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5月21日-王安石逝世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逝世。

提起王安石,各位读者第一想起的应该是,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王安石之所以名留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其文采,更是其一生的功绩。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说:“王安石的青苗法,对1929年大萧条前后美国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古今天下第一小人”为什么对他的评价如此悬殊,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王安石呢?

一门八进士,厚望“安石”

王安石,江西抚州临川人。他的出生的家族有个特点,出了很多学霸,都很擅长考试。被人称为“一门八进士”。王安石的父亲王益,1015年考中进士。叔祖王贯之、从弟王沆(hàng)、哥哥王安仁、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儿子王雱(pāng),在69年时间里,全部考中进士。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王安石从小也被家族寄予了厚望,从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东晋有一个宰相叫谢安,字安石。“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晋书·谢安传》)父亲王益希望这个儿子以后像谢安一样有所作为,就给他起名叫王安石。

“孺子其朋”失状元

公元1042年,21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宰相晏殊将其定为“状元”,但却被皇帝亲自踢出了“三甲”,改为第四名的“传胪”。王安石就这样与“状元”失之交臂。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晏殊在排名上搞了小动作,在关键处坑了王安石一把;但最重要的还是王安石自己在试卷上写错了一句话,犯了很严重的忌讳。

当时内定的是杨寘,这个杨寘的哥哥叫杨察,是当朝宰相晏殊的女婿。杨寘和晏殊的关系可不是秘密,更何况这些试卷最后都是要公之于众的,他要是敢无视王安石,坚持把杨寘排在第一名,那他这个宰相不仅要被御史疯狂弹劾,还得被天下读书人戳脊梁骨,这可是遗臭万年的事儿!可晏殊是什么人啊?好歹也干了十多年的宰相,这点事儿还难不住他!于是,为了表示公允,晏殊把王安石排在第一名;而为了避嫌,杨寘连前三甲都没进,被他定为了第四名。可最后要是皇帝钦点了杨寘为状元,那可就怪不了他晏殊了。晏殊仔细推敲了王安石的试卷之后,在其引用的“孺子其朋”四个字上面做了一点小小的标记,他知道这四个字一定会引起宋仁宗的猜忌。果然宋仁宗看过王安石的试卷以后,把王安石从第一名降到了第四名,杨寘却提升到第一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王安石在考卷中间写了一个词,叫“孺子其朋”。这个词让仁宗很不高兴。我们今天有个成语叫“孺子可教”,“孺子”指小孩。“孺子其朋”这句话源自《尚书》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尚书·周书·洛诰》)这是当年周公辅佐12岁的周成王时,教导他说的话:“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孩子孩子,以后跟大臣打交道要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朋友看,一定要和大臣们搞好关系。这是长辈对孩子说的话,可是宋仁宗这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几岁,看到这种口吻,仁宗很不高兴,很反感。所以他大笔一挥,把王安石从第一名的状元给划掉了,应该是第二名的王珪与第三名韩降应该往上升,但是王珪与韩降都是在职官员,按照宋朝考试规定,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够被评为状元。所以就把第四名的杨寘给提上去了做状元了,王安石改为第四名的“传胪”。

前七任官职,大多都在地方

王安石考中进士以后,把他委任的第一个官职叫“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相当于扬州市政府办公厅秘书。

四年以后,王安石在扬州任签判期满。这个时候王安石有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到京城去做官,在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中了甲科的进士,也就是排前几名的进士,只要到地方上做官任期满一届的,就可以给朝廷交一份报告,朝廷经过审核,同意你参加一种考试,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在馆阁就职。王安石本来是有机会在京城做官的,但是他要求外任,在地方上锻炼自己。公元1046年,26岁的王安石的第二任官,就到了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做了鄞县知县。七品官。

三年后,鄞县期满,王安石又放弃进京做官。公元1051年,31岁的王安石第三任官是舒州(安徽潜山县)通判。六品官。在任上,王安石关注民生,兴修水利。

在这期间,当朝宰相文彦博上疏朝廷,以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为名推荐王安石。有一个叫陈襄的官员也上疏朝廷,也推荐王安石。总之朝廷屡次让他回京任职,他都不去。

三年后,朝廷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不用考试,直接进入馆阁,王安石还是不去。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的任命,这时候王安石反而名气越来越大了。

1054年九月,在欧阳修的一再举荐下,34岁的王安石,终于在他的第四任官职,调入京城,做了群牧司判官。负责管理马匹,指导检查全国的养马场和养马监。这个官,既是在京城做官,又俸禄很高,可以说是个“肥差”。

可是在做群牧司判官两年内,提出十几次辞呈,又给辞掉了。

公元1057年,王安石又去了地方,做了常州知州。他在常州知州的任上甚至想开凿一条运河。这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法进行,但他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却毋庸置疑。

公元1058年二月,王安石做了江南东路的提点刑狱。江南东路,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江西的东北部和安徽的东南部地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和刑狱的,是一个司法官。在江南东路不断巡回办公。

公元1058年十月,中央政府给王安石下令,调他进京,做三司度支判官。“三司”是主管全国财政的官。在这里任职,可以了解一个国家财政的总体状况。1059年,38岁的王安石来到京城开封,担任三司度支判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央财政,却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帝国的潜在危机。王安石给宋仁宗写了一封非常有名的奏疏《上仁宗皇帝万言书》。这封奏章是王安石从二十多岁做官开始,累积了十几年的观察和思考,是给宋仁宗提出全面改革朝政的系统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等等方面。

主要内容是:让宋仁宗必须进行改革。可是宋仁宗却无动于衷。因为此时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皇帝的宋仁宗,他曾经改革过一次,但是失败了。

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后来朝廷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前七任,只有一任是清闲的京官。

王安石变法,安石两次罢相

1067年,宋神宗继位,北宋王朝为了养兵、养官、为求和平每年给契丹、西夏的岁费,让朝廷空虚。宋神宗下定决心改革。有人推荐了王安石。

1969年宋神宗终于见到了王安石,宋神宗把自己一肚子的问题都提了出来。宋神宗问:

“方今治当何先?”(当今要想治理国家,什么是第一位的?)

王安石回答:“以择术为始。”(选择一个治国的办法做为第一位)

宋神宗说,学习唐太宗如何?王安石说应该学习尧舜:“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

神宗谦虚地表示,尧舜这样高的标准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却也满怀希望地说了很重要的一句话:

“可悉意辅朕,庶几同济此道。”(只要你全心全意地辅佐朕,我们君臣说不定还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神宗又问:“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前几代皇帝,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变革,也能把江山守的很好,这是什么道理呢?)

王安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回去给宋神宗写了一篇奏疏,名字叫《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大意是宋太祖留下的红利,到宋英宗时期就已经吃光了。如今正是要做出改革的时候了。

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王安石先后两次罢相,一次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一次是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第一次罢相是因为在天灾人怨的外部环境下,宋神宗对变法产生了动摇;第二次罢相是因为变法派内部成员出现不团结,几个变法的核心人物相继背叛王安石。

1073年七月,全国各地接连出现旱情。对于农业国家,对于农民都是个重大打击。古代讲究“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灾害是统治者不修德政的结果,必须有人负责。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了王安石。于是皇帝下诏废除变法。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宣布废除变法的三天之后,天空就降下了大雨。这场雨,让王安石离开了宰相位置,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十九日,王安石主动要求免除自己的宰相,出任江宁知府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十一日,王安石回到朝廷,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宁到开封,时隔一年,君臣相见,恍如隔世。宋神宗说:爱卿离职之后,小人便七嘴八舌,全靠吕惠卿维持。现在清理得差不多了,爱卿可以有所作为。王安石也回答:此番回到朝廷,希望能为朝廷做出些贡献,报答皇帝您对我的知遇之恩。话虽说的好,实际上复出之后的王安石,与神宗、韩绛和吕惠卿的关系都变了,变法派内部成员分裂、爱子去世,双重打击下,王安石于公元1076年春天提出辞职,十月二十三日,离开宰相职位,这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再次赴任江宁府,从此不再回来。

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新法完全被废以后,在郁闷中间离开人世。

王安石一生,历经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位皇帝。期间起起伏伏,历经坎坷,变法运动虽然因为统治者更替最后无疾而终,但变法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经济上,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军事上,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 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有所改善。

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学上的王安石

离开鄞州回老家抚州时,途径杭州,写下名作《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三十岁的王安石,面对飞来峰,他踌躇满志,憧憬未来,仿佛天下尽在手中。这首诗很容易和苏轼的题西林壁搞混。

天不遂人愿,变法的阻力太大,改革派内部也出现裂痕,1074年,王安石被降职回到江宁。行至京口(今镇江)和瓜州(今扬州南),他吟诗一首: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个绿字据说是他推敲出来的,事实上,王安石偏爱用绿字,《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他把绿这一形容词变成动词,变成代词,突破了原有“绿”的作用边界,又入情入理,拟人味很足。善用词性的转化,以动写静,这就是文学家高于普通人的秘技了。昨日富国强兵策,今日却要回家赋闲,此去不知何时能东山再起,化作春风,吹绿江南!

王安石辞去官职,此时他已经五十六岁。冬天,他望着梅花,又得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傲雪的梅花,只透出淡淡的香气,映照着正是含蓄深沉的自己吧。

王安石的诗词,立意新颖,虽然词藻不算华丽,偏多议论,但作为改革者的信心,政治家的抱负,让他的作品境界雄阔,风神远韵,非一般文人所能及。说王安石的诗词,就绕不开他坚持变法的一生,在他的人生起起伏伏中,去感受诗情带来的不同况味,是我们这些后人对王荆公最大的敬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历史上的今天5月21日-王安石逝世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