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文治武功,对后世影响极大。诸多史学家认为,几千年以来,与他比肩者仅秦始皇一人而已。
他武力征讨四方,完成了中国的又一次天下一统,结束了华夏历史上近300年的战乱局面,功莫大焉。
修长城、伐突厥、三征高丽,北疆得以安定。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整顿吏治,中央权力大大加强。另外,他开创了科举制,让庶族子弟也有了当官从政的机会,后来科举应试高中的庶族子弟足以因此事而感恩杨坚吧。
但是由于这些重要事情都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老百姓承担不起沉重的徭役,国力疲惫,而且很多改革措施都侵害了士族贵胄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造反起义连绵不绝。故建国38年后政归于李唐。
杨坚的父亲名为杨忠,在北周时曾获得“随国公”的爵位。后杨坚承袭“随国公”,篡周后立国号为“随”。后来他觉得“随”有走的意思,不祥,故更改为“隋”。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少年时的杨坚是个玉树临风的帅哥,在战功赫赫的父亲的荫护下,再加上他机警、深沉的性格,15岁即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16岁与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结婚,从此开始了一段爱情佳话。
北周代西魏时,杨坚为骠骑大将军。20岁的杨坚任小宫伯,出任随州刺史。我们常感叹,出名要趁早,诚如斯言。
杨坚任随州刺史时,结识了庞晃。在其建议下,杨坚利用在随州就任期间联络各种社会关系,扩大势力和影响力,并且韬光养晦,为权力的争夺打下了基础。随州的确是杨坚发迹的滥觞之地。相传隋文帝杨坚任随州刺史时曾住州西南龙居山智门寺,据清同治《随州志》载,智门寺内有不枯之泉,寺内僧人曾于泉眼处筑井,名曰“雪窦井”。
28岁,杨坚承袭父亲杨忠随国公的爵位。后来庞晃常建议杨坚代周自立,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说明他早就有此打算,老谋深算的他并不显山露水,反而是常以忠臣自居,低调做人。骗过了武帝宇文邕的眼睛。北周武帝宇文邕聘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皇太子妃,政治联姻初见成效。
后杨坚又以战功被封为定州总管,转任亳州总管。武帝宇文邕在位18年后病死,子宇文赟继位,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被封为皇后。这样杨坚就成为国丈了,有了女儿这个靠山,势力大大增强。杨坚短时间内升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然后大后丞、右司武。
短命昏庸的北周宣帝宇文赟在位2年后病死,时年22岁。其子宇文阐立,是为静帝。以随国公杨坚辅佐朝政。杨坚又升级成为了皇帝外公了,升级如此之快,实在是归功于那个不争气的北周宣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由随国公晋封随王。在外公的胁迫下,在母亲的啼哭中,孤立无援的北周静帝小皇帝宇文阐以杨坚众望所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假意三让而受天命,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
由父亲杨忠的庇护,起点很高的他从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一路高歌猛进,又倚仗女儿杨丽华与皇室联姻,进而为宣帝的丈人、小皇帝静帝的外公,终于取而代之,41岁时达到人生巅峰,完成了他自己的人生圆满。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充满了尔虞我诈、刀光血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千古帝王——隋文帝杨坚的发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