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品读12:汉高祖的传奇一生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三十年前,还在乡下厮混的刘邦可能不会想到,某天他会站在这片土地最高的地方,意气风发地吟诵“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他也曾是爱做梦的少年,在咸阳看到秦始皇车架,发出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乎!

1600多年后,有一位姓罗的大哥,在某本书里描写刘邦后代,也用过类似的典故。

只不过,那次是把院子里的大桑树当成车架而已。

刘邦给后来者的启发是什么?我觉得恰恰是陈胜吴广喊出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夏朝开始,到秦国建立,中间的两千来年,无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游戏。

而刘邦,恰是历史长河中的第一条越过龙门的鲶鱼,给天下某些人带来了一丝曙光:原来,我们真的都有机会。

一、永不变更的话题:君权神授

每次写到这话题,有种写吐的感觉,但还是要说。

每一位站在皇权至高点的大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站到那个位置,就自然会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把他的的过去进行粉饰。

这个规律,不会随着社会文明的迁移而改变。刘邦,当然也不例外。

无论是大腿的七十二颗黑痣,还是他妈妈因为在河边洗衣服晕倒后“被怀孕”,无不是向大众传递一个观点:我,真的不一般!

别看我出身低,别看我性子混,也别对我爱搭不理,我的来历不一般。

懂?

没关系,无论懂不懂,这两个典故扔出去,总会让人不明觉厉。

愚者对这类鸡汤故事,最是坚信不疑;智者不在于相信与否,而更关心利益共享能否和谐。

参加起义军后,刘邦也貌似有了一点点野心,或者是身边有读过书的人,故事的层次就高级很多。

无论是高祖醉酒斩白蛇,还是吕后千里觅夫君,传播的针对性方面,有很大提升,宣传部的人我觉得都应该加鸡腿。

斩的白蛇是一般的蛇吗?不是,是白帝之子。

能够斩杀白帝之子的会是一般人吗?不是,是赤帝之子。

劳苦大众可能搞不清白帝和赤帝的名字为何如此多彩缤纷。但是带上“帝”字,也知道眼前跟着的大哥不是一般人。

乱世之中,媳妇为何总能找到自己的夫君?

那是因为,自己的夫君自带GPS定位仪——脑壳上有云气。

脑壳上有云气的是什么人?大气运的人!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重要信息,能够看到云气,别人却看不到,这能是一般人吗?肯定不是。

所以,得出结论:吕后也不是一般人,所以,她和高祖皇帝,真可谓天造地设的一对!

完美!这个通稿就特别全面。

往后翻阅刘邦的生平,这种传说故事就少很多,至少在《史记》上看不到了。

为什么?是因为那帮文人编不出故事了吗?

不是,因为到了那时候,已经不需要编故事了。

皇帝,口含天宪;他,就是真理!

二、投资眼光真的很重要

刘邦的最早天使投资人是谁?

我觉得武负勾去的酒钱应该不能算。那真正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应该就是吕公了。

老大爷过生日的时候,刘邦过来骗吃骗喝,老大爷觉得这哥们脸皮厚,有胆识,把自己的漂亮姑娘嫁给他。结果自己老婆不同意,还被吕公给怼了一顿。

事实证明,吕公的这笔天使投资,在未来取得了极高的收益。

自己的大姑娘嫁给了刘邦,一不小心成了开国皇后;小姑娘嫁给了刘邦的屠夫兄弟,后来成为一国之大将。

儿子、侄子在汉军效力,累功至封侯;吕后当政时,还曾封王。

彼时的中原大地,曾封王的家族,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吕家,也算得上光宗耀祖了。

我真的很想向吕公请教投资之道!

萧何、曹参、樊哙这帮人能够跟着刘邦,其实也算是公司初创时的股东。只不过,他们的原始资本就是他们自己。

能在刘邦处于微末之际,舍身投入,应该说其身上的人格魅力肯定是很强的。

虽然,开始的原因也很搞笑,就是这几位大哥担心朝廷算后账,把位置让给刘邦。

这样的上下关系确定,这辈子就没法再摆脱。

说来也是奇怪,萧、曹、樊等人,在沛县时也不过是小吏或屠夫。但跟着刘邦后,成为了一国之丞相或冲阵大将。

到底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这样的能力,还是因为跟着那样的老大,被调教成如此模样呢?

这个问题,其实在看历史我想过很多。

无论是三国时期的刘关张,还是明初朱重八的淮西集团,亦或近代那帮人。没有起事的时候,他们看起来也不过是普通人一枚,可能是家门口的小商贩,或者是路上碰到的小乞丐。

等机会来临,一遇风云便化龙。

后来想了下,历史中,有些人,注定会光彩夺目;之前的默默无闻,也仅仅是缺少了一个适合他们的平台。

每个人貌似都有可能成为舞台上闪光的角色,就看你的舞台,到底在哪里。

三、政治技能点加满的人会是怎样?

刘备和刘邦最像的一点,就是他们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都非常强大。

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逆商MAX!

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起点都算是同时代的人杰中较低,没有那么强的得失心;也可能是他们生来对困难,就是有着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

相比较而言,刘邦更强的,是他的政治敏感度,我觉得体现在三件有趣的事情上:

1. 鸿门宴事件。先入函谷关,约法三章,封锁仓库,这一系列操作,虽然并不是全部由刘邦个人想到并完成,但却是在他的主导下。

按照之前楚怀王的约定,貌似自己已经可以当汉中王了?

不过,项伯的告密,刘邦的一番骚操作,让人不禁感叹,这哥们至少得有八百个心眼了!

听到张良汇报,项羽要攻打自己,刘邦的反应是:这个情报哪里来的?项伯?你怎么和项伯认识的呀?

刘邦听到项羽要攻打,慌不慌?我觉得肯定慌。那位大佬的战斗力,别人不知道,他还不清楚吗?

结果,刘邦的第一反应是确定情报正确性,以及为何自己的头号谋士和敌方的重臣关系那么好。

这时候,刘邦是直接问出来的,没有在心里哔哔,也没有阴阳怪气,这就很坦然。

张良介绍完,刘邦马上和项伯见面,称兄道弟,结为儿女亲家。

当我高中第一次在课本上看到这段,拍案叫绝;不禁想到了我朝太祖的那句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刘邦同志,你这个操作,666呀!

接着,亲自前往项羽大营,认怂,当面道歉,事件缓和,马上走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接连的操作,把即将爆发的危局消弭于无形。

也就怪不得范增会疯狂吐槽:你这个傻缺,总有一天你们会被刘老三给弄死的!

哎,一语成谶啊!

2. 对待韩信的态度。汉初三杰,如果真的说让刘邦又爱又恨的人,非韩信莫属。

或者说,所有的那些合作伙伴中,也就是韩信给他带来的压力最大,没有之一!

张良和萧何确实厉害,但是这种“谋士”、“内政”型专业人才,带来的威胁很一般。

可是,韩信,却是能够集练兵、统兵、克敌于一体的五边形统帅。那个年代,有兵才有话语权。

萧何月下追韩信,听起来很浪漫,可是彼时的刘邦和韩信确实不熟。

登坛拜将,将一国之军事大权,交予这位“新人”,这份气魄,纵观五千年历史,很不一般。

当然,刘邦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在兵败后,带着两三人来到韩信军营,立即取得兵权,也是极为了得。

另外,就是在对待“齐王事件”上,刘邦的处理态度就决定了他是能够干大事的。

隐忍,听起来容易,又能够以“真齐王”代替“假齐王”,将这块肥肉扔出去,哪怕心再痛,也舍得。

恐怕,就是那时起,这位刘老大,对韩小弟,就很不亲近了。

从史料来看,刘邦貌似没有过真的杀韩信之心。对这位韩小弟确实不满,也进行了贬谪,不过没有要他的命。

我觉得,这是因为韩信一直表现出来的,是属于统军一把好手;其政治斗争智商,有点不够看,憨傻憨傻的感觉。

刘邦可能也觉得,这个憨小子好好敲打,让他冷静就行了。因为从始至终,韩信都是属于有能力,有点点野心,但是没有那种“坏心眼”的人。

要是韩小弟碰到朱重八,估计他的二表哥家的媳妇的三大舅也要跟着砍脑壳。

3. 对待敌人的格局。政治人物的很多行为,是不是真实的并不重要。因为对身边普通人真实的一面你都看不清楚,这些高段位的大佬,更不用说了。

真实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做没做,怎么做。刘邦在对待项羽后事的处理上,就是满分答案。

虽然,项羽是被汉军赶尽杀绝的。

虽然,项羽是被汉军逼到乌江边上自刎的。

虽然,项羽死后都被别人抢成几块去邀功。

但是,刘邦还是非常伤感地在项羽墓前哭泣,按照鲁王的的规格进行了安排,同时对几位项氏族人封侯,安享富贵。

对比几年前,项羽还没出关中,就迫不及待地安排人弄死楚怀王。

汉王和西楚霸王的格局一目了然。

无论是百姓,还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只会觉得,跟着这样的仁慈(聪明)的大哥,安心不少。

不以一时之喜怒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上之上者也。

四、高祖皇帝的家天下思想

自古以来,皇帝的家天下思想,都是非常正常的。应该也没有那种傻缺皇帝,真的脑瓜子不清醒,以为天下真的是天下人之天下。

由于经历推翻大秦的战争,以高祖皇帝的角度所看,烽烟四起之时,那些郡县当官的,只会顾着自己的小命。

要剿匪,还得从朝廷中枢调兵,效率太低。而且,以这些“外人”来稳定天下,总感觉不是很靠谱。

如果是自家人各守着一块地方,哪里发生了叛乱,就在当地直接剿灭,不是很好吗?

中枢乐得轻松,诸侯国王肯定对剿匪上心,这是他自己的地盘嘛。

退一万步说,最终发生叛乱,最终坐皇位的,还是俺们刘家人,这挺靠谱的。

没错,1000多年后,有位朱太祖,也是这么想的。

刘高祖和朱太祖的肯定还会有些国家层面的大考虑,是我不曾想到的。可是,这类家天下的小念头,可能也会有。

实际情况是,汉朝的七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把这种分封制狠狠打回去了。

七王之乱后,还有个梁王,又蹦跶了会;这也导致后来汉朝的诸侯王,彻底变成了吉祥物。

分封制不能说是多么坏,只是时代开始变了。

从秦国统一之后,国人开始有了“大一统”思想。朝廷中枢的权威性,也开始提升。

要知道,分封制就是彻底的放养,朝廷中枢其实就是在京城这一亩三分地才有话语权。

而郡县制的改革,其实就是中枢对各地方的遥控。派遣合适的人,去发出中枢的声音,代表朝廷的意志。

而且,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尤其是已经有了大一统思想的皇帝,分封制绝对是横在心头的一根刺。

别说诸侯王爆发叛乱,哪怕没有叛乱,也会想办法把这些人给清除。

而对于能够掌握兵权的诸侯王,大家都是天家血脉,那个位置你不行,我上!

这种矛盾,从皇位,到公司管理,皆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人性是禁不起考验的,合适且规范的制度,或许能够让组织能够更加良性地向前走更久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史记》品读12:汉高祖的传奇一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