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禽兽故事7则

文/冰杨波

禽兽多訾词,骂人话。

其实,有许多禽兽,比人有情有义…

01

明成化六年(1470年)十月间,盐城天纵湖。

一渔夫驾舟在湖上钓鱼。

钓了半天,也没钓几条鱼。

渔夫火大,抡起鱼竿,一顿横扫竖抽。

不巧,一群鸳鸯游过来添乱,其中一只鸳鸟躲避不及,被鱼钩勾住了。

渔夫一见,乐够呛,就地拔毛,切块,下锅,爆炒,文火慢炖…

当是时,其鸯鸟不舍,围绕着小船,上下翻飞,哀鸣不绝于耳。

没多久,炖好了。

肉香扑鼻,渔夫掀开锅盖,加点姜末葱花等佐料,调下味,即可敞开肚皮,开造。

不想,那鸯鸟见状,从空中以垂直角度、如一颗炮弹,噗通,径直投向沸锅中,殉了情。

渔夫立时傻眼…

有诗赞曰:

霎时毒雾幂湖深,逐棹何人辨苦音。欣跃沸汤同毕命,碎身粉骨也甘心。

此段出自冯梦龙《情史》:成化六年十月间,盐城天纵湖渔父见鸳鸯甚多。一日,弋其雄者烹之。其雌者随棹飞鸣不去。渔父方启釜,即投沸汤中死。

鸳鸯,一种水鸟,比鸭小,栖息于池沼之上。

鸳鸯,有多个别称。

因其形影不离,也称匹鸟、节木鸟、相思鸟。

李元《蠕范·物匹》记:“鸳鸯,黄鸭也,匹鸟也,节木鸟也,相思鸟也。”

又因喜游于河道曲折处的静水中,亦称河曲鸟。

陆机《拟古诗》:“思为河曲鸟,双游丰水湄。”

鸳鸯也指兄弟。

曹植《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艺林。”

李白有:

“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

杜甫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杜牧有:

“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卢照邻有:

“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

于是,鸳鸯便成了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

02

95版《神雕侠侣》,堪称武侠剧经典之作。

尤其是,李莫愁那多次吟唱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荡气回肠,深入人心…

其实,这词儿出自元好问之手,其创作背景更是鲜为人知。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文学家。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时年16岁的元好问到并州(今太原)参加科举考试。

途中,元好问行至汾河岸边,亲眼见到一捕雁猎人捕获了一只大雁,将其宰杀,扔在岸边。

然,这只大雁的伴侣,在空中盘旋哀鸣,久久不肯离去。

最后,一头戕地而死,和自己心爱的伴侣死在一起。

元好问见此,感慨万分,不想一畜生竟如此钟情,遂买下这两只大雁,垒石筑丘成坟,以纪忠贞不渝的爱情。

其坟名曰,雁丘。

此次科举元好问虽名落孙山,而他作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却名扬天下。

《摸鱼儿·雁丘词》之序,如是载: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另, 明正德年间,有一姓张的人,捕获一只大雁,将它腿上拴上一根长绳,养在院子里。

次年,北雁南归,天上一群大雁鸣叫不绝,呼唤同伴。

(为了应景,老王把地上的大雁p剩了一只)

地上这只应声鸣叫,但因被绳子所困,难冲天而飞。

不久,空中一只大雁不忍同伴孤单,翩然落下。

两只雁彼此用脖子相缠,双双窒息而死。

大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大雁之情令人肃然起敬,后此楼遂名双雁楼。

此段出自《香艳丛书》:王天雨云:家后有张姓者,曾获一雁,置于中亭。明年有雁自天鸣,亭雁和之。久之而天雁遂下,彼此以颈交,死于楼前。后因名楼曰“双雁楼”。

再来一只。

明弘治间,河南有一虞人,深谙大雁之习性。

此虞人,实为掌管山泽田猎的小官。

这货心肠忒狠。

他曾获了一只雌雁,用绳绑住其翅膀,再将它养在场圃中,用它为饵来诱捕其他同伴。

果然次年,北雁南飞,雄者与雁群飞鸣而过呼唤同伴。

雌雁认出其声,仰空长鸣。

雄雁闻其声,遂飞落圃中,耳鬓厮磨,交颈悲号,泪水涟涟,似倾述别后相思之苦…

稍后,雄雁飞起,却发现雌雁没跟来,飞回去再叫。

如此三四次,才知其不能离开。

两雁相互叨啄,最终脑袋相触而死。

人之夫妇不如雁者,何其多。

此段出自《香艳丛书》:弘治间,河南虞人,获一雌雁,缚其羽,蓄诸场圃,以媒他雁。至次年来宾时,其雄者与群雁飞鸣而过。雌认其声,仰空号鸣。雄亦认其声,遂飞落圃中,交颈悲号,其声呜呜,若相哀诉者良久。其雄飞起半空,欲去徘徊,视其雌雁不能飞,复飞落地上,旋转叫号,声甚悲恻。如此者三四次,知终不能飞去,乃共啮颈蹂蹴,遂相触而死。呜呼!雁为禽类,而且有恩义。人之夫妇相抛弃而不顾者,何独无人心哉!

03

很久以前,皖南地区有一小媳妇儿。

别说大家闺秀了,连个小家碧玉也不是。

“于河边拾薪。”

可见她必是一家境贫困、缺衣少食的农家女。

话说这天,小媳妇正在河边捡柴禾,不时擦一下额头的汗水。

突然,草丛间传来几声鸟鸣,声音甚是哀婉低沉,嘎嘎嘎…

她忙放下柴禾,近前细看,竟是一只肥硕的野鸭子。

这只野鸭正扑扇着两只翅膀,惊惶欲飞,却不能飞。

原来它是受伤了,两只翅膀上正血迹斑斑,

小媳妇忙近前一把抓住这只野鸭捧在怀里,急三火四急奔回家,连柴禾也不要了。

就算好久没沾过肉星,也不至于这么着急吧?

人家小媳妇心地可善良呢,何忍杀生吃肉。

忙敷药止血,再端来家里仅有的细粮,为其补充营养。

在她倾情呵护十余天后,野鸭便伤愈了。

临去之时,野鸭向她频频点头致谢,依依不舍,绕屋三周,消逝于天际…

至此,这则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关爱的小故事,总该结束了吧。

没呢。

一个月后的一天,那只野鸭带领数十只野鸭来拜访小媳妇,乌泱泱一大群,或列队致意,或鸣叫传情,且每日产蛋甚多,遍地都是。

能卖个好价钱。

然鹅小媳妇不忍拿到集市上去卖。

于是,鸡生蛋、蛋孵鸡之野鸭2.0版上演。

她家很快便野鸭成群,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鸭专业户。

没过两年,小媳妇家便已脱贫致富奔小康,野鸭报恩之传奇遂名扬天下。

此段出自《容斋随笔》: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04

唐开元(713—741年)年间,长安城内有一富豪姓杨名崇义。

彼时,唐风开放,去平康坊喝个酒,听个曲,扯个淡,对男人来说压根就不算啥事儿。

杨崇义整日在外吃喝玩乐,年轻的妻子刘氏便时常独守空房,一颗春心无处安放。

是夜,刘氏又是孤枕难眠,脑海中突然闪出隔壁一俊秀男子来,他叫李弇,不姓王。

这李弇本光棍一条,漫漫长夜同样难熬。

隐听一墙之隔,传来刘氏数声戚叹。

显然,杨崇义又出去扯淡去了,没在家。

思忖至此,李弇便壮胆敲了墙。

于是,干柴烈火…

此后,每逢杨崇义在外,刘氏便敲墙。

日久生情,二人便生歹念,想弄死杨崇义,做长久夫妻。

一傍晚,杨崇义喝醉,回到家中倒头就睡。

刘氏和李弇合伙把杨崇义弄死,并将其尸体埋在院中枯井里。

不得不说,这桩命案做的可谓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不想,却被一只鹦鹉给瞧见了。

次日,刘氏假装派童仆到处去找杨崇义,并向官府报了案,说他外出多日未归,恐是被人害了。

官府得报后,派人日夜四处寻找,抓捕审讯很多可疑之人,可是仍找不到任何线索。

后,县官再一次来到杨崇义家搜查。

突然,鹦鹉一阵尖声尖气的喊冤声传来:大人,冤枉哇…

县官问它为何喊冤,鹦鹉说:

“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

杀害我主人的,是刘氏和隔壁小李。

县官便将二人抓捕归案,一经审问,他们便全撂了。

至此,案情真相大白,刘氏与李弇皆处以斩立决。

因此案过于离奇,京兆尹据实奏报唐明皇。

唐明皇大呼惊奇,连赞鹦鹉为“义鸟”,并带回后宫精心饲养,赐封“绿衣使者”。

此段节选自《元天宝遗事》:后县官等再诣崇义家检校,其架上鹦鹉,忽然声屈。县官遂取于臂上,因问其故。鹦鹉曰:“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官吏等遂执缚刘氏及捕李弇下狱,备招情款。府尹具事案奏闻,明皇叹讶久之。其刘氏、李弇依刑处死,封鹦鹉为绿衣使者,付后宫养喂。

05

清代第一段子手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却吸纳了一只正能量满满、义气深重的小老鼠。

这桩惊悚古怪的事儿有一现场目击证人,名叫杨天一。

但说这天,老杨在家闲得无聊,便到郊外溜达了一圈,乡间小路细又长…

哗啦,哗啦啦…

路边草丛间传来一阵细微声响。

老杨忙停下脚步,弯腰探头,原来是两只灰突突、饥肠辘辘的小老鼠正在草丛四处觅食,却被一条蛇给瞄上了。

刹那间,蛇头如箭弹射,眨眼之间,一只小老鼠便被一口吞进了蛇肚子。

卧槽,老杨吓得一激灵,连退数步。

然鹅,另一只小老鼠愤恨至极,瞪着双眼,远远盯着毒蛇,没有丝毫退却之意。

当然,那蛇刚吞食了一只,对它也没啥兴趣,正欲进洞消化食儿。

刚爬进洞一半,嗖嗖嗖,小老鼠疾步蹿了过去,死死咬住蛇尾巴。

想溜,没门。

那蛇刺痛不已,急掉头。

小老鼠见状,飞身跑开。

那蛇自是追之不及,便再次掉头回洞去了。

不想,小老鼠又跑回来咬住蛇尾不放。

丫的,就这么算了?

敌退我进,敌疲我扰,如是再三。

那蛇终于叫苦不迭,不堪其扰,最后把刚吞下的那只老鼠吐了出来,怅然而去。

至此,小老鼠方才作罢,嗅着同伴气息,见其已死,吱吱悲鸣不已。

继而,用嘴叼着同伴尸体悲伤远去…

此段出自《聊斋志异》: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06

话说,周村有一商人,在安徽芜湖做了一笔大买卖,赚的盆满钵满。

欣然租了一条船,准备荣归故里。

登船之际,商人见码头上有个屠夫正欲屠狗,那狗叫声甚是凄惨…

商人见状恻隐之心陡起,立时出手制止:

“且慢,这狗我愿出双倍价钱买了,咋样?”

随后花大价钱将狗买下,养在船上。

不想,商人竟上了一条贼船。

其实,这船家实为江湖上一劫匪,杀人越货无数。

发现商人带了如此多的钱便立生歹意,将船划进一处茂密的芦苇丛中,欲谋财害命…

不顾商人苦苦哀求,劫匪仍用毡子将其裹成一大个头的粽子,去,给你留个全尸!

噗通一声,便踹到江里去了。

是时,那只狗见状,便哀嚎一声也随之跳入滚滚的江水中,用嘴咬住裹捆商人的毡子,一起在江水中从流飘荡。

不知飘荡了多久,他们才在一浅滩处停了下来,狗浮水跃上堤岸,迅疾跑到一人群聚集之地,汪汪,哀叫不止…

“这狗叫得有些蹊跷,咱去瞅瞅!”

因为好奇,有人便跟着狗来到浅滩处,立时便见到水中那奇怪的大粽子。

“快,把它拖上岸来;快快,割断绳子…”

于是,众人七手八脚地一通忙乎,打开一看,哇,里面竟是一个人。

接着,众人忙紧急施救,不想商人竟悠悠醒传过来,听他述说皆为其不幸遭遇唏嘘不已。

然后,商人辞别众人,欲搭船再次回到芜湖,再守株待兔等劫匪的船回去。

不想,商人上船后,那狗却不见了,心里不免有些惋惜。

到达芜湖码头,寻找了三四天,也没找到那只贼船。

商人正沮丧失望之际,忽然那狗竟自已回来了,朝着他一通叫唤后掉头就走,他尾随其后上了另一条船。

突然,那狗死死咬住船上一人的小腿,怎么打也不松口。

商人上前正欲制止,才发现这人正是那劫财害命的劫匪。

原来这货已换了衣服化了妆,连船也换了,难怪商人找不到他。

于是,商人捆绑劫匪后,一番搜索,那些钱财果在其船上。

此段节选自《聊斋志异》: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住,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适有同乡估客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

07

某山脚下,有一位以种植瓜果蔬菜为生的老人,老伴早逝,唯有一女远嫁他乡。

时,有一好心猎人见他孤苦无依甚是同情,便送他一只猴子作伴。

老人很喜欢这只猴子,待之如像亲生儿子一般。

每天,猴子跟在老人身前身后,不离不弃,相依相伴。

老人与猴子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五年后的一天,风烛残年的老人突然去世了,猴子关上家门,一路跋山涉水,疾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抓耳挠腮,一通比比划划,泪如雨下…

老人女儿见状,心里已然明白:“是不是我父亲去世了?”

猴子点了点头。

然后,猴子便带着她回去奔丧。

可老人家境一贫如洗,无以为葬,猴子哭遍街坊邻居祈求帮助,乡邻皆感其行,纷纷慷慨解、囊凑钱埋葬了老人,入土为安。

丧事后,老人女儿欲带猴子一起走,它拱手作揖谢绝她之好意,仍固守老宅,以野果充饥。

每隔五天,猴子都要到老人坟墓前大哭一场,其情甚为哀伤。

不到三个月,猴子也死在老人的坟墓前。

乡人可怜它,便把它埋葬在老人的坟旁,并立墓碑一块:

义猴之墓。

此段出自《杏林集》: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僵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PS:

论义气,《水浒传》中没有几个能胜过史进。

为了哥们义气, 史进一把火烧了史家庄,流浪江湖。

后,史进行刺贺太守事败,身陷囹圄,少华山弟兄无动于衷,若非鲁智深出手,小命早挂了。

后梁山军征方腊,在昱岭关前庞万春将史进等人包围在山谷里,史进中箭,同伴竟丢下他各自逃命而去。

《水浒传》第118回:

又见山顶上一声锣响,左右两边松树林里,一齐放箭。

五员将领顾不得史进,各人逃命而走。

同行五员将领中,别人跑路也就罢了,而当年史进烧庄园、丢祖产以命相救的陈达、杨春竟也在其中。

当然,这等衣冠禽兽,又何止在《水浒传》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古代禽兽故事7则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