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位54年,战争几乎伴随一生,那么他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屏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和西域。

于是,汉武帝制定了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其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汉武帝的军事性格。

军事方面:统筹全局、运筹帷幄

汉武帝不仅是一位拥有远大抱负,目光开阔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和指挥家。北伐匈奴,南定百越,东平朝鲜,西服夷羌。

他在位的54年,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并且每遇战争,动辄就发兵数十万,人数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从建元元年(前138年)发兵救东越到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长达半个世纪。

东汉班固盛赞曰:“汉兴,征伐胡越,于是为盛”。

在当时的战争之中,武帝虽然没有作为全军的将领御驾亲征,但是从选用得力的将领,到扩充整治军队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他完成的。

所以汉武帝的军事性格是从其作为军事谋略家这一点体现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首先,极具战略眼光、能总揽全局。纵观汉武帝的一生,对外征战频繁,主要包括对匈奴、三越、西南夷和朝鲜的战争,而在诸多的对外作战中,武帝始终把打击匈奴作为重点。

他把大量的兵力和财力投入在对匈奴战场中。据有关统计,武帝时期对周边战争主要战役有二十七次,其中对匈奴和与之有关者达十九次,骑、步兵及参战人数不下三百万人次。

而在三越、朝鲜、西南夷三个战场,总动员兵力不过五十万,其中非正规军又占去一半,而对匈作战的军费开支达一千亿以上,相当于汉朝二十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所以有人说汉武帝是倾海内实力与匈奴决一死战。从战略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当时周边各族中,匈奴控弩几十万,行动迅速,破坏性很大,是汉王朝最大的威胁。

事实上,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时,四周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得水泄不通了,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之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它们具有强大的武装,而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所以说汉武帝始终将匈奴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的这一战争策略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

其次,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汉武帝征战一生,虽然没有作为真正的将领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但是当时很多的战役都是通过他集中谋士的意见,深思熟虑之后统一部署的。

在谋划战争时,他十分注意兵力分配,兵种配合,后勤补给,增援与接应等环节,几乎每次大战都有以上各环节的安排。

如元光二年谋马邑,汉武帝即任命护国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屯骑将军王恢,材官将军李息出袭匈奴。将、车、骑三十万,这样既有车兵、骑兵,又有步兵,并且将帅各有分工,护卫,攻击,居屯形成一个机动灵活的整体。

虽然由于细节的疏忽导致战争功败垂成,但是这也并不能抹杀汉武帝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的卓越能力

相反,马邑之战的失败使汉武帝认识到两点,一是被动的防御解决不了匈奴骑兵,只有主动派骑兵深入匈奴境内,对匈奴进行主动持续的打击才是解决匈奴骑兵的唯一手段,骑兵的战略地位从此确定。

二是以韩安国,李广等为代表的老将已经不适合新的作战模式,需要培养新一代的擅长使用骑兵进行长途奔袭的将领,于是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现了。

而正是卫青、霍去病和他们的骑兵给匈奴人带来了噩梦,从而成就了伟大的汉武大帝。

马邑之战的失败对汉朝来说是件好事,在失败中找原因,使整个战略方针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军事变革。

汉武帝能从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及时变更军事策略,其深谋远虑可见一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汉武帝在位54年,战争几乎伴随一生,那么他的军事能力到底如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