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未葬于河津

——郝慧娟

关于司马迁究竟是哪里人?多年来一河之隔的河津与韩城一直在争论。韩城最主要的证据是司马迁祠在韩城。百度百科里对祠的解释是后人为纪念伟人名士或先祖而修建的供舍,故祠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祖籍籍贯地在何处。比如岳飞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栖霞岭南麓,但他是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又比如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毛泽东同志最终做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艰难抉择。所以不能以墓或祠的所在地来论断墓主是哪里人。

中国古代风水认为,北面有地煞之气,故绝大多数庙宇祠堂的人物塑像都是正襟危坐,朝向正南,只有少数菩萨像朝向正北,唯有韩城的司马迁塑像却斜对东北方向,从地图上看河津正位于韩城的东北方,之所以选这样的朝向,是取思念故乡河津之意,祠前的牌楼是望乡牌楼,这是建墓立祠人的初衷,故而原名“望祖祠”,现在采用的太史祠是韩城后来涂改的。

司马迁祠在韩城,由此误导人们以为司马迁是韩城人是大错特错的,历史真相不能被掩盖。明代文学家李贽在《藏书》中盖棺论定:司马迁父子是“绛州龙门人”。河津辛封村至今有其家族后裔生活。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月二十三日重修的家谱,足以证明司马迁是山西河津人。

既然谈到司马迁祠为何在韩城,就必须要说到他的生平。目前考证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司马迁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正义》云:“案迁年四十二岁”。依此推算.司马迁当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到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时十九岁了。

司马迁的出生地到底在哪呢?他自己说“迁生龙门”。龙门在哪?在黄河边,即今天山西省河津市的西边。大家所熟知的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是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龙门特指今天的河津,这点学术界是公认的。《竹书纪年》是战国末期魏国史官的作品,书中有“龙门赤河”的记载。这里的龙门即指河津。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龙门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峡谷以东河津境内的这座山,也叫做龙门山,河津就被叫做“龙门”。汉代的《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俗传每年暮春时节,无数鲤鱼汇聚于此,希望能一跃而过,过而为龙。

“龙门”这个词太响亮了,从古至今无数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莫不是为了能鱼跃龙门,金榜题名。那么司马迁相信龙这种神秘动物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他在《高祖本纪》中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梦与神龙相交,当时刘媪在一个大泽边睡觉,睡梦中梦到和龙交合,而后孕生刘邦。《史记》载:“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称刘邦“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这个人不是平常人。刘邦每次去店里买酒喝酒,酒店的生意会格外好,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自从看见刘邦身上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后,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他讨帐。”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记叙到刘邦斩白蛇的故事。故事中刘邦是赤帝之子的化身,也是一条龙。写这些是说明司马迁相信龙这种远古神话中的生物是真实存在的,也因为他出生在龙门,因龙而荣,非常的自豪和骄傲,相信自己生来就肩负某种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因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将自己和周公,孔子相比。“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周公和孔子是什么人?一个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一个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儒学思想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两千年。司马迁说到也做到了,他的功绩,怎么说也不过分。仅凭他一人之力,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探寻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没有他,后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是模糊的,没有他,中华民族历史渊源的缺失是不能想像的。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写道:“年十岁则诵古文,”这个天才少年不仅聪慧过人,而且勤奋自律,每天的时间安排应该不比现在的高考学子轻松。

司马迁在龙门生活到十多岁,被在京都长安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带到了茂陵。茂陵是年轻的汉武帝为自己修建的坟墓,距长安几十里,天子脚下,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舐犊情深的父亲想让儿子增长见识,并且因为自己工作的关系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十之后,年轻的史学家出发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谁都没想到,他这一走就是七年。七年里,一个人,一直在路上,一直有下一个目标。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句话应该古今中外都适用。七年的时间里不仅丰富了他的见闻,影响了他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磨炼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代史圣呼之欲出。

回到长安后他参加了博士弟子会考,没有悬念的考上了,博士要求博古通今给皇上当顾问,俸禄不高。会考结束不久,司马迁被召进宫做了朗中,这时大概是元狩五年(公元前119年),司马迁走进这个改变成他一生命运的男人身边。

提到司马迁必提到汉武帝,现代影视剧把这个人称为“汉武大帝”,这位一代雄主从政治、文化、军事上创造了汉朝的辉煌。尤其北击匈奴,西通西域更是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但这个人也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尤其晚年宠信小人,信惑神怪造成社会不小的动荡。

导致司马迁宫刑的导火索是著名的李陵案,但此案最主要的责任人就是汉武帝本人,他为了讨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欢心,派她无能的哥哥作为将领抗击匈奴,李陵被无辜拖累。司马迁虽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但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因为自己观察李陵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所以司马迁冒险替李陵辩护,结果被捕入狱,定罪“诬上。”冒犯皇上,这放哪个朝代都是不能饶恕的死罪。后来事情出现了转机,公元前97年,汉武帝下令公布了一条法令:“令死罪人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是清贫的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亲戚朋友无一人愿意借钱给他,皇帝身边亲近的大臣在这关键时刻又不肯替他说一句话,如此,他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死刑,二是宫刑。人情如纸,世态炎凉莫过于此。

司马迁怕死吗?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给出了答案,他怕的是不能整理完成父亲留下的史学笔记,为了《史记》他选择活下去。最终在四十七岁那一年,他接受了宫刑,之后汉武帝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任命为中书令,一是汉武帝了解到了李陵案的原委,二是司马迁已经不适合担任太史令。太史令管理宗庙的事宜,身体“残缺”的人显然不能担任此职。

他记录了很多,唯独对自己格外吝啬笔墨,要说的话太多了,能懂的人太少了,那就干脆什么也不讲罢,只有在荡气回肠,如泣如诉的《报任安书》他才谈到宫刑后的自己。

《报任安书》起自老练的任安在戾太子被追杀求救时按兵不动,保持中立,最后导致戾太子一家除了一个儿子侥幸活命,其余三子一女皆被杀,其母卫后也自杀身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薄情寡义的汉武帝终于醒悟过来,思念他二十九岁才得来的珠玉宝贝,并且这个宝贝还被他称为:“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太子仁义,武帝冷血,但再冷血他也是一个父亲。于是那些当初残害太子的人都被处死,任安被下到大牢,他不甘心被腰斩,向一直陪伴在皇上身边的司马迁求救。于是,在征和二年十一月,五十五岁的司马迁给他回了一封长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李陵遭诬陷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次他退缩了,退缩不是无情,他还是那个最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司马迁,但这时的他更清楚,他已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是《史记》,他是中华文明的记述者,他可以离去,但是《史记》不能,为了《史记》,什么都退居次要了,为了《史记》肉体可以残缺但精神必须茁壮。

接受腐刑之后的司马迁悲苦羞愤无法想像,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作为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他,他肯定后悔没有多留子嗣,中国传统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宫刑之后他再也没到父母的坟前去祭扫!在他看来自己已经是污辱了祖宗的人,“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只会更加深重啊!我整天痛苦之极,恍恍惚惚。《报任安书》里,一字一句皆是血泪,任谁也不能想像他是如何在屈辱和愤怒中完成自己的伟业。他把人分为十等,最后一等,他固执的认为就是他这种受宫刑的人!他把各种各样的人都写进了《史记》,有帝王将相、刺客游侠、循吏酷吏、朗中算命等各个阶层,惟独不写太监列传,这是他最惨烈的伤口,一触碰就痛心入骨,一揭开就血流如注。

写完《报任安书》之后不久,这本“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巨著也完成了。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他推断出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应该从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算起,而不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帝尧。

这一年他五十六岁,是公元前90年。五十六岁以后,史书中再也没有这位受尽屈辱的史学家的任何记载,他的死成了一个谜,一种说法是汉武帝看了他的《报任安书》大怒杀害了他,另一种说法是他的大作已完,归隐山林了,我们更愿相信踏过生命中狂风巨浪的他隐去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主动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龙门,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玷污了祖宗之名,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百年之后不配葬入祖坟!

他到底去了哪?吉春在其《司马迁生平大事年表》中就说:”司马迁死年死因不明。这位史学史上最伟大的人不知死后身归何处,他为后人解开了那么多层层密密的历史谜团,而后转身飘然而去,留下中国史学史上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现在韩城的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感谢这位夏阳太守殷济,他能懂司马迁的委屈与敏感,叶落归根是每个人的执念。既然形单影只的你固执地不肯回家,那我就在家门口建一处望祖祠以解你思念之渴,这里依山临水,这里你尽可放下一身的疲惫与不安守望父母与故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司马迁为何未葬于河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