辩讹》:“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乘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
[明]陈全之《蓬窗目录》:“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
[明]郎锳《七修类稿》:“城中(杭州城内)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明]王伯良《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
[明]杨文骢《同文铎》:“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
[清]朴隐子《诗词通韵·序》:“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
[清]潘耒《类音·南北音论》:“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
[清]罗愚《切字图诀》:“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
[清]阎若璩:“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
[清]王德晖《顾误录》:“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
[清] 李渔《闲情偶寄》:“正音维何?察其所生之地,禁为乡土之言,使归中原音韵之正者是已。”
[清]张燮承《翻切简可篇·读横直图口诀》:“填图字样皆系按中州韵填入,学者不可因今古音讹、南北音异妄自更改。”
[清]毛先舒《与婿徐华征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
[清]周赟《山门新语》:“夫中国车书一统,而音韵必叶中州。”
以上普遍认为以中州音韵为正,而朱熹的观点相对显得比较另类:
[宋]朱熹《朱子语类》:“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陈澧的观点,以朱熹之说为据。
近现代的部分著名语言学家,顺便也简单列一下:
罗振玉(1866-1940),字式如,文字学家。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学者、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浙江余杭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学者、文学家、史学家。浙江海宁人。
胡以鲁(?-?),字仰曾,语言学家。著有《国语学草创》,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普通语言学著作。浙江宁波人。
黄侃(1886-1935),字季刚,语言文字学家、民主革命家。湖北蕲春人。
沈兼士(1887-1947),沈尹默之弟。语言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学家。祖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陕西汉阴。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文字音韵学家、语文改革活动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中国现代语法学家、历史学家。浙江金华人。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语言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湖南湘潭人。
陈寅恪(1890年-1969),字鹤寿,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
陈望道(1891-1977),字任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义乌人。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半农,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江苏江阴人。
赵元任(1892-1982) ,字宣仲,语言学家、哲学家、作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汉语言学之父”。江苏常州人。
陆志韦(1894-1970),名保琦,字志韦,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诗人,燕京大学校长。浙江吴兴人。
罗常培(1899-1958),字莘田,语言学家、教育家,与赵元任、李芳桂并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北京人。
王力(1900-1986),字了一,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广西博白人。
魏建功(1901-1980),字益三,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江苏海安人。
李方桂(1902—1987),语言学家,“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籍贯山西昔阳(今山西晋中),生于广州。
张世禄(1902—1991),字福崇,语言学家。浙江浦江人。
袁家骅(1903-1980),语言学家、方言学家。江苏张家港人。
岑麒祥(1903~1989),字时甫,语言学家。祖籍河南南阳,生于广西合浦。
吕叔湘(1904-1998),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江苏丹阳人。
周有光(1906-2017),原名周耀平,号有光,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江苏常州人。
丁声树(1909-1989),号梧梓,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河南邓州人。
高名凯(1911-1965),语言学家、汉语语法学家、文学翻译家。福建平潭县人。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语言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山东临清人。
周祖谟(1914-1995),语言学家、文献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
蒋礼鸿(1916~1995),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嘉兴人。
李荣 (1920-2002),音韵学家、方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浙江温岭人。
朱德熙(1920~1992),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会会长。江苏苏州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学家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