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胜迹)董仲舒之墓今何在?

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新近规划的顺城巷保护名单中有一处“董仲舒墓”,政协委员也同时提出了《关于保护董仲舒墓及整合儒学文化资源的建议》提案,建议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抢救、保护、开发和科学管理董仲舒墓。已经被市区政府采纳重视。决定采取措施整合儒学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董仲舒墓,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西安旅游新亮点。

对于,董仲舒墓很多西安人没去过,就坐落在和平门内西侧紧贴城墙的小巷“下马陵”中,常有中外游客辗转前来寻访。走进巷东口路北的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大门,一眼就看见一处绿树茂密、铁栏环绕、占地4.5亩的方形花园。从南侧走进古朴青砖门楼,穿过一段甬道,便来到董子祠前。门楣悬有“云山张仃”题写的“繁露艺苑”的篆字横匾。祠内空空,并无任何陈列。祠后紧连着董仲舒墓,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有6米,由砖砌花墙方形环绕护持。墓碑大字为“汉董仲舒先生墓”,小字署“大明嘉靖27年岁在戊申”。碑阴隐约可见“后学太乙张光宇书”,碑石已被玻璃夹护。祠背墙檐下横卧几通残碑,一块蟠龙碑头竖刻两字“皇恩”,还有一块画像石刻有三幅人兽图案。墓后数米是一座六角凉亭,亭东西两侧各有一棵柏树,整座陵园紧凑素朴,居闹市而显清幽。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祖籍广川(今河北景县),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民间传说董仲舒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娘胎里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饱读圣贤诗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一生仕途坎坷,颇不得志,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胶西王的国相,由于看不惯胶西王横行不法辞官居家,晚年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讲学著书。 朝廷如有大议必遣使者去其家问之。

据史料记载,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后来,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估计这与关中方言有关。现在的关中一带仍把”下( xiɑ)”发为”hɑ”音,”蛤蟆”与”下马”发音相谐,顺手拈来,与词义无关。还有 写作”虾蟆”二字的,是否讹误,至今各执一是。如何写法无关紧要,实际上都是一档子事。

下马陵原本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瑟琶行》中有两句诗:”自言本是京城 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从诗句中只能知道琵琶女家在下马陵,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唐代还有一位诗人皎然也有一首《长安少年行》,诗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从中可知,下马陵那里酒色俱佳,至于地在何方,不清楚。看来,下马陵这个地方要么出产歌妓,要么出没歌妓,总也少不了这等群体。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又据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虽然仍离不开”脂粉”气,但已可考,其位置大抵指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边的沙坡。《长安志》中的记载就更清晰了。其中卷九的记述是:”(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卷十一云:”(虾蟆陵)在县南六里。”(指万年县)

据史料得知,唐常乐坊位 于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好在其旧址上。校园偏东过去曾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冢。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由此可以推断,下马陵古址在此无疑。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到现在这里。正是这个”下马陵”,演绎出许多传说来。

其中有这么一段:明朝初年,朱元璋封他 的儿子朱为秦王驻守关中。朱特烦儒术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便下令把”下马陵”拒 之城外。谁知动用了10万民工修了整整10年的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十分恼怒,杀了监工不说,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 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 。朱大怒,又令推倒重修,务必把”下马陵”甩出城外。这回他亲自坐阵,把南城墙设计在离”下马陵”几十丈远 的地方,并且专门修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用以阻隔。谁知到了第二天,”下马陵”却还在南城墙以内遇此情形,朱屡惊屡气,从此一病不起,差点 身亡。因为朱三番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大街。这一传说很有现实意义,把今天西安南大街的”短处”归咎于古人。”下马陵”的威力看来不可小视,怪不得汉武帝也敬畏几分。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不能随便”俯首称臣”的,除非被俘虏被废。像汉武帝这样的皇上在臣子墓前早早下马,真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誉。

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西汉儒士董仲舒先生名垂千古。已经去世2000多年的董先生,生前做梦也不会想到,后人竟会为他老人家的安葬之地而困惑,即使连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也对此各执一词。

董仲舒去世后究竟安葬在哪里?答案至今有所争议,中国最具权威的两部工具书《辞海》与《辞源》的诠释也大相径庭。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的《辞海》第489页称:“下马陵,古地名,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称下马陵;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

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的《辞源》第2776页称:“虾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与曲江近,相传为董仲舒墓,门人过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后人音误为虾蟆陵。见唐李肇《国史补》。一说汉武帝幸芙蓉园,至此下马,遂误为虾蟆陵。唐时为妓女聚处,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琵琶引》:‘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董仲舒墓址还有一说法,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有一座村庄叫“策村”,235户村民中除8户外,全系董姓。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一座古冢,村民称为“策冢”,可能为董仲舒的墓冢。此冢底部长71米、宽30米、冢高14.3米。

国民党政府要员胡宗南1938年1月进入西安后,开始住建国公园,后移居董仲舒祠,直到1949年5月离开西安。为防备日军空袭,胡宗南在城墙内修建了防空洞,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等大员都在那里躲避过空袭。1940年,蒋纬国从德国军校毕业后来到胡宗南部下,也住在下马陵,并在那期间和西安大华纱厂厂长石凤翔之女石静宜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8月6日将董仲舒祠墓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1966年,下马陵曾改名为爱国巷,1972年又重新恢复了下马陵的名称。大约在1983年,兰州军区西安和平门干休所在此修建。(卢剑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三秦胜迹)董仲舒之墓今何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