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两千问——诗圣杜甫

问题一

参考第1段第1句,“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

问题二

参考第2段,在山东这一带,“岳”是指东岳泰山。

问题三

最后一段,总结,“诗圣”。

问题四

“《卖炭翁》”不是杜甫的作品,这篇作品的作者是白居易。

问题五

参考第10段,当时叫“夔kuí州”。夔是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怪物。出自《山海经·大荒经》。

最近这些年,很热的“诗词大会”,总是会提到唐朝这些大诗人的朋友圈,也总是会介绍杜甫怎么怎么崇拜李白,点评嘉宾也总会辩白一番,李白也还是很看重杜甫这个小弟的。杜甫比李白小了11岁,李白成名早,那个时候,狂放的李白看不上普通的杜甫也很正常。

杜甫的成就和安史之乱关系很大。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掀开了歌舞繁华后面的危机。安史之乱,简直就是现在大家喜欢说的黑天鹅事件。纵观中国历史,很少有这样大起大落的时期,这也使得唐玄宗成为唐朝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千年后的乾隆,也很类似,但是远不及唐玄宗这么戏剧化。

时代的转折下,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没有人可以抗拒。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是局限个人悲欢。王维的“独坐幽篁里”更是士大夫生活的反应。他们的眼界都不如杜甫。

“文以载道”,杜甫的文学价值,首先是反应了那个时期社会大众的生活。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三吏三别”。选入教材的《石壕吏》就是那个时期的“纪实文学”。这个石壕村一家人的遭遇,千百年后,依然让人心惊胆战。

杜甫虽然写诗抱怨自己困苦生活,但是他毕竟是大唐的官吏,是精英阶层。在鸡飞狗跳的石壕村,他依然可以“袖手旁观”,凶神恶煞的小吏依然不敢动他半根毫毛。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纪实文学“。

“诗词大会”上康震老师说到,唐诗在日本影响也很大,但是李白、杜甫的影响没那么大,他们更喜欢元和年间的元稹、白居易,他们喜欢的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那种文人的附庸风雅。

我们的文学价值取向,就是“文以载道”,反应现实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中华历史两千问——诗圣杜甫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