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大画家。
在东晋中叶,顾恺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曾在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担任过官职,并与桓温的儿子桓玄有着密切的交往,备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他担任散骑常侍,享年62岁。顾恺之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才华横溢,擅长诗赋、书法和绘画。他的绘画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顾恺之曾将自己的作品封存在桓玄处,但被桓玄窃取,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此外,顾恺之还为南京瓦棺寺绘制壁画,募得了巨款,可见他的绘画名气和吸引力。有一位富商在修建瓦棺寺时,慷慨认捐了一百万的善款。他在庙里闭门画了一幅维摩诘,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画完后,他想要点亮维摩诘的眼睛,于是提出了一个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需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需要施舍五万,第三天则随意。据说当瓦棺寺的门打开的那一刻,维摩诘的眼睛就像是放出了光芒,吸引了众多施者前来。很快,他们的慷慨捐赠达到了一百万的善款。
顾恺之是一位擅长人物画的艺术家,他善于用淡墨晕染来增强画作的质感。他的“铁线描”技法能够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而人物五官的描写则非常细致入微。他能够自然大方地处理人物的动态,通过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展现内心的丰富情感。他的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充满艺术魅力。在晚年,他的笔法更加细腻,似乎拙而胜巧,用浓色微加点缀,画作神采飘然,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陆探微和吴道子等艺术家都曾模仿他的作品。
顾恺之的真迹已经失传,现在只有一些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而后者则能够展现顾恺之的画风和艺术水平。张华所写的《女史箴》一文,旨在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自我保护。这篇文章也被视为对当时放荡堕落的皇后贾氏的讽刺。顾恺之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创作了《女史箴图》。这幅画作中,描绘了一系列动人的形象,从宫女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魅力。在中国画家善于用细线勾勒人物的传统技法上,顾恺之将其推向了极致。《女史箴图》中的人物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女史们着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婀娜;每款衣裙配之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飘飘欲仙,雍容华贵。这幅画作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古代宫廷妇女的一份礼赞。顾恺之的绘画风格独具匠心,他在人物构图上运用细线勾勒,只在头发、裙边或飘带等处使用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过多晕染,整个画面既典雅宁静又不失亮丽活泼。他的绘画语言卓越高妙,无懈可击。古人称他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女史箴图》是一幅古代名画,现存两个版本。其中一本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时期的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的画风和原作风貌,专家认为可能是唐代的摹本。原本保存在清宫,但由于国家贫困,国宝也难以幸免,这个摹本现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原本分为12段,每段都有箴文,但现在只剩下9段。如果想要亲眼看到这幅名画的真容,就必须要远赴他乡,这让人感到十分遗憾和心痛。
顾恺之的另一幅名画《洛神赋图》则是源于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在这首诗中,曹植用神话的隐喻表达了自己因为爱情失落而感到的悲伤。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最终被他的哥哥曹丕夺去,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甄氏曾讨厌曹丕,也未能得到他的真心,最终悲惨地离世。曹丕将她留下的玉镂金带枕赠予曹植。曹植在回归封地的路上,夜晚梦见甄氏来到他身边,深感悲痛。他于是创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的形象,将甄氏美化成为神话中的洛神。曹植的儿子曹叡将这篇诗改名为《洛神赋》。这篇诗曾被很多画家绘制成图画,宋代也有很多摹本,被认为是顾恺之的原作。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画作,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在景物构图上有所不同。其中景物较简的画作,更具有六朝时代的特色。曹植和他的侍从站在洛水之滨,遥望着美丽的洛水女神,她的身影在平静的水面上出现。洛神含情脉脉,似乎在向他们招手,但又像是在远去。这种无限惆怅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灵,他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了长期传颂的名句。这幅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绘了人类情感的活动,对古代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记载,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不仅包括政治名人的肖像,还涵盖了佛教图像、飞禽走兽和神仙形象等流行题材。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名士肖像,这标志着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传统的宣扬礼教转向了更加注重人物言论和才华的表现,强调了人物性格和精神特点的描绘。顾恺之还著有《启蒙记》3卷和20卷文集,可惜这些作品已经失传。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录了顾恺之的三篇画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这些论文的核心思想包括传神论、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等。传神论强调表达精神状态的重要性,而顾恺之认为表达精神状态比细致的技巧更容易。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概念,旨在实现形神兼备。迁想是画家通过观察和体验对象来构思,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则是把握对象内在本质的巧妙方法。迁想妙得需要实现主客观的统一,以及作者、表现对象和读者之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观点对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的成就超越了东汉时期的张衡和蔡邕等士大夫画家。他汲取了汉魏时期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将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高度。顾恺之、陆探微和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三位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曾评价道:“人物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因此顾恺之被誉为最高。”这段评价对后世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了公认的事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历史人物故事——东晋“才 绝”画家 顾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