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范长江和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

1937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2月4日,在《大公报》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来到杨虎城将军的公馆。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大公报》战地记者——范长江。在采访到周恩来后,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

就在范长江计划刊发“西安事变”报道的同时,被张、杨释放回到南京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大公报》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西安事变纪念馆

这个纪念馆整体不大,前身是张学良公馆,这算是西安事变旧址的一部分,其他还有五间厅和兵谏亭、黄楼、高桂滋公馆、止园(杨虎城公馆)和西京招待所。张学良公馆占地面积7703平方米,院内有三幢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及20余间平房。设有“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和张学良旧居复原陈列等内容。

西安事变纪念馆 田云摄

张学良公馆以东(A)、中(B)、西(C)三幢三层小楼为主体建筑,西楼(C楼)是张学良及其家属的住所和私人办公之地。当年西安事变的酝酿、发生以及和平谈判都在这里进行。复原陈列有二楼的张学良办公室、会客厅以及三楼的餐厅和卧室。会客厅以一组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仿真人物硅胶像,生动地再现了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变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

位于西楼二层的会议室 田云摄

专题陈列《赤诚爱国无悔情——张学良将军生平陈列》位于张学良公馆中楼(B)二、三层旧址内。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关东骄子,主政东北;第二单元:国难当头,兵谏救国;第三单元:幽禁岁月,磊落余年。展览以200余张历史照片,配以场景复原、历史影像资料、电子翻书、电子图表等多种陈列表现手法,全面展示张学良的百年风云人生,讴歌了张将军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位于中楼二、三层的张学良生平陈列 田云摄

专题陈列《坦荡如砥 名士风骨——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位于张学良公馆中楼(B)一旧址内。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身陷囹圄西望云天;第二部分:辗转幽徒 心逐抗日;第三部分:身老台湾 乡思难断;第四部分:磊落余年 魂归故里。

位于中楼一层的“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专题陈列 田云摄

东楼在西安事变发生前是公馆管理函电职员和驻外东北军军官来陕公务之住所。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住进该楼,协助解决西安事变。东楼一层复原了吕正操、宋黎、刘鼎的住室,在二层、三层旧址内我们复原了1936年12月17日至1937年2月中共代表在此办公场景。

位于东楼的中共代表住室田云摄

主题陈列《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位于张学良公馆内北排平房的东、西两个展室。陈列面积约500平方米,展线全长150余米,整个展览由序厅、尾厅和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民族危机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第二单元:停止内战 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第三单元:发动兵谏逼蒋抗日;第四单元:历史转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展出历史照片300余幅,文物文献150多件(组),采用浮雕、场景、模型、影像等多种陈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历史意义。

主题陈列《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 田云摄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江泽民在2001年说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