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期间,怎么感觉没什么名将的存在感?

前言

康熙称得上是满清入关之后最有作为的皇帝。他自从继位之后,进取心始终在线,少时即智擒权臣鳌拜,之后更是不得了,仅用8年时间便平定了席卷半壁江山的三藩之乱,接着收服郑氏、平定葛尔丹、驱逐沙俄,可谓是武功赫赫。

一般来说,一个在军事上颇有建树的皇帝,手底下肯定有不少名将,比如汉武帝手下的霍去病、卫青,唐太宗手下的李靖、李绩,周世宗手下的李重进、赵匡胤,朱棣手下的朱能、张辅等等。可康熙朝除了一个搞水师的施琅之外,就没听说有什么名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满清的军事机制

1、以文制武

满清为了避免地方做大,对军权的管理相当严谨,绿旗兵归兵部管辖,八旗兵归八旗都统衙门管辖,而甭管是兵部,还是八旗都统衙门,实际上只是康熙的左右手,军权掌于康熙自己。康熙为了强化自己的决策力,搞了一个南书房制度(军机处的前身),有什么军国大事,他和南书房大臣们一商量,就可以做主了,而且南书房大臣基本都是由文臣充任。

不仅如此,地方上负责统兵的提督和总兵等武将,得归总督和巡抚这种文职来监督辖制。总督和巡抚分别有自己亲领的督标和巡抚标,总督可节制巡抚标和提督标,巡抚可节制提督标。然而总督和巡抚在很多情况下又不能完全管控提督和总兵,因为他们无法决定提督和总兵的升迁和奖罚,这部分核心权力掌握在兵部手中。

满清这种以文制武,上下牵制的军事体系,武将要想出头,确实很困难。康熙二十四年,康熙有感于唐朝藩镇之祸的恶劣影响,特地下旨强调推行“武官久任”的危害性,为此不仅将武将换防形成制度化,还打乱武将和文臣之间的界限,一搞让武将去任文职,让文臣去任武职。

比如康熙让文臣出身的黄锡衮统兵对抗耿精忠,让同样是文臣出身的周培公率军阻击吴军,三藩平定后,让他回归文职,葛尔丹势大时,又让他出任盛京提督这种武职。这种复杂的环境,名将如何能培养得出来?又没有谁是天生的名将。

2、满汉终有别

满清虽说有幸入主了中原,可要想以少量的满人来统治数量庞大的汉人是很困难的事情,需要做很多功课。虽说满清皇帝常常鼓吹满汉一家亲,但是任用汉人将领上面,还是很谨慎,常常会安排满人将领来牵制汉人将领,比如说从明朝投降到满清的洪承畴。他为满清出力甚多,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可论起功来,大多都归到满人身上去了,他自己只是被封了个小小的轻车都尉。

还有岳钟琪,多好的一名将苗子,可每次都让他给别人打下手,不是给入了旗的年羹尧,就是满人傅恒,总是不能出头。不光是汉将,连由汉人士兵组成的绿旗兵都严加防范,动辄让满人将领跑到绿营当军官。即使到这么份上了,三藩之乱刚爆发的时候,康熙都不怎么敢用绿旗兵和汉将,直到发现满人不怎么能打了,才大胆起用汉将,不过也没有说完全放手让汉将去打。

比如颇为能打的孙思克,不是让他跟着佛尼埒攻打清水等县,就是让他跟着毕力克图攻打陇南。还有攻破昆明的赵良栋,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强于图海的,说图海成名比他早,让他在图海帐下混,也可以理解,可让他跟着彰泰混是个什么意思?彰泰久攻昆明不下,还总想着让赵良栋休整。

康熙朝也不是说一个能打的满人将领都没有,除了前面的图海,还有费扬古萨布素等将领也不错,可这些满人将领的名字远没有汉人姓名好记,也就是说辨识度没有汉人将领的高,这就导致能打的汉人将领很难出头,能打的满人将领又很难让人记住。

二、客观因素的存在

1、“勤劳”的康熙

康熙的个人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离不开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满清对皇子们的教育是出了名的严格,康熙在幼年时便有专门的老师教导骑射,少年时便常和布库们练习摔跤,长大后又常常进行打猎活动。如此下来,他那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武艺便让他具备了御驾亲征的基础条件。

康熙二十七年,葛尔丹亲率大军攻打蒙古喀尔喀部,很快便占领了喀尔喀全境,康熙下旨让葛尔丹退兵,气势正旺的葛尔丹认为满清就是个纸老虎,不仅置康熙的旨意于不顾,还嚣张地继续向南进攻乌珠穆沁草原(位于今内蒙古林郭勒盟东北部)。康熙深知蒙古的底蕴有多么强大,一旦让葛尔丹整合了蒙古各部,大清危矣!于是连忙调集兵马,迎战葛尔丹。

康熙派出的第一波大军是由理藩院尚书阿尔尼率领的两万人,双方刚一接触,清军便尝到了准格尔骑兵的厉害,此战,清军惨败,葛尔丹直抵乌兰布通(康熙的木兰围场所在地)。形势危急之下,康熙亲率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北征葛尔丹。由裕亲王福全(康熙的哥哥)率领的右路军在乌兰布通和葛尔丹主力展开大战。

此战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也亲自上阵搏斗,不幸战死沙场,葛尔丹眼看扛不住清军攻势,便打着求和的旗号率领残部逃跑了。康熙三十五年,葛尔丹卷土重来,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在昭莫多(位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围殴了葛尔丹主力,葛尔丹战败后仅率数十人落荒而逃。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听闻葛尔丹后院起火,便再次御驾亲征,迫使葛尔丹在内外交困之下选择了自尽。

2、文学作品的影响

名将之所以为名将,得有名!名从何来?不光是耀眼的战绩,还有各种文学作品的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啊。比如东汉时期的窦固,他北击匈奴,西拓西域,战绩彪炳,可他的名声就是比东汉末年的关羽等将领小。

像关羽、张飞等东汉末年的名将有各种演义小说帮着宣传,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存在。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唐朝的秦琼,战绩不如李靖远甚,可因《隋唐演义》等小说的影响,知名度比李靖却要大不少。

反观满清,几乎没听说有什么写满清的军事题材小说。比起满清的军事,作家们更关注的是满清宫廷里的那些八卦和满清的皇帝等。比如《清宫十三朝演义》、《清史演义》等。

整个满清都没有啥,康熙朝自不必说了。作家们对康熙本人的兴趣远大于康熙朝的那些将领,各种国内外版本的康熙传记甚嚣尘上。没有文学作品来帮忙捧一捧康熙朝的将领们,纵使康熙朝有名将,其名气也不会大到哪里去,何况康熙朝本身就没有很多名将。

结语

康熙朝打了这么多仗,都没有什么名将的存在感,根结还是在制度上,康熙不仅自己牢牢地掌控住了军权,还以文制武,喜欢用宗室亲贵统军,在武将的光芒之上笼罩了一层又一层的保护罩。

另外,康熙的个人能力强、魅力大,很多军事上面的事情都是由他自己在统一调度和部署,他还多次御驾亲征,再加上后世把他捧得又高,大家都关注他去了,谁还记得他手下有什么名将?

提起平三藩,都知道是康熙平的,具体是哪些个武将平的?不知道;提起征葛尔丹,都知道是康熙自己去打的,具体有那些武将表现很出色?不知道。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康熙大帝》

《清朝通史》

本文为文史写手鄂G游天下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谢谢大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康熙在位期间,怎么感觉没什么名将的存在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