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人物传记——一、激烈斗争的时代

一、激烈斗争的时代

秦始皇生于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五九年)正月,生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原名赵正,后来改为赢政。他的父亲名叫异人,是秦国的公子,作为“人质”来到邯郸。异人在邯郸娶了一个“赵豪家女”,这就是秦始皇的母亲。

秦始皇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统一与分裂的决战;中央集权制与分封世袭制的决战。反映这些大动荡和大决战的是各家思想之间的尖锐斗争。在决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幅极不和谐的社会画面:一面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另一面是割据战争和旧势力在拼命破坏。

战国以来,变法浪潮的不断兴起,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不断革新,带来了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是钢铁手工业的崛起,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春秋后期就发明了铸铁和碳钢。战国时期,铁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日常生活之中。

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荒地被开垦了,种植面积扩大了,耕作方法改进了,水利设施增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据当时人李悝的推算,战国初年,如果是最好的年景,最勤劳农民粟的亩产量可达一石五斗六升(约二百一十市斤)。这样的产量,在今天看来,自然微不足道,但在二千四百年前,却是相当可观了。

手工业也在突飞猛进。冶金业、煮盐业、纺织业、建筑业、木作业、皮革业、制陶业、漆器业,以及新兴的琉璃制造业……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经营手工业的组织主要有四种;一是和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主要经营养蚕、缫丝、治麻、纺织、编鞋、结网等行业。二是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主要是车工、皮革工、陶工、冶金工、木工等行业。三是豪民经营的大手工业,主要是经营冶铁业和猪盐业。四是官府手工业,这类手工业规模巨大,门类齐全,分工细密。例如,木工分七部,金工分六部,皮革工分五部等等。这类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供给战争的需要和王家贵族的消费。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活跃起来了。

商业城市不断涌现,最著名的有: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韩国的荥阳(今河南荥阳);齐国的临淄(今山东临淄)、即墨(今山东平度);楚国的郢(今湖北江陵)、宛(今河南南阳)、寿春(今安徽寿县);郑国的阳翟(今河南禹县);西周的洛阳(今河南洛阳);卫国的濮阳(今河北濮阳);宋国的定陶(今山东曹县);越国的吴(今江苏苏州);秦国的咸阳(今陕西咸阳)。一般城市都有各种店铺和市场,有金属器皿店、酒店、马市草市……。通过商贾的往来贩运,各地区的名贵特产都能得到广泛的交流。例如,运到秦国的名贵特产有:昆山之玉、太阿之剑、江南金锡、西蜀丹青(丹是氧化汞,青是碳酸铜,都是名贵的矿物颜料)……真是应有尽有。金属货币也广泛流通,富商大贾十分活跃,城市生活一片繁荣。

交通也随之发达起来。许多国家因地制宜,或凿运河,或开道路,初步织成了一面水陆交通网。东部地区,有吴国开凿的邗沟,从今扬州向东北延伸,穿过射阳湖直抵末口(今淮安北五里),沟通了长江和准河之间的水系。这是后来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中原地区,有魏国开凿的鸿沟,把黄河和济水、汝水、淮水、泗水沟通起来。南部地区,楚国开凿运河沟通了汉水和云梦泽。陆路交通也不逊色。在魏、赵、齐三国之间有一条交错的大路,叫做“午道”。从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西去函谷关,有一条交通要道,叫做“成皋之路”。在上党(今山西省东南部)和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边地)之间,有一条穿过太行山的“太行之道”。西蜀山区,也有“栈道千里”。

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水陆交通的畅行无阻,差不多把四海之内联成一片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事业创造了物质前提。

经济是空前发展了,但不是齐头并进,更不是直线上升。它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阻碍来自反动保守势力;破坏来自诸侯割据战争。

反动保守势力在顽抗。战国以来,变法革新已成为时代潮流。变则强,不变则弱;变则存,不变则亡。代表地主阶级的新兴势力奋勇前进;代表奴主贵族的反动保守势力拼命顽抗。历史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过程。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变法,一时国力最强,俨然霸主。可是,魏文侯一死,吴起被迫逃亡,魏国就停滞不前了。吴起逃到楚国,楚悼王任为令尹(等于相国),实行改革,一时国势大振,引起各国惊慌。可是,楚悼王一死,宗室大臣射死吴起,政权又回到昭、屈、景三家费族手中,国势每况愈下。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厉行改革,府库余财,国势强盛。“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后来军政大权又落到田氏宗族手中。到齐湣王时,竟然发生“田甲劫王”事件。此后,齐国便成为强驽之末了。这些事实说明,反动保守势力是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割据战争带来破坏。春秋时代,共有一百七十多个国家。通过两百多年的霸政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多个国家了。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混战不休。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战争把广大人民推入了苦难的深渊,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孟轲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一次战争的伤亡人数,少则几万,多到几十万。公元前二六○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一次就活埋了赵国俘虏四十多万!除了战场上的死亡,有时战胜国还在战败国境内,“杀其父兄,系累(捆绑)其子弟”。甚至割掉庄稼、砍伐树木、拆毁城郭、掠夺家畜,把战败国洗劫一空!战胜国的人民也同样蒙受苦难,粮食的供给,兵役的征发,车马的毁坏,武器的损失……真是“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特别痛心的是,为了战争,不惜决堤放水,淹没敌国。公元前三五八年楚国伐魏,决黄河,灌长垣。公元前二八一年赵国攻魏,决黄河,淹魏国。无数生命财产葬送在人为的水灾之中!

即使不发生战争,单是割据,对农业生产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破坏。

割据国家,互相敌视,各方都想嫁祸于人,利归自己。对于水利的治理,就是如此。遇到水灾,就以邻为壑,“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遇到天旱,又强占水源,“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自然灾害又加上人为灾害,灾情就更加严重了。

同时,各国为了防止敌人进攻,又在边境地区修筑许多工事。有的利用山陵险阻,设立关塞;有的利用防水大堤,扩建长城。到处此疆彼界,关卡林立。他们又利用这些关卡,征收苛税,勒索商旅,给正常的商品流通造成了重重阻碍。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削平割据,实现统一;确立封建政权,压倒保守势力。简单说,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当时的一项艰巨历史任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秦始皇人物传记——一、激烈斗争的时代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