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离千古明君仅一步之遥

晋武帝司马炎被后人称为最无能的开国君主,这主要是因为西晋代曹魏而创立,是司马氏通过三代人经营的结果。经过祖、父两代人的艰苦创业,晋国基业打造得无比稳固,司马炎不过全盘接收了胜利的果实而已。其实司马炎的个性,在古代特别适合当皇帝,加上他在公元280年顺利消灭东吴统一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因此,司马炎离千古明君不过一步之遥。他的各方面特质,都符合“明君”的标准。

首先,司马炎一直以儒家的道德规范为行事准则。司马家族作为世家大族,对子弟的教育非常的重视。司马家族有学习儒家经典的传统,加上司马炎的外祖父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王肃,因此司马炎身上显现出浓烈的儒家印记。西晋特别强调儒家的孝道,也离不开司马炎的倡导表率。父母去世的时候,司马炎坚持守孝三年。七百多年之后,这事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还引以为美谈。

汉武帝以来,儒学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但能够坚持以儒家规范行事的皇帝非常少。汉宣帝曾对自己的儿子汉元帝醉心儒学非常不满意,生气地说汉朝“本是儒家和霸道杂用”的,很担心王朝会在汉元帝手中衰落。正因为皇帝们“明儒暗法”,像司马炎这种非常崇儒的皇帝,是很容易受到大臣和文人们拥戴的。

其次,在灭吴之前,司马炎是非常节俭的。这又是古人推崇的美德。司马炎认为,曹魏之所以大失人心,让自己有机可乘,是因为从曹明帝开始,曹魏皇帝便大兴土木、奢侈享受过度,以至上下离心。因此,西晋开国之初,司马炎力求以俭朴替代奢靡。当牵引御牛的青丝绳因年久朽断,司马炎也只是让换了根便宜的麻绳。御医程据献上用野鸡头顶上的羽毛做成的大衣,被司马炎当成的反面教材,直接在宫殿前焚毁,并要求大臣们引以为戒。

再次,司马炎这个人比较宽宏大量,这是古代明君的必要条件。在司马炎治下,曾经的各国“皇帝”或其后代,都没有被“斩草除根”。像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在权力转交或投降之后,都没有被再次清算。蜀国刘禅的后代该安乐还安乐,依旧乐不思蜀。

对臣下的态度,司马炎可能是历代君王中最好的。有一年春节,司马炎率领大臣们祭祀祖先。想起祖先创们创业好艰难,司马炎心中有些感慨,就问旁边的大臣刘毅,“跟汉朝的历代皇帝相比,我和哪一位比较相当呢?”当时东吴已经灭亡,全中国再次大一统。有这样的功绩,司马炎自认为和汉光武帝是不相上下的。

没想到刘毅丝毫不给面子。刘毅直接怼皇帝说:“您和汉桓帝、汉灵帝差不多!”要知道汉桓帝、汉灵帝是汉朝的大昏君,汉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这两位的胡作非为。加上这一天是大年初一,大过节的被泼上这一盆冷水,特别这水还是脏的,正常人都会生气。不过司马炎并没有暴怒,只是有些吃惊的问:“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

刘毅了解司马炎的个性,知道皇帝不会因言论治自己的罪。因此刘毅干脆明白地说,“汉桓帝、汉灵帝卖官的钱还入了国库,但陛下卖官的钱入了您自个的腰包。这样比较来看,还不如这两位呢!”司马炎明白了刘毅的意思,也没有跟他没计较。只是大笑着掩饰说:“汉桓帝、汉灵帝的时候,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我身边有你这样的直臣,因此我还是要胜过他们的!”

司马炎本来以为自己是汉光武一流的人物,哪知道只比汉桓帝、汉灵帝胜过一点点。

司马炎之所以没有成为千古明君,其实古代史家已经看得很清楚。司马光多次写道,别人给司马炎提意见时,司马炎都是认同的,但总是“知而不能改”!

刘毅提出了卖官的问题,司马炎认为是事实,可是“知而不能改”。刘毅提出九品中正制有八大弊端,司马炎认为提得很对但不能改。大臣提出不能够撤销地方武装,司马炎不听。山涛提出外戚干政后果严重,司马炎“虽知不能改”。后来,臣子们的担心都一一成为了现实,西晋王朝遂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司马炎非但没能成为千古明君,反而成为了后人嘲笑的庸主。

问题就在“知而不能改”。何止是古人呢,现代人同样如此。很多人生活得不如意,存在很多的问题。明明知道问题的所在,但就是“知而不能改”。日复一日下去,生活只有沉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现在开始,知而改之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晋武帝司马炎,离千古明君仅一步之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