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为除后患: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古人常说:江山易打,不易守。

风云人物康熙,在位的61年里,就有这样一个“人”多次动摇他的江山,康熙为了以绝后患还下令“诛全族”。

这个“人”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让康熙如此生气,我们一起从历史上“朱三太子频频起义”中追寻“此人”的事迹。

朱三太子的出现

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虽然最终没落的让人忍俊不禁,但是清朝也曾有辉煌的时刻。

较为繁荣的时期,出现在康熙和雍正在位时期,在两位明君的统治下,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因此那段时间国库也是最充盈的。

最为鼎盛的就是“康熙盛世”,康熙利用自己精明的政策,各种利民的政策接踵而至,也更好的促进了清王朝的发展。

他为了减少老百姓的赋税压力,特意下令减少每年的税收政策,通过这一举措,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这样一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内部局面的稳定。

康熙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他还教育自己的后代,要成为一个明君,在之后太子们的临朝中将清朝逐步推向了鼎盛。

盛景的背后,也有让人心烦的时候,作为清朝的皇帝,“朱三太子”困扰了康熙在位的每一时期。

康熙在位的61年间,“朱三太子”总共造反了70次,算下来几乎每年一次的概率,令康熙很是恼火,就连曾经的鳌拜和吴三桂,也没让康熙这样不痛快过。

“朱家三太子”的反抗,就像野火一样,接连出现,却没有人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就像一片阴云一样,随处飘荡,随时都会飘到康熙的头顶上。

朱三太子的名字,在清朝的历史舞台上掀起了骇人听闻的滔天大浪,成为了大明落幕的最后一个符号,也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

话还要从明朝末代皇帝说起,崇祯皇帝在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江山时,他后宫的妃子们陆续为他生下了七位皇子。

别看后代多,但是之后的几个月里,几个孩子陆续夭折了,只留下了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和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当李自成的大军攻进京城时,已经是“残喘”的皇宫了,而崇祯这边,将自己的三个孩子托付给了自己信任的老太监,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今后有机会,要为父母报仇。

之后留下一封血书,披头散发的登上煤山,自缢在寿皇亭内,近三百年的江山社稷,就崩塌了,而皇子们,在乔装打扮下,逃离了皇城。

而崇祯皇帝最后所谓的“英勇就义”和血书内容的公布,让之后皇子们的反清复明的气势更加的助长了。

明朝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瞬间垮台了,明朝的残余势力也就此四散开,皇子们的下落也成为当时存在的巨大谜团, 从此朱三太子到底是什么情况,是死是活,人到底在哪里,没人知晓。

南北“朱三太子”案

朱三太子的传言,在民间的谣传愈演愈烈,大街小巷,大家都在讨论关于前朝的事情,这样清政府很是不满,但是也堵不住悠悠众口。

原本不稳定的清局势,让想趁机掌权的人也冒充其中,不久之后,南北两地就此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朱三太子,都想试图借势来反抗。

“北太子”其实是真实的太子朱慈烺,但是被自己的外家给出卖了,奈何宫中的人员都说他是假冒的太子,其实无论真假,全部都会落得被杀的结局。

后来的历史研究中,发现此人很可能是真的朱慈烺。

而“南太子”的出现,也是在崇祯皇帝之后被让人在南京拥护为帝,最后就导致两方都想成为所谓太子的代表人物。

这就是著名的“南北皇太子案”,两方出现的“朱三太子”谣传,都是一些试图想要冒充真正的掌权人的势力,虽然在后来的审讯中,都确定了这些人都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才选择走上这条路。

接下来他们的势力在清政府的打压下,气焰逐渐消散,奈何之后的几十年里,发生的起义数不胜数,将清朝之后的三代皇帝搅的不得安宁。

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太子,每次的起义,名字都在变换,起义已经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组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汉人的势力似乎统一在了一起,都是打着“朱太子”的名号。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朝代灭亡,作为臣民,作为皇子,他们的想法就是有朝一日,可以东山再起,这样就需要有一个起义的正当理由。

而以明朝后裔为名义,打着反清复明、拥立故国的旗号,就成了最好的媒介。

因此朱三太子的相关势力,时刻想着通过起义谋反来对抗清政府的朝廷。

光明正大的理由就需要一个尊贵的身份来支持起来,才有了流传后世的口号——反清复明。

殉国的崇祯皇帝的几个儿子就是最好的尊贵身份的代表,他们下落不明,就是冒名顶替了他们,也没有什么不可取的地方。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康熙焦头烂额忙着处理吴三桂叛乱时,杨起隆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在京城里搅起反清复明的活动,他们以“广德”为年号,甚至穿着统一的服饰,在京城举着火把闹事

康熙得知后,立即下令关闭京城所有大门,对参与者进行抓捕,可惜的是当场并没有抓住杨起隆,但是相关的造反人,都被康熙诛杀了,那场面可谓是“尸山火海”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像杨启隆这样的起义层出不穷,又有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了反清的活动,但是清朝却还是没有抓到人。

此时,朱三太子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存在,康熙也逐渐发现,相关势力越来越大,几年的发展,他们已经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

康熙十六年三月十二日,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领万人起义,“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了一个想要摧毁清朝统治的一个代名词。

“朱太子”似乎有一种号召力一样,之后所发生的多次起义,都是以这样的名义进行的,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想要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的头目。

不过最后还是被康熙伏诛了。

“朱三太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康熙并不害怕,只是“朱三太子”的号召力是不容小视的,因此只要爆发了有关“朱三太子”为名的起义,康熙次次都会如芒在背。

但每次的结果都是失败而终,导致康熙日日寝食难安,真正的朱三太子究竟是何等身份呢?

灭不掉的“朱三太子”

其实说起来,朱三太子也就是一种名正言顺“起义”的代名词。

我国历史记载中的每一次记录都显示,起兵要有一个理由,要么是拥立前朝的血脉,要么是反抗暴政、清君侧等理由,就是明朝的棣起义,也是为了反对无能的政权。

以及我们经常看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鱼腹丹书”都是需要得到大众人民的支持,因此“朱三太子”在不断起义的同时也在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像野火一样,春风吹又生。

想要造反的人就越来越多,朱三太子的名气就被吹捧起来,在康熙的执政期间,少说也有70余次的相关造反事件。

康熙每天都在担心江山什么时候发生危险,可想而知,康熙的精神压力有多大。

康熙元年,苏北地区又出现了“朱三太子”的势力,但是劳心劳肺的抓捕之后发现,对方也是个冒牌货,而且本人与明朝王室一点关系也没有,对方就是一名普通的商人,大家开始怀疑,“朱三太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原本这一年的叛乱打压在了萌芽状态,但是第二年,猖獗的“朱三太子”又出现了,甚至比之前的更加猖狂了。

他们的人员不仅增多,而且还在天子脚下扎根了,还创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有的还加官进爵,关系网已经扩大到了朝政中。

造反人的权利在几年的建设中逐步壮大,应了那句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康熙也派出了大将鳌拜亲自前去镇压,只是大费周章后,被抓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很多人以为朱三太子是三皇子朱慈炯,但朱慈炯其实一直下落不明,被称为“朱三太子”是四皇子朱慈炤

朱慈炤在李自成起义后就撤回了北京,期间被李自成的部下秘密带到了河南一带,一段时间后,部下也因为个人问题,无法将皇子随身携带,无奈情况下,朱慈照也只能独自逃亡。

朱慈炤担心自己的身份暴露,改名后处处小心谨慎,后来也只能苟且的生活,流落在民间的朱慈炤找了一处庙,落发为僧。

几年后,明朝遗子的谣传逐渐减弱,他也开始步入正轨的生活。

还俗娶妻生子后的朱慈炤,为了生计,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谁也不知道,这位兢兢业业的老师,有学问,有能力,怎么就没有考取功名,成为了当地的私塾先生。

但是谁又曾想到,自己身边有才学的先生,居然是先朝的皇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收到来自山东的加急件,看过信后,康熙如释重负,纠结在自己心中的事情,终于有了定论,信中特别强调:他们抓住了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焕,如今的他只是一名教书先生,安分守己。

造反多次,最终被“诛九族”

“朱三太子”造反了70多次,最后在76岁的时候,被“诛九族”,改名唤姓的朱慈炤叫王之明。

精通朝事的康熙一眼就看出名字的“诡异”之处,王之明,“明之亡”如此明显的纪念前朝家族的名字,看戏一眼就看穿了。

困扰了康熙几十年的人物,怎么可能因为对方的安分,就掉以轻心呢?

清朝政府有明文规定,要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代,但是朱三太子案的持续爆发,也让清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康熙想要将“反动势力”一网打尽,另一方面,如果杀了崇祯的后代,势必会引起民众的愤怒。

最后没办法,康熙只能利用假冒皇子的罪名,给朱慈炤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年逾古稀的“朱三太子”及其妻子、孩子、孙子们共计九人全部杀害,就此一来,明朝皇室的仅剩人员,全部被杀殆尽。

虽然老实人朱慈炤并没有真正参与过谋反一事,奈何前朝遗孤,留下只会造成更大的后患之忧。

造反者利用他的身份给清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危险,如此一来,康熙也只能选择“杀鸡儆猴”。

只有将朱慈炤一家人满门抄斩,才能解决持续在康熙心头多年的心病,就这样,造反“70多次”的朱三太子案,朱慈炤全部背锅。

就此,康熙的一大心头难也算是解决了,但是令康熙没想到的是,自此之后利用“朱三太子”名义起义的事件每年还是存在,“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不倒的旗帜,但是遗留下来的影响,却成为了康熙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康熙的心头恨虽然一直存在,但是也促进了康熙的斗志,这这样奋进的王朝也会更加进步。

历来朝代的更新,需要新的政权来将旧政权进行推翻,清朝只有推翻明朝的统治,才能创造出后来的盛景,时代需要前进的脚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作为明朝统治者,他们对自己政权的灭亡心存不满,这是我们能理解的;清朝的统治者要维护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就是时代变化所需要的更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更好的社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康熙为除后患: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