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你不知道的破釜沉舟?【名人传记18】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是楚将项燕临死前最后的倔强;

“彼可取而代之也”这是项燕的孙子项羽视秦始皇引以为傲的大秦为破砖烂瓦;

“天下苦秦久矣”这是秦末人民心中的压抑…

随着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中华民族就在这秦汉之交的十几年中,经历了秦末暴政、揭竿起义、楚汉相争。天下第一大都会咸阳,被项羽付之一炬;天下第二大都会邯郸,被秦军夷为平地;中原众多城邑,皆在诸侯混战中惨遭破坏,以至于当汉朝统一天下时,天子出行都凑不齐几匹毛色一致的马儿拉车,大汉宰相出门只能坐牛车。

本文的主角就是给予大秦帝国致命一击的西楚霸王—项羽。我们让时间回溯到他这一生的高光时刻——巨鹿之战。

五万楚军主力加上“气氛组”诸侯联军也才勉强凑齐的十几万左右的兵力,是如何打垮了秦国两员悍将率领的共计几十万人的两个集团军?

九战王离、项章(项羽、章邯)斗法的背后到底存在着哪些精彩的博弈?

且听小熊慢慢道来。

故国明月 战神出世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整好是这一年,赵国名将李牧在番吾之战中重创秦军。冥冥中自有天意,两位不世出的秦军克星,出现在了同一条时间线上。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这一年项羽整好十岁。现有的史书中未曾提及项羽的父母,有可能已死于秦灭楚之战,因此他只得与叔父项梁相依为命。身为楚国贵族后裔,虽流落至吴地,却从未忘记过恢复故土的使命。

少年时期的项羽,便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按照《史记》的说法,他“读书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学文化、学武艺、学兵法无不如此”。也正因为这段描写,项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才被脸谱化为一个勇有余而谋不足的武夫形象。

关于这点,咱们用作品说话。且看那首脍炙人口的《垓下歌》,短短四句浓缩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被世人传唱千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垓下歌》为后人所作)

我第一次接触这首诗,还是读小学那会儿偷偷看《霸王别姬》的时候,小石头带着戏班的学徒们大冬天在河边练功的场景,颇为震撼。

我想,这样的诗句,绝不会是一介莽夫能脱口而出的。

关于习武,项羽的武力值爆表基本是公认的,按照《史记》里说的——项羽身高八尺,折合成秦汉时期的度量衡,大概约合一米八四左右。这样的身高别说是物资紧缺的秦汉时期,就算是放到现在,都能位于男性身高排行榜的前列了。

“力能扛鼎”表示力量大体格健壮,这先天优势摆在那里,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老话说“一力降十会”,天赋高又努力的人,通常能以较短的时间(比如三个月)达到一般人一年甚至更久的修为。

当然前提是天赋高又努力。

至于说他学兵法时,看了个大概又不肯学了,把项梁气个半死,个人觉得这个版本的说法略显戏剧化。结合巨鹿之战时项羽的一通操作,如果他当年真的没学进去,那我只能说可能他就和“李团长(李云龙)”一样“你他喵的还真是个天才”。

因此太史公司马迁这么描写,或许更多的是意在凸显项羽的天赋异禀,而并非真想说他“不学无术”。这就好比学生时代,班上总有几个成绩不错又看起来没在学习的同学,成天叨叨:“哎呀,读书顶个啥用,人生在世,不如及时行乐”“那谁,昨晚电视看晚了,这节课我睡会儿,帮我盯一下老师”“艾玛,今天考试啊,我还没复习呢”“完了,这次没考好”…结果人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前五,留你独自风中凌乱,自我怀疑。这种事儿你要真信了,那才是大聪明。

说回正题,就说项羽这个年轻人,不光能文能武天赋异禀,还胆略十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路过会稽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是要么看着车马仪仗,要么是被震慑的不敢出声,再么是羡慕嫉妒恨,只有他胆大包天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

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份胆识,这份气魄,历史上还真找不出多少人。当时就连叔父项梁都吓得捂住他嘴巴说:“小心咱全家领便当!”项羽当时心里可能想的却是:“切,他以为他赢麻了,那是没遇上我,到时候谁把谁变成全家桶那也难说得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帝国的崩坏既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两个因素就能造成的,也不是咱们三言两语能分析清楚的。关于大秦帝国的崩坏,原因太多太复杂。学者们有说军功爵制太卷,最后没仗可打,社会上升通道阻断把自己卷死的;有说大秦帝国严刑峻法过于残暴的;有说秦二世、赵高这对时长两年半的练习生把帝国玩儿脱了的;也有说“地域歧视”的…

秦帝国内卷、残暴等等问题已经有无数学者论述过,小熊这里就不多赘述了。战国七雄中山东六国一向看不起秦国,认为其虎狼之邦,言而无信,就连秦孝公也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然而好巧不巧,歧视这种事儿往往是相互的,老秦人反倒觉得——就你嫌我土,我还嫌你弱呢。你们这帮小黑子干不过我,还敢说三道四?

秦国在进行军事征服的同时,也将秦人的户籍大概分为老秦人和外来人两类。这些外来人有不同的称谓,如臣邦人、夏子等等,《商君书·徕民篇》将招徕的三晋百姓称呼为“新民”就是典型。

“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

(出自《商君书·徕民篇》“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译文:让老秦人当兵,让外来户种田。)

这句话从某个层面可以解读为:外来户可以不用参与战事,只负责务农,还享受免税等措施。

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参与战事,相对参与作战的秦人更难以获得社会阶级晋升,与军功爵持有者的秦人手里的众多政治、经济、司法、伙食的特权相比较,免税这点惠民政策显得太过敷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解读为一种歧视性的排外做法。

然而在秦完成统一大业后,秦帝国不合时宜的延续并推行了这一针对山东六国人民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剑鸣教授直言不讳的指出:秦代地主阶级中,实际掌权的只是极小一部分秦国的军功地主,不仅广大劳动人民,就是六国的豪族地主和普通地主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秦汉史》)

一切的原罪只因为自己没有老秦人“户口”,相比咱们“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样包容的口号,秦帝国的做法的确是显得…

这样的政策,也势必造成秦帝国统治基础狭窄,将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公元前209年7月,一场瓢泼大雨,陈胜吴广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宣传片”,随后就反了。

(《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也许正因为旷日持久的“地域歧视”,同年9月,项羽在会稽郡守府中杀死了郡守殷通。按照《史记》的说法,殷通本想拜项梁以及其好友桓楚为将,可不成想项氏叔侄只觉“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可郁郁久居人下”,把他给杀了。殷通的小弟们一开始满脸写着不服冲上来准备和项羽干架,被项羽开“无双”杀了十余人后,余下的纷纷跪地求饶,满脸写着服了服了。

(《史记·项羽本纪》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氏叔侄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山东六国被压迫者对秦人官吏报复性的仇杀,反秦的怒潮犹如烈火燎原般,燃遍了大秦帝国。郡县杀掉地方官员响应起义的比比皆是,由秦人出任的郡县官吏顷刻间成为起义军报复性仇杀的目标,东方六国的贵族也在这场风暴眼中,纷纷谋求复国。

天下大乱 风起云涌

项氏叔侄的队伍,大概类似于一个创业公司,项氏的人望、能力、社会资源都是首屈一指的,于是聚集了一批死忠粉,这就是项氏的基本盘,史书上常说的“八千子弟兵”。

既然是创业公司,就需要有人前来入股、投融资。

第一个人是召平,他带来的是“品牌”。召平此人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匮乏,甚至连其身份都还有争议,按照《史记·项羽本纪》的说法,他是陈胜的部下,陈胜派他去打广陵,结果广陵没打下来不说,陈胜的队伍倒先被“秦帝国救火队大队长”章邯给打熄火了。眼看章邯马上就要拿他开刀了,他直接投奔了项梁,声称自己是陈胜的使者,封项梁为楚国(张楚)上柱国(楚国官名,大概类似于军队最高将领)。反正陈胜死了,张楚亡了,空头支票随便开。

项梁率领着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自己本就是正宗的楚国贵族项氏血脉,加上一个张楚的上柱国头衔,吸引了很多零星的起义队伍。他们好似找到了主心骨一般,纷纷投了项氏的队伍,日后也成为了项氏的老部下。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陈婴,他带来的是两万人马的队伍。

(《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彊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话说当“反贼”向来就是个掉脑袋的事儿,但所谓“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能白给”,越怕越可能会输,而要做到不怕输,要么就是有大把的本钱,就像炒股遇上大熊市,还能大量撒币进市平仓,赌一波涨停就跑;要么就是脸一死心一横,输了当老赖。前者就是好比一些士大夫、地方豪强、藩镇军阀,这类人有豪赌的本钱;后者则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赌一把,万一成功了呢,比如刘季和朱八八。

而陈婴就比较特殊了,本钱有,只有一点;胆子也有,但也只有一点。这样的人常易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权衡利弊,所以这类人就会选择依附强者,赚了拿分红,赔了就跑路。所以他先投项氏,后投刘邦。

(《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第三个是英布。年轻的时候犯事儿问罪,被抓到骊山大营劳改,但是他显然觉得“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于是纠集一帮刑徒越狱,一路流窜至鄱阳湖,干起了比修陵墓更有前途的盗贼。起义春风吹满地时,他又顿觉项氏的队伍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番阳县令吴芮也适时察觉出,这小子不仅胆量十足,赌技也一流,不仅给他投了点资,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事实证明吴芮确实眼光老辣,英布和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交战数回合,居然还偶尔能占点小便宜。原张楚大本营陈城(今河南淮阳附近)的陈胜吴广残军大多都投靠了英布,英布便带着这伙人投奔了项氏。还有原陈胜手下吕臣,史书上记录了开头没有记录结局的蒲将军,季布兄弟,钟离眜等,都带着人马投奔了项氏。就这么着,项氏兵团人数便迅速增长至六七万人。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项梁渡淮,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焉。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再看看大秦,昔日灭六国的名将王翦、王贲、李信等人早已作古,良将蒙恬、蒙毅兄弟被秦二世胡亥、宦官赵高这对卧龙凤雏给做掉了。秦二世是个二五眼,和平时期成天“接着奏乐接着舞”,战争时期只会“如之奈何”,完全没有他爹哪怕十分之一的能耐。赵高是个宫斗内行,打仗外行的主,把他扔到《甄嬛传》里面,估计能改写大结局。

狼烟四起时,宫廷内却还是一派歌舞升平,他们似乎还沉浸在“大秦天下无敌”的美梦里。

陈胜部将周章(亦作周文)一路西进攻破函谷关,兵临戏亭(今西安市临潼附近),都摸到秦始皇兵马俑附近了,离咸阳也就一百多公里,这把不说是十万火急吧,至少也是岌岌可危。

(《史记·陈涉世家》“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面对“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起义军,大秦朝廷断不会坐以待毙。可是平定叛乱得有兵呐,首都咸阳内将将五万卫戍军,去和数十万“苦秦久矣”的起义军硬碰硬,只怕是凶多吉少。况且都派出去了,都城的安保咋办,朕的身家性命咋办?

卧龙凤雏一筹莫展之时,大秦帝国“救火队大队长”章邯上线了。此人是大秦最后的骁将,但也是权力的弃子,命运的弃儿。章邯此时担任的官职是秦帝国少府,相当于财政大臣兼内务部长,掌握财政税收,负责皇帝生活起居的办事员都归少府管,妥妥的内政重臣。

话说这章邯,在大多数人都屈服于权臣赵高的淫威只顾明哲保身的局势下,他能毅然放弃少府这样的肥缺,敢于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绝对算是个心怀勇略及江山社稷的忠臣良将。秦二世拜章邯为将并大赦天下,这也许是他这一辈子干的最英明的一件事了。

因为掌管帝国财政税收,所以哪里是沦陷区,哪里是统治区,章邯理应比秦二世这个大聪明更清楚。起义军四十米大刀都抵到嗓子眼儿了,调集边军是来不及了,去周围郡县征兵也不可能了,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释放骊山刑徒“给钱给装备”,由他统领去跟起义军打。事已至此,伸头一刀缩头一刀,赌一把大秦万年的国运才是王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带领临时释放的刑徒拼凑出的军队,给人的第一印象无疑是“乌合之众”。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发生过一次,就是武王伐纣时的牧野之战,关于这场战役主流的描述是奴隶们倒戈相向,周武王势如破竹。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是一场双方殊死较量的血战,这里不多赘述)

然而就是这帮临时武装的刑徒,世人眼里的乌合之众,偏偏就打得起义军满地找牙,逼得周章兵败身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就在初战告捷的平行时间线,起义军将领、六国旧贵族纷纷自立,陈胜部将武臣自立为赵王(武臣死后陈胜部将陈馀、张耳又立原赵国贵族赵歇为赵王);陈胜部将周市攻略魏国故地,立原魏国公子魏咎为魏王;齐国贵族后裔田儋杀死齐故地官吏自立为齐王。陈胜兵败后,还有楚王景驹,项氏叔侄立楚怀王熊心等等,总之就是天下大乱,大秦帝国版图上处处告急。

混乱即阶梯,章邯带着刑徒军就在这样地狱难度的副本里大杀四方。他于陈城之战破陈胜;临济之战灭魏咎、杀田儋;定陶之战中斩杀项家军主帅项梁。章邯的一番操作,直接将秦末农民起义从高潮打入了低谷。

那么到这里可能有观众朋友要问了,刑徒军为何不倒戈而且战斗力爆表?

猜对了是不是。

首先,刑徒军组成相当复杂,现代学者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综合分析。

(《史记》“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

“秦令少府章邯免骊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

刑徒军并非我们狭义上理解的罪犯,其中至少包含有“隐宫、徒、刑者”这样几类人群。

“徒”在当时可以泛指社会底层穷苦百姓,也可以指代役徒,徭徒,还有就是指代步兵。《左传》里就有“帅徒以往”的记载,那么这一个类群可能包含了步兵、徭役等战斗;

隐宫,部分学者解释为“宫”是“官”的误写,“隐官工”指代隐蔽处施工的工人,陵墓的确也可以算的上是隐秘工程,“隐官”是管理工人的头头,那么这一个类群大概就是工匠;

接下来“刑”才是指代犯了罪被发配来此做苦工抵罪的犯人,秦法严苛,“芝麻大点儿事儿”都可以被问罪,被罚苦役太正常了,这类人群里也不乏当兵的;

“人奴产子”代指奴隶的后代。

这么一群人组成了章邯的刑徒军。

上期视频中讲过,商鞅变法后老秦人全民皆兵(至少最后项羽处决章邯麾下二十万战俘公认都是秦人),那么由此可知刑徒军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服过兵役、经历过军事训练的,有些甚至本身就是现役军人。那么我们不难推断,这支刑徒军是有作战基础的,稍加整合便能调整为战斗模式。

其次,秦军功爵制在此时依然算数,加上秦二世大赦天下,给予这部分人群自由,只要奋勇杀敌,即可脱贫从赤足百姓或是奴隶一跃而成小地主,有功必赏无条件兑现。

获得自由、尊严以及经济、政治上各种特权,对于没有上帝视角的普通人来说,这种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

再次,修阿房宫、修陵墓搬搬扛扛、锤锤打打都是重体力活,能不被折磨死,那群人里不乏身强力壮膀大腰圆之辈,比起每天石头木桩抡大锤,和人干架简直不要太轻松。

(《史记》“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既而季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不信?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读书那会儿,班上俩同学起口角,约着放学后,在小树林一战分高下。张三不讲武德,叫上了他哥,他哥还带了七八个混混兄弟。李四收到消息顿觉不妙,灵机一动花了30块钱请了五个棒棒儿助阵。棒棒儿大哥们很有职业道德,几分钟后,张三那帮人被揍得哭爹喊娘,抱头鼠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外狂徒不好当…不对,是体力劳动者战斗力爆表。

况且朝廷还承诺,只要肯打仗好处大大的,那岂不是干起仗来更有劲儿了?

至于为何不倒戈,还是那句话,普通百姓没有上帝视角,那时候的秦人哪能料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六国,却在短短十数年间毁于二世。

谁知道起义军能不能打赢呢?帮人家打赢了有啥好处呢?关键是自己的家人还在朝廷手里,倒戈之前,还是想想自己的老婆孩子父母家人吧。

最后一条,能打赢那么多场仗,章邯的确在战术指挥上有一套。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后面可以单独写一篇。

他的确是一员名副其实的骁将,只可惜在同一个时代,项羽、韩信他们的光芒太过于炽烈。

九战王离 巅峰对决

阵斩项梁后,各路起义军似乎陷入了低谷,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齐国的田儋死了,田荣又拿起了接力棒;魏咎战死了,魏豹带着楚国借来的人马打了回来;赵王武臣部将李良杀死武臣投了王离;陈馀、张耳又立原赵国王室后裔赵歇;最可怕的是,项梁虽然阵亡,还有项羽怀着满腔怒火磨刀霍霍…

总之在章邯眼里,这群反贼如同韭菜般割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总也剿不完。

思来想去,章邯决定还是跟另一路秦军——长城军主帅王离打配合,先把眼前的赵国干掉。

(此赵国有别于战国时期的赵国,虽然立的是赵王室后代,但还是只能算是一个新的割据政权)

话说这个王离来头可不小,他是大秦悍将武成侯王翦的孙子,王氏家族在战国末期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山东六国他爷爷王翦加他老爸王贲一出手就灭掉了五国!他爷爷王翦还斩杀了项羽的爷爷项燕!王氏家族鼎盛时期,什么蒙氏家族(蒙武、蒙恬、蒙毅),什么陇西李氏(李信)都得靠边儿站……虽然到了王离这一代,能力不如他的爷爷和老爸(从后来的战绩来看,的确不如),但王氏家族仍是大秦帝国倚重的力量,不然也不会在害死蒙恬将军之后,让王离去接管长城军。

讲到这里,观众朋友们或许又有疑问,按道理说王离手里也有三十万长城军,且大部分人都认为,长城军的战斗力要强于章邯的刑徒军。

(从蒙恬手里接管《史记·蒙恬列传》“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关于巨鹿长城军人数存在较大争议有说三十万,有说二十万,也有说十万)

那为何从前209年7月起义开始,到现今208年9月,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长城军这边却没啥战绩。数支起义军队伍都被章邯修理得满地找牙,为何王离却连个赵国都拿不下。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虽未对此做过正面回答,但我们仍可以从碎片化的事件中窥其一二。

北方匈奴蠢蠢欲动,按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说法:蒙恬将军死后天下大乱,让匈奴有机可乘,再次南下袭扰边境。

(《史记·匈奴列传》“十馀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适戍边者皆复去,於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於故塞”)

即便是到了汉朝刚统一时,匈奴还时不时来把“零元购”,中原混战时期又怎能放过?王离接管了长城军,当然也接过了防御匈奴的重任,因此完全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迫境地。

天下大乱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粮道不通,秦庭内部未能妥善解决军队粮食问题不说,还在忙着相互倾轧,李斯、赵高的党争就是典型。权力的游戏玩儿起来,还顾得上王离的死活?

扶苏、蒙恬的冤死,接踵而来的是一轮大洗牌,忠于他们的将士势必死的死、贬的贬,和平时期倒也罢了,战时就麻烦了。

王离的能力比起同时期的蒙恬、章邯等人到底还是略逊一筹。巨鹿之战时,诸侯联军七拼八凑才十万人左右,都还哼哼唧唧不敢出战,项羽手里直接指挥的楚军不过五万人左右(加上英布、蒲将军七万左右),王离三十万长城军哪怕只剩十万(关于巨鹿长城军人数存在较大争议有说三十万,有说二十万,也有说十万),也比项羽人多一倍,结果被项羽擒敌杀将,这不得不说水平差得有点远。

最后,前文做过分析,刑徒军的战斗力不弱,加上王离的长城军又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战绩拿出来不如章邯好看也是情理之中的。

皆是朝廷重臣,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当以大局为重。王离、章邯谁先到的赵国领地,史料上争议非常大,没有结论,我们姑且算作差不多时间抵达。

章邯率领二十万刑徒军渡过黄河,轻而易举攻破了邯郸,将百姓强行迁往河内后,直接将邯郸夷为平地,对于章邯他老人家的迷惑行为,后人是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非要究其原因可能是——从军事上说,占领了邯郸,守还是不守?守就得分兵,分兵之后拿什么对付项羽和诸侯联军;不守?那岂不是先前白打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拆!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赵人善战,也曾是东方诸侯中最能打的,李牧将军鬼魅般的身影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既如此那就摧毁你们的精神象征,就如同白起焚毁楚王陵墓一样,顺便还可以震慑诸侯:谁敢反抗大秦帝国,这就是下场!

第二大都会邯郸城消失在了烟尘中,可怜后人再也看不到“邯郸步”了,“邯郸娼”也成了传说,可怜赵国百姓背井离乡,既没有拆迁费,也没有还建房。

邯郸没有了,赵王歇和丞相张耳一路流窜到巨鹿(今河北平乡县附近),结果跟王离撞了个满怀,巨鹿城被王离重兵围困,危在旦夕。赵王歇内心是崩溃的,前有王离后有章邯,合起来足足几十万人。

关键时刻还是得向战斗力最强的楚国求救啊。

楚军主力五万人在宋义率领下从彭城出发,结果上将军宋义也来了个“作壁上观”,停在安阳四十六天不走。他这种行为于公,达不成救赵的目的,秦军攻破巨鹿,第二个倒霉的估计就是楚军;于私,项羽急于为叔叔项梁、爷爷项燕报仇。

无论哪一点来看,项羽都无法忍受宋义的行为。于是项羽以怯战、慢待士卒等缘由斩杀上将军宋义后,顺带派心腹追杀他儿子将他一家子连根拔起,接过了指挥权。英布、蒲将军所部两万人马也归项羽指挥,楚军总人数大概七万人左右,另有诸侯联军十万人的“气氛组”。

(巨鹿城内友军赵王歇部,兵力万余;巨鹿城北友军赵国大将陈馀部,兵力数万;巨鹿城北友军赵将张敖部:兵力万余;巨鹿城北友军燕将臧荼部:兵力数万;巨鹿城西友军齐将田都部:兵力数万)

这就是巨鹿之战前夕,双方的阵容。

面对几十万秦军,按常理推断,诸侯联军和项羽兵团加起来可能还没有章邯或者王离其中一人兵多,而且这种拼凑起来的联军,秦军见识过无数次,哪一次不是作鸟兽散?以当时诸侯联军的格局,怎么看也觉得这一把难打,这帮子荆蛮还敢来捋虎须?

可是项羽思路清晰,诸侯联军这么认为,那么秦军大概率也这么认为,既如此很容易思想上麻痹大意,那么我就先破王离解巨鹿之围,回过头来专心对付章邯。

至于战术上,核心就两个字——分割。

分割王离、章邯两个兵团之间的联系,吃掉王离兵团先为爷爷项燕报仇。

按照辛德勇教授的考证,项羽渡河的地点当是平原津,那么可以推断项羽率军从安阳出发,舍近求远,是典型的“以迂为直”,从平原津渡河袭击王离兵团侧翼,事实证明项羽赌对了。

(据学者考证,当时叫安阳的地方有三处,因此项羽驻扎的地点有争议,本视频采用辛德勇的观点。)

紧接着,鉴于英布打起仗来不要命敢于豪赌的性格,项羽派出英布、蒲将军率两万人为先锋渡河与秦军交战。这一步至关重要,英布作为先锋除了试探秦军的实力外,最重要的一环为了观察章邯的反应,没想到一举两得,英布取得了小胜不说,章邯并未对楚军的动向作出反应,这才是项羽最后下决心的根本原因。如果章邯在此刻出兵援助王离,那么项羽很可能就得换个打法了,历史也许会是另一个走向。

终于,最精彩的戏码要上演了——破釜沉舟!

关于破釜沉舟,我我原来一直有个疑问,无论怎么讲,楚军人数少于秦军,战斗力不一定能强过王离的长城军!况且不仅人少,武器装备也不如秦军,实力的差距绝不是《史记·项羽本纪》里一句“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可以解释得通的。

况且项羽生擒王离之后,还可以击败章邯,可见楚军彻底吃掉了王离兵团后剩余兵力以及战斗力依旧足堪一战,那么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可以达到这样的战绩呢?

最近在《这才是战争》这本书里找到了符合逻辑的推演。

平原津(现今山东省平原县附近)至巨鹿(今河北平乡县附近)大约130公里左右,五万大军渡河加上行军,按照战国时期普通军队的行军速度没个三天往上是到不了的。王离跟英布已经开干了,他好歹也是将门之后,最起码的情报他会去搜集,那么一定会知道项羽的主力离此不远了。但是我王离就料定你项羽五万人没个三天以上来不了,这个时间已经够我把英布打残或吃掉了。

可惜的是王离错估了英布的战斗力,英布不仅没很快吃掉,还能占点小便宜,更可怕的是他错估了项羽兵团的行军速度。

破釜,啥意思?砸掉锅碗瓢盆,扔掉辎重补给。

只带三天口粮意味着什么?轻装,轻装是干嘛?当然是急行军、偷袭、奔袭、奇袭。

更何况平原津到巨鹿乃至咸阳有大秦帝国的驰道,所以这也是项羽选择平原津渡河的原因之一。王离以为项羽须超过三天才到,结果说好的三天以上变成了三天不到。

(据考证直至唐代,普通步兵长距离行军速度约合20公里/日)

当王离看到项羽的大旗缓缓出现在天际时,对他的精神防线无疑是一记重锤。而项羽绝对是轻蔑一笑:“嘿嘿!就你个时长两年半的练习生?再练练!”

破釜是为了神兵天降,那么沉舟又是意欲何为呢?

后世常常把这种自断归路的手法跟韩信的“背水一战”拿来做比较,但是细细想来又觉得还是有区别。项羽和韩信并非一类人,韩信的背水阵是在士兵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他们带入死地,当士兵们回过味儿来时,已经晚了,不使出洪荒之力打赢这一把就得死。

楚军将士渡河之后,项羽下令沉舟,这正是做战前动员的最好时机。以项羽那种豪迈的性格会说啥呢?

“打赢了要啥有啥,打输了你还有脸回家?秦军强?那为什么连旁系英布兵团都干不掉?我们可是精锐,我们有什么好怕的?我们不仅要打赢巨鹿的秦军,我项羽还要带你们去咸阳。想想秦人灭亡楚国,在我们的土地上欺男霸女的情景,我们的叔伯兄弟多有在那时候战死,现在我带你们去咸阳,去报仇!那里遍地黄金,你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如此也能理解为何项羽得知刘邦先入关后火气那么大了。

当项羽兵团鬼魅般的出现在秦军面前时,他并没有选择立刻摆开阵势和秦军硬碰硬的干,而是选择了进攻王离兵团和章邯兵团之间的甬道。所谓甬道就是两边竖起高墙的运粮通道,章邯此时在棘原扎营,已经由“大秦帝国救火队大队长”变成了“运输大队长”。战争频发之时,为了保证运粮通道的安全,章邯筑起甬道也在情理之中,况且刑徒军中也不缺乏搞土木的,这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儿,逻辑闭环了属于是。

进攻甬道,这应该是章邯、王离都没想到的,针对甬道的进攻是典型的突破战术中的“破线”,王离虽然兵多,但项羽要的是断绝他的生命线,十几万张嘴,没吃的了还咋打?况且这种“破线”的打法只要被单点突破,就容易引起全线溃败。

站在项羽的立场,随便瞅准一个点儿,直接凿穿后往死里干就行;站在王离的立场,可就难了,那么长的甬道,有无数个点要守。要守,就得分兵,要分兵就面临分多少,怎么分,多少守甬道,多少打项羽…还得留足够的兵力包围巨鹿,不然赵军该从后面爆他菊了。

项羽率军绝甬道之后,意味着章邯、王离两军被彻底分割,从王离的立场出发,保住生命线恢复粮道是第一要务,从项羽的角度来分析“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我集中兵力为一处,敌分散兵力为十处,这就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态势)”这种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面已然形成,王离准备不足,局部也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形势可谓是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问,章邯此时在干嘛?他为什么不去救王离,如果章邯兵团倾巢而出,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但是为何不救?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项羽的角度出发,既然是分割两军,肯定不会只逮着王离一个人打。

所谓虚虚实实,项羽此前派英布进攻秦军时并未引起章邯的剧烈反应,由此才下决心过河,同时大概率也会推断章邯不会死命援救王离。但假设不能当饭吃,那么项羽的主力进入战场之后,应该会接手进攻王离的任务,这便是“实”;并且很有可能将英布兵团派去佯攻章邯,也只有英布这种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能干这活儿,这便是“虚”。之后英布投靠刘邦可能也与此有关,苦活儿、脏活儿都他干,一到封赏就没他啥事儿,不反水才怪。

视频聊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就在章邯。章邯能在项羽吃掉王离之前打垮英布则秦军胜,项羽在英布被章邯干掉之前全歼王离,则楚军胜。

这次的赛跑楚军胜出,如同当初吴国在江汉平原上打楚国那样,楚军没有给秦军以喘息的时机,短时间内发动连续作战,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项羽九战王离,并且九战九捷。王离兵团全军覆没,部将苏角战死、涉间自焚,王离本人被项羽生擒(估计之后也被杀了)。在称赞项羽分割、虚实玩儿得6的同时,章邯为什么不全力救援王离?两个人明明可以合兵一处,却偏偏非要折腾出甬道这么个玩意儿?

前面白起那篇文章里,我们在讲到白起如何打赢伊阙之战时提到,公孙僖和暴鸢分开驻军,主要原因便是魏军和韩军之间都想保存实力。巨鹿之战的本质是一样的,多位学者的论文中都论证过,王离、章邯两支兵团属于平行关系,互不隶属。王离指挥不了章邯,但为保大局,章邯此战必须跟王离配合作战,并为其供应粮草,于是他俩分开驻军,还折腾出了甬道这么个玩意儿。

就此前章邯取得的战绩来看,我镇压了好几支起义军,对大秦差一点就有再造之恩,你小子算个啥?就凭着你爷爷的功劳躺赢封了个侯,啊呸!

跟这样空降的同事共事,估计换谁都不爽,更何况是章邯这种凭本事混职场的优秀员工。至于未能全力抵挡项羽以及救援王离,也有一些原因。

首先轻敌。章邯以为他斩杀了项梁,楚军便不足为虑,可惜的是他低估了项羽,同时他也错估了王离。在他心里,王离好歹也是名将之后,不会这么拉吧。然后章邯驻扎的棘原跟王离距离太远了,至于为什么那么远?因为他把邯郸给拆了,少了邯郸这个支撑点;其次距离太远了,甬道就太长了,项羽的选择、机会就太多了,防守对于王离来说困难,对章邯也是一样;再次,从英布渡河进攻秦军章邯就没有十分警觉,以至于项羽的主力随后到达时仍未全力迎战可以看出,章邯在战役之初便想着保存实力,最好是项羽、王离二虎相争,由他收拾残局;最后,当他一开始消极避战,而后发现情况不对时,已经来不及了,章邯兵团愣是没能突破英布,只能坐看王离被项羽血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巨鹿之战——即是项羽以分割敌军,虚实结合的方式书写了这精彩的一页,这年他才24岁。

平原津,相传秦始皇巡游时病情在此急转直下,却没曾想大秦帝国的丧钟,也是从这里敲响。项羽在这里,报了当年王翦斩杀爷爷项燕的大仇,活捉了其孙子王离。

当我们感叹项羽用兵如神时,也应注意到秦军素耐苦战,往往死战不降,头可断、血可流、河西可失,绝不服输。正是靠着这样的韧劲,一个边陲小国终究一统天下。

然而才过十几年光景,历史却发出了最沉重的叹息。

秦二世纵情享乐于宫廷之内,赵高、李斯猜忌弄权于朝堂之上,章邯、王离未能精诚合作于战场之中。大秦帝国的辉煌与威势,以及横扫六国的气魄,就这样消亡于楚人的怒吼当中。

且叹一声:万里江山千钧担,守夜更比创业难!

挖几个坑

项羽战胜王离后,章邯仍在苦苦支撑,他一面抵掇着呼声震天的楚军,一面急切盼望着得到帝国朝廷的支援…

巨鹿之战的后半段——项章斗法,即是秦楚之间相爱相杀的第三轮较量(第一轮是秦灭楚第二轮是九战王离),我们将在章邯为主角的文章中为大伙儿刻画出大秦帝国最后的支柱,一生带有悲剧色彩的雍王(章邯投降后被封雍王)

项羽击败章邯后杀降卒、入秦庭、屠咸阳、焚宫室,摧枯拉朽般地将秦人的精神象征从地图上抹去。更加精彩而又惨烈的楚汉战争即将拉开帷幕,项羽如何从西楚霸王一步步沦落至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他人生的落幕将在以刘邦、韩信为主线的文章中呈现。

楚人有楚人的倔强,秦人有秦人的坚韧,大批称呼为“故秦民”“故秦骑士”“秦里中子也”的秦人投入到了汉军麾下效力。他们的血液注定将流淌在大汉帝国的军队之中,铸就了另一代帝国的辉煌,当然这也是今天挖的第三个坑。

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的天,壮士铁马将军剑,旌旗半卷出长安…

感谢大家的观看,咱们下期见。

参考文献:

[1]王正兴.这才是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

[2]王颖.《史记》章邯研究[M].广西民族大学,2015.

[3]林剑鸣.秦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5]张传玺.关于“章邯军”与“王离军”的关系问题[J].史学月刊,1958(11).

[6]王文涛.关于钜鹿之战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21(06).

[7]辛德勇.巨鹿之战地理新解[J].历史地理,1998(01).

[8]姜福祥.从蒲江军渡河救赵到项羽破釜沉舟的稽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

[9]董寅生.巨鹿之战探微[J].邯郸学院学报,2012(01).

[10]李明璇.论章邯的刑徒军[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11]施丁.谈谈“章邯军”与“王离军”[J].史学月刊,2001(03).

[12]王颖.战场的骁将,命运的弃儿—论《史记》中的章邯[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2).

[13]李逎賡.论项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79(01).

————————————————-

文章及视频版全网同名账号:倍儿兔

感谢观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巨鹿之战——你不知道的破釜沉舟?【名人传记18】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