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李密 败也李密 隋末瓦岗军如何从威震一时到烟消云散

提起瓦岗军,熟悉《说唐》《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的人,都会对里面的瓦岗英雄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单雄信等如数家珍。其实,瓦岗军中的灵魂人物是贵族出身的李密,瓦岗军的兴旺与败亡,都与他息息相关。

李密出身显贵,曾祖父李弼,与隋文帝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同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所以,李密家族是隋朝统治阶层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李密相貌非凡,喜好读书,隋炀帝下面的第一权臣杨素很赏识他,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因此与李密成了好朋友。

613年,隋炀帝亲自征讨高句丽,征发天下丁夫从军从役,弄得天下骚动、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不断爆发。在黎阳管理军需后勤的杨玄感看到机会,决定起兵反隋,派人到长安接李密来到军中。李密向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占据蓟州,断掉隋炀帝后路,使隋军在辽东不战自溃;中策是夺取关中,攻占首都长安;下策是攻占东都洛阳。

应该说,李密颇具政治眼光,提出的上、中两策都很高明,但杨玄感恰恰选择了李密提出的下策。杨玄感认为朝廷大臣的家属都在洛阳,攻下洛阳,官员们都会前来归顺。但洛阳城池高大坚固,一时很难攻下,杨玄感又改变主意,转而要去占据关中,但行动迟缓,被隋朝的追兵赶上,最终败亡。

杨玄感失败后,李密亡命在逃。当时河南、山东交界的王当仁、王伯当等人分别聚众起事,李密就在这几股势力间游说。渐渐地,这几个人相信李密的话,认为李密是公卿贵族,还要造反起事,志气可嘉。民间传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李密大难不死,难道他就是传言中的王者?

李密通过观察,发现占据瓦岗寨(今河南滑县东南)的翟让起义军势力最强,就通过王伯当去见翟让,并把王当仁等几股小势力拉拢到翟让的瓦岗军帐下。翟让很高兴,李密就劝翟让趁着天下大乱,夺取天下。翟让只是个强盗出身,平时就在运河两岸抢劫过往船只和商人为生,并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拒绝了李密的建议。

这时,有个叫李玄英的人传言李密有代替隋朝的天命,瓦岗军中的一些豪杰也归附李密,李密在瓦岗军的名声渐渐起来了。李密和翟让的军师贾雄交好,让他去做翟让的工作。贾雄用阴阳术数去说服翟让,翟让慢慢觉得觉得李密确实能成大事。李密趁机劝说翟让:瓦岗军虽然人数多,但平时没有粮食储备,就靠抢劫,不能持久。一旦敌军进攻,部队必然溃散。不如先攻下荥阳,养精蓄锐,充实粮食等物资,然后再争夺地盘。翟让接受了这个计谋,率兵攻下了荥阳等地。这样,在李密的推动下,瓦岗军从一支打家劫舍的强盗队伍,转变成争夺天下、逐鹿中原的一员。

瓦岗军攻下荥阳后,威胁着隋朝的心腹地带,引起隋政府的重视,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前去讨伐。翟让是张须陁的手下败将,害怕张须陀,准备逃走。李密制止了翟让,认为张须陀有勇无谋,可以智胜。翟让勉强留了下来,与张须陀对战。翟让战败后撤,李密趁机设下埋伏,杀死了张须陀。

经此一战,瓦岗军威名大振,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威信也大为提高,翟让就让李密单独统领一支部队。这时,翟让目光短浅的毛病又爆发了,他对李密说:现在部队粮食和物资都充足了,我还想回瓦岗寨,你要不愿意去,我们就从此分手吧。分手没几天,李密又攻下了几座城池,获得大量物资,翟让听说后,后悔了,又带兵和李密会合。

李密此时又向翟让提出一个大目标:攻取东都洛阳。现在百姓缺粮,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在今巩义河洛镇)有很多粮食,只要夺下洛口仓,赈济饥民,一天就能召集一百万人。我们力量强大了,就不怕敌军,四方豪杰也会前来投奔,夺取天下就很有希望。翟让毕竟比不上贵族出身的李密,没有见过世面,这样的目标让他有些头晕目眩:这是英雄的谋略,我是想不到啊!我都听你的,你先出发,我随后跟上。

617年,李密、翟让率瓦岗军攻下洛口仓,获取大量粮食,周围的民众纷纷前来归附。隋朝军队从洛阳前来讨伐,翟让开始交战失败了,又是李密率军奋击,隋军大败,瓦岗军声势大振。

瓦岗军从瓦岗寨到夺取洛口仓,获得巨大发展,这主要是李密的功劳,证明了他确实更适合领导瓦岗军。所以,洛口仓一战后,翟让推举李密为瓦岗军新的领袖,称为魏公,自己退居二号人物。此后,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军先后攻破回洛仓(在今洛阳东北),黎阳仓 (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放粮,军队发展到二十多万,控制了河南、河北、山东等中原广大地区。

就在瓦岗军形势一片大好之际,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内讧。翟让的哥哥翟弘、部下王儒信等人劝翟让夺回瓦岗军领导权。翟让大笑不止,他有自知之明,并不想这么干。这事传到李密的耳朵里,他起了疑心,于是听从部下的建议,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翟让,以免除后患。这天,李密设下鸿门宴,在席间杀了翟让。混乱中,翟让的老部下徐世勣也险些被杀。翟让被杀后,李密出面安抚翟让的旧部,瓦岗军的局势很快稳定下来。翟让为人残忍,不得军心,但李密的这次火并行动并不光彩,引起部下的疑虑,埋下了隐患。

这时,据守洛阳的王世充前来进攻,李密率军击败敌人,王世充全军覆没,只身而逃。618年,李密乘胜攻陷偃师,修金墉城,部队有三十多万人,山东、江淮一带的郡县都来归附,瓦岗军达到了鼎盛时期。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等割据势力纷纷劝李密称帝,李密认为没有攻下东都洛阳,时机没有成熟,拒绝了称帝的建议。

李密非要攻占易守难攻的洛阳,这似乎成为他的一个执念,失去了向其他地区发展的时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瓦岗军占据的地方处于四战之地,没有天然的屏障,很容易遭到四面的攻击,战略位置不佳,应该放弃攻击洛阳,尽早找到一个便于积蓄力量,不易受到攻击的地区。李密过于谨慎了,没有称帝是另外一个错误。应该像光武帝刘秀那样及早称帝,给部下一个荣华富贵的盼头,还能聚拢部下的向心力。此后,历史再也没有给李密这样的机会了。

在李密志得意满的时候,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李密写信要和李渊联络结盟,想成为盟主,并妄自尊大地称李渊为兄,其实他比李渊低了一辈。李渊是个老奸巨猾的官僚,洞察李密的心思。当时,李渊正准备进军关中,夺取长安,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和李密翻脸,还要利用李密替自己守住成皋的关口,挡住洛阳的隋军。于是,李渊给李密回信,故意恭维李密:将来您就是天下的主人,我50多岁了,没什么指望,还能被封为唐国公就心满意足了。李密得到来信,非常高兴,没有发现上了李渊这个老狐狸的当,还向部下展示李渊的信:唐国公李渊都这么推重我,平定天下是很容易的事。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隋炀帝的御林军是关中人,不愿留在江南,都想回到老家关中。于是,宇文化及带着十几万叛军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李密的瓦岗军恰恰在江都到关中的必经之路上。如果李密不让开路的话,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此时的瓦岗军,西面是东都洛阳的隋军,东面是宇文化及,腹背受敌,形势很不利。此时,洛阳的越王杨侗在隋炀帝死后被立为隋恭帝,派人招降李密,封他为太尉、尚书令,让他讨伐宇文化及,胜利后可以进入洛阳辅政。

李密为了避免前后受敌的局面,竟然接受了隋恭帝的招降,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本来,李密以反隋为号召,现在却又接受了隋朝的招安,摇摆不定,名声大受损害。此前,李密是可以称帝的,现在又屈身为臣,也大大伤害了瓦岗军的士气,涣散了斗志。而且,瓦岗军与宇文化及交战,明明是两败俱伤的事情,李密竟然接受了。看来,洛阳似乎是李密的一个心结,进入洛阳辅政的美梦诱惑着他,使他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也埋下瓦岗军衰败的伏笔。

果然,在与宇文化及叛军交战中,瓦岗军损失惨重,宇文化及叛军归心似箭,勇不可当。李密在战斗中箭落马,差点被杀,幸亏被秦琼所救。最后,瓦岗军惨胜,但也元气大伤。此时,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发动政变,控制了隋恭帝,他反对招安李密,李密进入洛阳辅政的美梦破灭了。王世充还乘瓦岗军疲惫之机,发动突然袭击,瓦岗军损失十多万人,许多将领也被俘。

李密兵败后,还有两万多人,当时徐世勣驻守在黎阳,有大量的粮食。如果李密去黎阳和徐世勣合兵,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但有人劝告李密:徐世勣是翟让的老部下,上次杀翟让的时候,差点也把徐世勣杀掉了,他能不怀恨在心吗?李密犹豫了,无路可走之际,竟然要自杀,被部下阻止。这时,李密彻底丧失了斗志,想到了投奔关中的李渊。618年,李密率军投奔唐朝,秦叔宝、程知节(程咬金)、罗士信、徐世勣、等瓦岗军战将先后降唐,曾经煊赫一时的瓦岗军烟消云散。

李密降唐后,对唐朝给他的官职和待遇不满,619年叛唐,结果被杀,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史书上认为李密类似于项羽:文武器度即有余,壮勇断果则不及。从两人悲剧性的命运来看,确实相似,更相似的是,两人本来都有一手好牌,生生被打得稀烂。瓦岗军因李密而兴旺,又因李密而败亡,事业的成败决定于灵魂人物,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成也李密 败也李密 隋末瓦岗军如何从威震一时到烟消云散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