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脍炙人口,成为江湖英雄、绿林好汉结拜异姓兄弟的典范,“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何其慷慨壮烈,让多少英雄好汉热血沸腾心驰神往。
可惜这只是个传说,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编的一个故事,历史上的刘、关、张从来就没有结拜过,一直都是主仆关系。但刘备真有个结为刎颈之交的知己,既不是关羽,也不是张飞,而是牵招。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汉末天下动荡,社会治安恶化,各地都有一些小混混拉帮结派,做一些不干不净的事情。史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游侠、轻侠之风”。三国很多知名人物青少年时期都做过这种事,比如孙坚、曹操、刘备、甘宁、鲁肃、许褚等等。牵招十多岁时在当地跟着乐隐学习期间就做这种事,是个混混头。 刘备这个时候也正在故乡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做混混头,手下有同郡老乡张飞、简雍,还有在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犯事后逃亡到涿县的关羽等一帮人。
刘备家就是个卖草鞋的个体户,靠什么来维持这帮人的开销呢?收保护费。最大的一宗保护费来自中山国(今河北定州)两个贩马巨富:张世平、苏双。 古代中原不产马,商人偷偷从幽州以北的鲜卑、乌桓人那里买马贩卖到中原来谋牟取暴利,涿郡、武邑正好是在由北往南到中原的一条直线上,张世平、苏双在涿县要买通刘备,在武邑势必也要买通牵招。
刘备和牵招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相识相交的,史书记载“君(指牵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说明他们的交往是在少年时期。古汉语中的“少年”与现代汉语有差别,古人二十弱冠,以前都称少年。一直到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都是指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不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刘备、牵招少年时期都是在本地读书,做混混头,只有这一件事可以把两人联系起来。 所谓刎颈之交,来自于战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意思就是同生共死的交情,相当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何进当大将军后,异父异母弟弟何苗(朱苗)任车骑将军,辟召牵招的老师乐隐为长史,牵招跟着老师入洛阳。袁绍杀宦官时,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同学史路等人冒险收敛乐隐尸体还乡。路上遇到山贼拦路抢劫,史路等人吓得逃之夭夭,牵招独自面对山贼,流泪恳请山贼不要损坏老师的灵柩,放自己带老师回乡安葬。山贼有感于他的忠孝义气,将其释放。牵招由此出名。
袁绍当冀州牧后,辟召牵招为督军从事,统率乌桓人派来帮助袁绍作战的骑兵。 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作用异常重要,其快速的流动性,巨大的冲击力,往往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中原缺马,骑兵稀缺,拥有一支骑兵是各路诸侯梦寐以求的事情。曹操征荆州时,刘备向江陵逃跑,曹操就凭精锐虎豹骑狂追,在当阳冲散了刘备的军队,差一点要了刘备的命。牵招能够统领一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乌桓人的骑兵,可见其能力非凡,也可见袁绍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牵招是个不畏权贵,铁面无私的人。袁绍的门客违犯禁令,牵招不是将他交给袁绍处理,而是直接按律斩杀,然后告诉袁绍。因其出于公正执法,袁绍也不好怪罪。 牵招也是个有胆有识的人。袁绍死后,牵招按惯例又跟随袁绍的儿子袁尚。曹操进攻袁尚时,袁尚派牵招到并州上党去督运军粮。还没运回来,袁尚就被曹操打败逃跑了。
当时袁绍的外甥高幹是并州刺史,坐拥五万甲兵,牵招劝他接应袁尚过来,合兵一处,割据一方,等待时机。高幹不听,估计是害怕袁尚来了自己的地位不保,又担心牵招回去后向袁尚告状,就想暗害牵招。牵招赶紧逃亡,因为道路阻隔,到不了袁尚那里,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曹操。 曹操占据冀州后,仍然任命牵招为从事。
曹操征讨袁谭时,牵招为曹操立下了大功,过程十分精彩。 袁绍在河北时,与北方鲜卑、乌桓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袁绍死后,这种关系也没有破裂。在袁谭面临危险时,柳城(今内蒙古哈喇沁旗)的乌桓峭王准备派五千骑兵增援袁谭。因为牵招以前在袁绍那里时曾经统领过乌桓骑兵,比较熟悉乌桓人,曹操就派牵招去拉拢乌桓峭王,授予他单于称号,劝阻他增援袁谭。
牵招赶到柳城时,恰好自称平州牧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派使者韩忠也到了乌桓人这里,要授予乌桓峭王单于的称号,以前的称号是袁绍矫制授予的。 乌桓峭王面对两个来使有些懵圈,问牵招:“以前袁公说受天子之命,委任我为单于;现在曹公又说要再给天子说,委任我为真单于;辽东这边又拿着单于的印绶来委任我。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啊?”
牵招解释说:“以前袁公是承制封拜你做临时单于,袁公犯错,现在天子让曹公取代他,就要再给天子报告,让你当真单于,这是正宗的。辽东只不过是朝廷的一个郡,哪里有什么资格委任你做单于?” 韩忠不服,抗辩说:“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馀、濊貊人可以资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大,曹操又有什么资格敢于独自这么做?”牵招呵斥韩忠说:“曹公拥戴天子,讨伐叛逆,宁静四海,你们君臣顽固嚣张,凭借地理险远,背违王命,想擅自封拜,侮辱神器,正当要屠戮你们,你们还敢谩骂诋毁曹公?”
牵招骂完还不解气,过去抓住韩忠的头往地上一顿撞击,完了拔刀要杀韩忠。吓得乌桓峭王来不及穿鞋,光着脚跑过来抱住牵招,请求牵招放过韩忠。在座的人全都吓得大惊失色。牵招这才回到坐位,给峭王讲道理,分析其中的成败祸福。包括峭王在内的一干乌桓人全都下席跪伏,敬受教诲。听完后心服口服,立即辞掉辽东使者,解散已经整装待发的骑兵。 牵招以一人之力,消除了一支五千骑兵队伍给曹操带来的威胁,可说是居功至伟。
牵招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公孙康杀死袁尚后,将人头送给曹操。曹操把这颗人头悬挂在马市示众,并下令,“敢有哭之者,斩!”牵招看见原来主人的人头,悲从心起,不惜违背曹操的命令,在人头下设祭悼念。曹操为其忠义所感,不但没责怪他,反而推举他为茂才。 牵招历事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是魏国的三朝元老,功勋卓著,特别是在戍边,安抚或者抵抗鲜卑、乌桓的侵扰上,只有田豫超过牵招,而牵招曾救过田豫一命。
那是魏明帝曹睿时期,牵招在雁门任太守。田豫孤军远出,被鲜卑大人轲比能率领三万骑兵包围在马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田豫就近向牵招求救。 牵招接到田豫的求救信后,立即集结部队,准备前去救援。雁门郡属于并州,州里的官员以太守不能越界征讨的规定为由不让牵招驰援。牵招认为持节的将领被包围,(田豫持节。节为国家象征,失节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持节者都是奇耻大辱)不能按常规来处理,州里不让出兵,牵招直接给明帝上表出兵。出兵时四处发布文告,说要从西北进攻鲜卑老窝,然后东行和田豫会合一起杀敌。田豫军知道消息后也兴奋无比跃跃欲试。
牵招又向守卫要塞的鲜卑军队发布檄文,鲜卑人顿感恐惧,纷纷离散。大军攻到以前的平城,(今山西省左云县东五里古城)敌人崩溃即逃。轲比能又云集骑兵来到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至大同市西一带)北。牵招秘密行军,发动突然袭击,杀敌无数。 历史喜欢和人开玩笑。诸葛亮四次北伐时,联络了轲比能,意图南北夹击魏军。而牵招此前就断定诸葛亮会和轲比能联合,提早做好了准备,成功阻击了轲比能。牵招因为和刘备的特殊关系,特别小心,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担心予人话柄。
说个牵招的私事,很有意思。 辽东公孙度想称王,退居在家的原河内太守李敏对此十分厌恶,带领家属渡海逃避。公孙度非常愤怒,挖了李敏父亲的坟墓,剖棺焚尸,并诛杀李氏宗族。 李敏儿子李信到处寻找父亲的下落,甚至远出海外塞外,都没有找到,想办丧事又担心父亲仍然在世,就只好象居丧一样过日子,二十余年不娶妻。同为幽州人的徐邈(后为曹魏重臣)责备他说:“不孝莫大于无后,怎么能终身不娶呢?”李信就娶了个妻子,生下儿子李胤后又把妻子休了。李信的妻子后来嫁给牵招,还生了个儿子叫牵嘉。
还有个有意思的话题,魏国戍边第一人田豫、第二人牵招,都和刘备有过关系。田豫最初是跟随刘备的,后来改投公孙瓒,又改投曹操。三国时多次改换门庭的人多,刘备可能是最多的一个,但并没受到什么指责,只有吕布被骂为“三姓家奴”,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改换门庭,而是因为对旧主忘恩负义,跟丁原,杀丁原,跟董卓,杀董卓,所以被人骂。 刘备前期实力太过弱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田豫,招来牵招。刘备投靠袁绍期间,牵招也在袁绍那里,两人也没能“旧情复燃”,走到一起。对刘备来说,不能招揽留住这两人,既是遗憾,也是损失。
田豫、牵招两人虽然能力出众,也因为是降将而没能得到重用,田豫只做到并州刺史,牵招只做到雁门太守,连写《三国志》的陈寿都为他俩打抱不平,认为二人的才未尽其用。其实不光这二人,只要是降将,在魏国都未能才尽其用。这是曹氏帝王用人的一大缺陷。(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不偏不倚说历史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刘备真正的刎颈之交:牵招 ——三国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