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华民族的千古一帝——乾隆

很多人看这个题目可能会骂我,不过先别急着骂,看看我写的理由是否充分,再做评述也不迟。以下是正文:

乾隆不知道为什么在互联网上的风评并不好,或者说他的诗烂,或者是审美低俗,可是作为一个皇帝,诗歌写得好不好,审美好不好是否真的有意义呢?譬如宋徽宗诗书画三绝,审美更高宋瓷在徽宗事情达到顶峰,可是这位诗书画审美都好的皇帝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痛的灾难。

很多人也愿意吹捧乾隆的老爹,譬如雍正勤政,事实乾隆也非常勤政。雍正会攒钱,留给乾隆五千万两银子的家底,这是五千万两银子都不够乾隆打一次战争的,譬如大小金川,征准格尔等,哪一次战争五千万两都不够,但是这类战争乾隆打了好几场,除非我们认定这些战争是没意义的,否则乾隆耗费好爹家底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经过对乾隆几次战争的分析,我认为放在整个中国所有皇帝当中他也是绝无仅有的智者、他目光深邃,战略高远,虽然身处封建社会,却为日后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在地缘政治和民族政策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譬如雍正西北用兵耗费也是巨大的的,虽然解决了罗卜藏丹津的问题,却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准格尔蒙古,雍正的用兵客观上帮助准格尔做大了,而准格尔和之前游牧民族是不同的,准格尔开始了定居种植,中亚的哈萨克汗国,大玉兹,中玉兹,爱乌罕(阿富汗)都已经称臣或者正在被准格尔蚕食,发展迅速并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一个强大的帝国即将在中亚形成,如果不下定决心,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朝中反对用兵的也不少,原因也很简单,西北那个地方戈壁沙漠没什么价值,即便打下来也得中原大量输血,得不偿失,而且一堆穆斯林不服教化,总之百害无一利,但是乾隆态度很坚决,因为他有一套十分强大的逻辑,这套逻辑可以说总结了中原王朝过去两千多年为什么总摆脱不掉三北一南(东北西北中北的蒙古高原和西南)的噩梦的原因,开创了整个中原王朝万世太平的局面,为日后的新中国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安定团结的民族和地缘基础。他的强大逻辑是:

要保障汉地的统治必须要保西北汉人占大多数,西北要维持汉人居多,满蒙一体就要保障,保障满蒙一体必保漠南,保漠南必平漠北,平漠北必控黄教,控黄教必控西藏,控西藏漠北,必除准噶尔。

准格尔之战一直打到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这一块今天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最远的地方,干旱、沙漠、隔壁、高原大山地形纵横交错十分复杂,即便机械化部队也很不好走,更别想当年全靠畜力,过程很艰苦,清军最终占领了决定性的伊犁河谷,伊犁河谷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面积巨大,完全可以滋养整个新疆,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打过西域,唯独乾隆把西域正式纳入版图的原因,因为之前的朝代没有夺取伊犁河谷,整个中亚(中国西北阿富汗包括中亚五国)简单说就是两条河谷万里戈壁,两条河谷分别是费尔干纳河谷和伊犁河谷,除了这两条河谷整个中亚都是一文不值的戈壁和高原,以前的王朝占领的都是有点小绿洲的万里戈壁,补给全靠中原,可是要知道即便从兰州到阿拉木图比兰州到北京的距离还远,更何况兰州在清朝也是边远地区,这种统治如果不占据伊犁河谷能实现在新疆就地补给的话,中原王朝不需要几年就会因为运上去一斤粮路途吃掉三十斤粮食的情况被活活耗死,最终放弃那里的土地。有了伊犁河谷就不一样,新疆可以靠伊犁河谷丰富产出补给新疆自己,不需要中原输血。当然乾隆占领的不仅仅是准格尔,他一直打到天山,被天山阻隔不能再往西去为止。哈萨克汗国等几个中亚和帕米尔国家向乾隆称臣。

准格尔的命运也是悲惨的,被灭了族,男的全杀了,孩子也没放过,女儿和老人都发配为奴。

战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建立九个城,从内地迁来汉人,其中八个城是汉城,只有一个城是维城,彻底改变了新疆的人口结构,汉族人在新疆占主体,维族塔吉克和蒙古加起来也没汉人多,这也是后来左宗棠能收复新疆,民国新疆几次折腾,民国自己都顾不上,但是新疆也没独立出去的根本原因——汉族成为新疆人数最多的民族,当地汉人对左宗棠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当地汉人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最重要的力量,否则左宗棠也没什么办法。后来因为不平等条约也损失了大片土地给沙俄,如今成了中亚五个斯坦的土地,这就不归乾隆管了,割走的恰恰也都是汉人比例不高的地方,可见当年乾隆的内迁政策多么重要,当年是9城汉8,后来阿古伯白彦虎等回乱等,新疆本地汉人都是抵抗的主力,再加上计生政策,现在新疆汉人比例反而降低了不少,虽然还占大多数,和当年的9城汉8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都知道雍正给乾隆国库留下了巨款,可是这笔巨款有多大呢?五千万两,但是准格尔一战就花了三千三百万两,后来移民,给移民购置种子农具安家几乎一千多万两,可以说这一站雍正给乾隆的家底几乎就光了,可是后面乾隆还要打好几场花钱更多的仗。

补充一下,准格尔战役主要是满蒙八旗为主,加少量绿营,兵种构成上是骑兵六,步兵四,骑兵为主,总兵力五万人,其中3万骑兵,1.5万鸟枪手,4000弓箭手,1000炮兵。这四成的步兵也不是传统拿大刀长矛的步兵。

乾隆后来的几次打仗兵力依旧如此。很多说法八旗到康熙年间就打不了仗了,是胡扯的,事实上一直到八国联军进北京对抗的主力依旧是满蒙八旗,绿营兴起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的事儿。

在平准格尔六千之前,乾隆打了一场耗银更加巨大的战役,两次大小金川之战。

大小金川之战不过今天四川的两个小土司,人口也不过三五万人,但是为打这场仗,乾隆先后动员了几十万人力,仅第二次战争就耗银7000万,雍正留给他那五千万两这一仗都不够,还得赤字两千万,所以别老说乾隆把他爹的家底败光了,事实上他爹的家底连大小金川都不够打的。

可是花了这么多钱,耗费这么多人力,打这么屁大个地方,到底是意义深远还是小题大做呢?

显然是意义深远,大小金川之战对不仅仅是对西南,对西藏意义同样重大,因为大小金川虽然在四川但是也属于藏区,懂地理知识的应该知道,四川是中原进出西藏的必经之路。当年达扎活佛亲英发动政变,亲北洋政府的热振活佛就是从西藏入川的,国民政府入西藏也是从四川走的,包括后来的川藏线和川藏铁路都可以证明,川藏区是进出西藏的门户,而大小金川本身上就是藏族的土司。

打大小金川是有双重目的,除了保证进出西藏的安全,又有解决西南土司的历史任务。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众多,采取的都是土司制度,土司都是世袭的,向中央政府朝贡,但是中央政府几乎管不到土司的内部事务:官吏任免兵员招募等,导致西南表面臣服中央政权,实际上是独立王国,明朝到清朝都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推行改土归流,却始终无法实施,只要西南土司部落之间各安其份,不彼此整合,中央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大小金川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着反对中央政府的旗号攻打周围部落,先后吞并四五个土司的城寨和地盘,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在西南形成强大的独立政权,第一金川之战以土司投降结束,此战耗银接近三千万两。但是多年之后,大小金川再次叛变,乾隆大怒,派兵征伐,加上各路反清势力和其他土司的暗中支持,此战打了十年,耗银七千万两,打仗打得太过惨烈,清兵手段和打准格尔一样凶残.炮击火烧,断水断粮等等,所过之处见人就杀见房就烧.连下数个关卡直接逼向大金川土司的最后据点葛尔崖.大金川索诺木土司毒死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然后命人抬着尸体和押着僧格桑的妻儿亲戚和部属来投降.阿桂吸取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的教训,避免再发生第三次大小金川之战,不接受投降,最后把大金川打到只剩两千多人出寨投降,但是投降的大金川土司等被押解进京,清朝在西南废除土司制度,设置州县,将西南彻底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

因为地形民族等诸多因素,西南土司不好打,环境多山,山道险峻,大小金川之人设碉据守,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样的碉楼而且数量众多,不啻攻坚之战。傅恒在其奏疏中写道:“即臣所驻卡撒左右,山顶即有三百余碉,计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数年不能尽。”地理之难可想而知。人口又少,统一了也没什么赋税,张廷玉等就建议按照雍正改土归流的既定政策,扶持另外一个或几个土司做大对抗大小金川,乾隆坚决反对,乾隆大意:“苗蛮好动难以驯服,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尤其如此,这是他们的天性。如此小小攻杀,事情纯出偶然,即当令其自行消释,不必兴师问罪,只要他们不犯朝廷,不到别的地方四处侵扰,于进藏道路无碍。他们自己内部的斗争,可以置之不问。如果其仇杀日深,势渐涨大,可以宣谕训诲,令其息愤宁人,各安生业,亦可相机行事,声威足够慑服其心了,使他们俯首帖耳,这才是最好的办法。苗蛮顽劣无知,得到他们的人不可用为大臣,得到他们的土地不足以守御,我们一切谨慎为要,先安抚,再视他们的情况看是否出兵。”

从这段话看乾隆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乾隆对大小金川就是从西南改土归流和进藏道路这两条考虑的,他本身也不太想打,因为一旦开战代价太大,死伤不说,两次大小金川之役耗银亿两,他爹留下的家底不过五千万两而已。

很多人即便今天也认为两次大小金川之役是小题大做,得不偿失,但是我认为这两次战争意义重大,尤其是后来的一场战役证明这两次战争绝非没有必要的,那就征廓尔喀。

廓尔喀就是今天的尼泊尔,乾隆五十三年,尼泊尔入侵西藏,藏军不堪一击,乾隆出兵西藏,第一次和大小金川一样,尼泊尔投降,清军撤退,没过多久,尼泊尔再次入侵。我们知道藏南问题M时代打过一次,为什么在胜利的情况下撤退了,留下藏南问题就是因为运输补给困难,打下来也很难守住,可时解放军毕竟有了卡车等现代化工具和武器,但是乾隆时代依旧靠的是畜力,难度很大,乾隆也不想纠缠太久,可是撤退后尼泊尔再次入侵西藏,乾隆和当年打大小金川时阿桂的思路一样,再打就打个彻底,免得再来第三次廓尔喀之战。乾隆57年派大将军福康安出征廓尔喀,因为大小金川之战保证了藏路的通畅,此战耗银不多,不足千万两,但是意义深远,原本西藏类似朝鲜的朝贡体系,佛活们来北京带点酥油等土特产,皇帝给个封号,还要赏赐金印,塑造佛像的金箔,活佛们各种佛事活动的金银,中央政府一直是赔钱的,还得不到彻底的效忠,中央也无法插手藏务,征廓尔喀之后,乾隆开始对西藏进行了一次大改造。

首先是戳破藏传佛教的神性,最初西藏的活佛们也希望打走尼泊尔人后就撤军,藏人继续自治,福康安赖着不走,活佛们搞了几次降神,说这是神的旨意,福康安砍了几个刀枪不入的神棍,戳破降神的骗局,才得以顺利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保持一定的驻军,开启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同时整饬西藏吏制,奏请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了此后100余年间西藏的政治、军事、赋税等制度。乾隆还改变了达赖班禅的转世制度,原本转世都是布达拉宫僧侣自行决定的,历代活佛几乎都出自几个西藏贵族,灵童都是在拉萨附近选的,在西藏形成了世代相传的政治贵族,西藏权利被这些政治贵族所垄断,乾隆首先指定灵童不能在西藏选,只能去青海藏区选,其次一次不能选一个,而是要选好几个,然后他做个金瓶送到西藏,最后的几个灵童抽签,确定是谁。这样就打破了活佛的世家垄断,瓦解了西藏的宗教势力,让西藏的神权必须仰仗中央政府,确立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为此乾隆特意写了一篇《御制喇嘛说》,第一句就是“佛本无生,何来转世?”虽然大家老因为那五万首诗歌吐槽乾隆的文采,对此乾隆也有数,他自己都说过他的诗不咋那样,但是写诗不是他的工作,闲暇消遣尔。当然这是题外话,可是涉及到本职工作,乾隆的文采就很高了,譬如这篇喇嘛说,开篇就否定了西藏的活佛转世制度,后面又说他为什么没否定活佛,因为在藏区影响太大,很多百姓也很愚昧,解释不清楚,否定活佛会造成藏区的混乱,但是中央对活佛也必须严加管制等等。乾隆还在雍和宫立了一个大石碑,把喇嘛说刻在上面。我们知道雍和宫是藏传佛教除了西藏外的重要寺庙,有很重要的宗教意味,西藏常年有活佛驻守在这里,达赖班禅进京接受册封也住在雍和宫,我很想知道达赖和班禅在雍和宫看到那样显眼的否定转世制度的大石碑作何感想。

总之,征廓尔喀之后,乾隆对西藏的改造的所有政策,我们今天依旧在适用,只是驻藏大臣变成了西藏省委和政府,但是金瓶掣签和活佛坐床依旧延续至今。

然后就是征大小和卓,这两站属于征准格尔的延续,但主要针对的是回部,维吾尔塔吉克等穆斯林在征准格尔的时候已经彻底解决。此战收付了天山南路的土地,同时插手西北穆斯林的教务,改革维吾尔人原有的伯克制,伯克就是穆斯林的神职人员,类似今天的阿訇。禁止伯克世袭,确定大小伯克的品级、员额、俸禄,并实行回避。通过有限度的“改土归流”,伯克阶层由世袭贵族转变为清朝的地方官吏。在军事方面,回部各城设驻札大臣,领八旗、绿营兵镇守,各城大臣以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为首,对回部影响深远。

这八次战争,两征准格尔,两征廓尔喀,两次大小金川,两次回部(大小和卓)可以说意义重大,对整个中华民族意义深远。

后来的丧权辱国是后来的事情,《走向共和》说得好,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事情,明朝衰落与否满清入关,剃发易服嘉定三屠等,和乾隆也没什么关系,他只是在既定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被推到了既定的位置。乾隆显然解决了他这一代的事情,而且解决的非常好,奠定了新中国的版图,解决了困扰中原文明几千年的地缘困境,这是古往今来的帝王无人能做到的。

我们返回历史,尽管对新疆问题很多人会提到西域都护府,可事实上二战后的国际格局,追溯到汉唐是没意义的,他基本是上对过往之前的承认,这个之前也就到二战前而已,不会追溯太久,因为政治是现实的,历史是虚幻的,领土的继承是现实的延续。汉唐距离二战太远了,没人会追溯到那么远,更何况真那么追溯,中国没有统治西域的历史更长,即便汉唐包括明朝的少数民族制度都不是有效的直接统治,严格说人家还是相对独立性的,其独立性甚至比朝鲜还强,如果这么算,很难说那是你的领土。

譬如西北,远的就不说了,就说清朝,康熙打过噶尔丹,雍正派年羹尧打过罗卜藏丹津,你强大打趴下了他们臣服,但是他们休养生息之后很容易再次叛乱,一直到乾隆,不仅仅是打趴下,而是真正砸烂原本的统治阶级,中央政府直接去统治,并大量移民,才真正实现有效统治,否则和以往一样,乾隆打败了准格尔,不出多久西北还会再来一次的。随着近代满清的衰落,再来一次清廷就不会有收服的能力,形成新疆的事实独立,譬如阿古伯那次,如果不是新疆汉人已经占多数,事实上左宗棠入疆之前,西北汉人就一直在和阿古伯对抗多日,左宗棠入疆,当地汉人在补给上的帮助和遍地开花的作战给了左宗棠巨大的帮助,如果没有新疆汉人占多数的事实左宗棠是没机会的,沙俄也不会轻易放弃的。后来的三区革命,SFD因为民族因素做了首领,但是主力依旧是汉人,他这个首领不符合汉人利益就会被拿下。准格尔是乾隆早起的战争,乾隆在位时间太长,六十年几乎就两代人了,完全可以奠定西北的人口比例。

西藏也如此,民国已经顾不上西藏了,驻藏大臣名存实亡,英国势力进入西藏,为什么西藏还有独派统派?本质不是独统的问题,而是上层集团的利益分配问题。譬如目前流亡的达赖是独的,他上一任十三世达赖就是统的,再往上追溯,小达赖时期的热枕和达扎活佛的统独问题,为什么每隔一代的政治立场就不同?因为乾隆改变了活佛的转世制度,上一任和下一任活佛毫无关系,而且新的活佛在青海藏区的选拔制度很难出现贵族家庭。中央政府直接插手和对事实上的承认册封又有控制上的本质不同,二战后英国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无力插手西藏,解放西藏就水到渠成。

西南也一样,如果乾隆不解决土司问题,各个土司实际上是独立王国,英国当年也有插手的行为,但是土司早没了,都是郡县制度,英国没多大的机会,可是土司依旧存在,英国扶持一些土司吞并周边土司,在西南在成立一个国家的可能不是没有。

我们再往后看后面的清朝历史,乾隆死后,嘉庆平凡君王,没什么大作为,在位时间也不长,嘉庆之后,道光皇帝鸦片战争就开始了,满清彻底下坡路了。换句话说这些问题乾隆不解决,就再也没有解决的可能,我们设想一下,乾隆不打这8次战争,西北少数民族依旧有一个名义上臣服中央的全部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回部也是一块统一的整体,上层神职人员几大家族世袭罔替,也没有汉族移民;西南土司林立,各自名义上归顺事实上你管不着人家,进藏的道路也不通,西藏中央政府没有任何势力,仅有一个名义上的册封。这种情况持续到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世界格局,后果不堪设想的。

而中原原本以长城为界的地域观(孙中山五族共和就证明汉族清末也保持这个世界观)从地缘上讲,对中国是十分不利的,三北(东北西北蒙古高原青藏和西南)都是高山高原,易守难攻,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梦魇,从地缘政治讲,如果这些地方不归属中央政府,中国在地缘上是十分不利的,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必然要保持大量的军队把守和这些地方的边界,很难放开手脚搞经济建设。所以我说乾隆也为改革开放开创了良好的地缘和政治局面。

至于征缅甸和越南,虽然失败,但是无足轻重,因为前面这八场战役才是最重要的,下江南肯定要花钱,但是和打仗比起来花费没有多大。乾隆的确是好大喜功好面子,可是我们也要讲,如果不是好大喜功和好面子,前面八次战争很难打起来,基本就和历朝历代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会下那么大的决心去打。譬如大小金川,征准格尔,朝廷官员都不建议打那么打,建议就是和以前一样,打出传统疆域,对方臣服就完了,可是乾隆好大喜功的性格客观上造就了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如果他不好大喜功,那对后来的中华民族可能是灾难性的。

古往今来的历朝帝王都有他的优缺点,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能找出一堆的缺点,权利不受约束的帝王不可能不任性,不胡闹,但是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任性胡闹之余做了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在大多数帝王都是庸碌之辈的情况下,如果能解决当代问题,那就了不得了。能解决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那就盛世明君了,如果能给未来开创局面,那就是圣人之君,显然乾隆三者都做到了,可谓千古一帝,古往今来第一圣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拯救中华民族的千古一帝——乾隆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