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王羲之的书法好,懂他的痛吗?从王羲之的书信,看懂他的无奈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一幅《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幅后世无人超越的经典,创作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便是后世追捧的《兰亭序》。

王羲之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王羲之的书信被限制在“书法”框架中,世人多追捧其书法的造诣,使人忘了那墨迹背后血泪斑斑的历史。

王羲之留存于世的书信中,其《姨母帖》报告姨母的死亡,《丧乱帖》讲山东故乡祖坟的刨掘荼毒。他的书信不断述说着大战乱里亲人的流亡离散。

“频有哀祸”,王羲之是在传述巨大战乱中人的伤亡流离吧。

一般传记多认为王羲之生在三〇三年,三一一年发生永嘉之乱,汉族文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那是北方汉族士绅大量南迁的时代,童年的王羲之也随家人从故乡山东向南逃亡,他的伯父正是辅佐司马睿在南京即位,建立东晋政权,稳定了南方局势的王导。

王羲之六七岁时开始启蒙受教育,正是拿起笔来学习书写的年龄。这个六岁的孩子,从书写开始,看到、听到的,就是不断的“丧乱”事件,他仿佛一生都在用笔书写着战乱流亡中他看到与听到的“频有哀祸”吧。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悲,摧,切,割,这是王羲之书信里常见的用字,不是书法,是四个可以把生命撞得粉碎的铁锤的敲击。王羲之的书法优雅吗?他在《丧乱帖》里用的句子是“痛贯心肝”。是痛,痛到被摧毁,被切开,被割裂;痛到心肠寸断;痛到“号慕摧绝”。王羲之这样书写他的时代。

他无法承担时代的大劫难,他从不故作英雄悲壮,他总是说“不能自胜”“情不自胜”,这样无助无力,他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慨叹“奈何”“奈何”。王羲之书帖里最常重复的“奈何”,千变万化,有时不再是汉字,而是一个荒凉的符号,一种声音,像南朝在荒山里独自一人放情的长啸,高亢凄厉,却没有词句,也不是歌声;像青莲院老旧木扉上留下的蠹虫的蛀蚀痕迹。

《频有哀祸帖》和《孔侍中帖》原来应该是两封不同时间的书信,这些书信后来成为历史文件,也成为后代临摹书法的模板,被收存珍藏。隔了数百年,王羲之的书帖在唐代有大量摹本,用硬黄纸,双钩填墨,做出复制品,日本当时留学长安的僧人带了一些回到京都奈良。流到日本的王羲之唐摹本很多,包括《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忧悬帖》,这些书帖被皇室珍藏。

王羲之留存的画作和书信中,记载着那个时代,也记载着时代带给他的痛楚和无奈。“悲催切割”“奈何奈何”…

《兰亭序》后两年,王羲之称病弃官,与家人好友遍览山水,后定居金庭。东晋升平五年,卒于会稽金庭,葬于金庭瀑布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知王羲之的书法好,懂他的痛吗?从王羲之的书信,看懂他的无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