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游评书」三千年帝都追根溯源 名作家立传博古论今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在最近一次跨界的朋友聚会上,偶遇中国作协书记处邱华栋书记,有幸获赠先生亲笔签名的《北京传》,该书是这位著名作家最新的精品力作。作为在北京生活了28年的外地人,邱先生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优美的笔触向读者展现出这座3000年古城的历史变迁。回眸史册,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他的笔下,从春秋战国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的巨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形成的世界大都市,以及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都是北京作为世界名都的传奇般记述。正是这一雄伟的历史进程和时间铸造,使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类建筑杰作。他结合了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梳理并彰显出这座伟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本书不仅是作家自己对城市的观察和所思所想,更是一座历史名城的个人记忆。通过一个个朴实无华的词汇,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构成的北京进行了提纲挈领地描述。既展示出历史古城深厚的岁月沧桑,同时又跳动着鲜活的时代色彩,使一座古老而又宏伟的城市跃然纸上。正如作者所言:对这样一座伟大的城市,这本小书就像是一朵小花,献上自己诚挚的爱意。潜心拜读之后,自觉羞愧难当,作为一位迈出校门就定居北京长达36年的终身北漂,对自己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却所知甚少。衷心感谢邱先生的妙笔生花,使得笔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首都。

三千年帝都追根溯源

身为久居帝都的作家,本书是邱先生为北京撰写的一部城市传记,展示出作者宽广的历史视野和多结构的知识体系。全书在结构上分为了主章和副章,主章是城市演进过程中的重点叙述,对朝代更替过程中城市的状态进行描述。副章则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筑及规划等,以点带面地丰富主章的内容。本书在以时间为线、梳理清楚北京城的演化变迁脉络的同时,尤其注重空间视角下对北京的城市地理、规划与重点建筑的发展历程的细致介绍,是一部旁征博引建筑学、城市史、城市规划等文献与研究成果的佳作。作者以当今北京城市最高点“中国尊”的瞭望开篇,站在528米高的中国尊的最顶层,环顾并瞭望北京城,一个壮美、现代、古老的北京尽收眼底。这样的视角,大气磅礴亦不乏诗意,而北京3000年的历史正浸润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之中。回溯古都的历史变迁,主要内容涉及蓟城与燕都、唐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明北平府与北京城、清京师、民国北平市、新中国首都、国际化大都市、未来之城;此外,在各章中又分别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节点进行详述,包括董家林与永定河、潭柘寺的守望、天宁寺与萧太后河、离宫苑囿与燕京八景、郭守敬与马可·波罗、阮安与明长城、恭王府与东交民巷、正阳门火车站和老舍、“梁陈方案”与“国庆十大建筑”、长安街与北京天际线、城市副中心与北京新机场,最终以对智慧北京的展望结尾。

作者认为,中国有着久远且完备的历史记录体系,其系统性与完整性在几大古文明中可谓绝无仅有。详实的记述有助于我们穿过时空的帷幕,去探寻昔日的雄伟和壮阔。北京城的起点是西周初年,即公元1046年;到2020年,跨越的时间长达3065年,这就是北京建城3000年的由来。回眸史册,弱小的燕国就存在了824年,它在夹缝中求生存,留下了像荆轲刺秦王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构筑起这片土地以及如今北京人身上依旧体现出的慷慨达观的精神气质。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一般认为从金代金中都开始。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的北京京师、民国北京和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一直到当下,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历史已逾860年。本书的主旨不仅在于对这座历史名城的首都属性以及它近百年来不可撼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进行详实的介绍,更为突出的重要意义是以博大的胸怀和放眼世界的眼光博古论今,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呼应与对话。此外,作者还将详实而丰富的史料与城市文史典故及名人轶事等充分结合,以优美的文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文字记述的流畅与较强的可读性。

帝都知识的全面科普

作者认为,一座城也是一个生命体,就像一个人,也在逐渐成长。城市的诞生绝非偶然,是人们对如何更方便生活选择的结果。从地理上讲,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北部是燕山山脉作为屏障,西部是太行山由南向北环抱,面向东南则是一片平原开阔地带。源自山西和内蒙古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河水一泻而下,带来丰富的土壤,并给这一区域带来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水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面向冲积平原的北京湾。北京湾地处华北平原、辽河平原的交界之地,同时又受到蒙古高原俯瞰式的影响。因此,从文化上来讲,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与海洋文化三者的交汇点,也是采取上述3种生活方式人类的聚集地,非常适合建立一座城市。作者还对帝都的特点进行了言简意赅的介绍,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市树是国槐。灰色是北京城市的主色调,含蓄并略显低调和内敛,这是灰色最迷人的地方;黄色和红色是城市的中心色,代表着它的政治性和至高无上。初春时节,北京人可以去元大都城垣遗址看海棠花开,去法源寺闻丁香花的芬芳,去大觉寺品尝春茶,欣赏玉兰花的馥郁,也可以去天宁寺,听春风吹拂下建于辽代古塔上的风铃声。

作者指出,在时间的长河里,朝代变换宛如一朵朵的浪花,白云千载飘过,目睹历史沧桑惊变,北京湾的这座城邑宠辱不惊,静水流深。北京城的发展是叠加型的,是将一座座新城叠加在旧城之上。数千年来不断叠加新建筑,因此不可能挖开新城去地下寻觅那些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古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建成于公元316年的潭柘寺,它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建筑,始终以古老而不浑浊、沧桑却很安详的目光守望着这座平原上的城市。它不仅是一个认识古都历史的起点之所,也一个守望今日北京的祈愿之地。最早命名于明代早期的长安街号称“中华第一街”,寓意为长治久安。如今长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东西主轴和城市主干道,是首都最长、最宽的大街,全长逾40千米,其主要路面宽70米以上,双向8车道,十分壮观美丽。改革开放后,首都的城市建设一日千里,1992年贯通的二环路,全长22千米;1994年建成三环路,全长48千米;2001年四环路贯通,全长65千米;2003年五环路建成,全长99千米;2009年六环路贯通,全长187.6千米,并与7条放射状的高速联通。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北京的人口与日俱增:1949年为130万,1978年为871万,2008年为1800万,2017年为2170万。

历史遗迹的雪泥鸿爪

作者指出,1417年落成的天安门是明清时期皇城的正门,它是皇城四门中形制最高的,下有宽阔的城台,上有巍峨的城楼。天安门广场的扩改建于1959年国庆前夕完工,改造后的广场形成能容纳百万人聚会的巨大空间,彰显出新中国的不凡气度,使得原来封闭的皇家宫廷广场成为大气开放、举世瞩目的人民广场,广场上巍峨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5月落成。景山是北京城内最高的山头,它并非自然形成的山包,而是在明代由人工堆土修建而成,其目的在于镇压元朝的王气。景山是全城的几何中心点,碧空万里时极目远眺,能够看见北京城像连绵起伏的海洋包围着景山。古人云:中轴龙脉紫金腾,从明代起北京城形成的一条壮阔而笔直的中轴线,成为明北京建城600年来最为突出的特点。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工程,长城不仅有军事防御功能,还有着建筑美学的呈现。长城的雄壮之美、刚强之美、粗犷之美、宏阔之美、蜿蜒流畅之美、固若金汤之美,如今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人强大意志力的体现,寄托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感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意义非同凡响。

清代对北京空间结构营造的最大贡献是西郊园林的建设,其代表性的“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1707年全面建成的圆明园为清代皇家园林之首,冠盖于五园。胡同这个词来自蒙语,从元代开始北京的胡同才真正出现,胡同在元代有420多条,明代有1200多条,到了清代多达2000多条。 一般内城的胡同都是东西走向,外城的胡同东部地区是东南走向,西部地区为西南走向。作者依据详实的史料介绍了燕京八景的来龙去脉,人们常说的燕京八景是从金章宗开始确定的,最初包括: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琼岛春阴、太液秋风、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到了清代,乾隆版的燕京八景略有修改,分别是居庸叠翠、玉泉趵突、琼岛春阴、太液秋风、蓟门烟树、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时至今日,对其中不少的美景,人们依然能耳熟能详、按图索骥。作者认为,燕京八景是对北京景色的重要概括,也是北京历史地理空间的一次扩大。

世界城市的明日之梦

作者重点介绍了“中国尊”,它在当今全世界最高的建筑中位列第八,高达528米,地上108层,地下8层。尊的起源是用作盛酒的青铜器,它的出现,让我们看见一个喝酒做事豪情万丈的时代。举起铜尊金尊豪饮的激情,往往都来自这种酒器的引发。从商代到西周,尊逐渐演化成了祭祀的礼器。“中国尊”的造型十分独特醒目,由于有尊的造型,它具有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文化意蕴。“中国尊”的理念宛如神来之笔,把这一古代酒器和礼器的外形意象取过来,然后进行优化,使得尊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变形、应用、发展并生长。如今的“中国尊”就像是高高耸立的一尊擎天柱,天圆地方的理念也隐含其中,弯曲和收腰的弧线使得这幢大厦既能抵挡强风的冲击,也能在抗震强度上获得极佳的安全感。它不仅在审美上带给我们视觉和观感的愉悦,同时还带来了北京城昂扬向上、努力发展的气度和震撼力。展望未来,北京的一切工作依旧坚持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她始终是一座未来之城,无疑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融古铸今的美丽画卷。

北京新的城市规划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区,即现在的东城和西城区,总面积为92.5平方千米,是中央政务区。“一主”是指中心城区,也就是现在包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城6区,总面积1378平方千米。“一副”是指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区,总面积为155平方千米。“两轴”就是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横轴线。“多点”指的是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主要功能是宜居建设和人口承接。“一区”指的是包括了门头沟、平谷、怀柔等的生态涵养区。新设立的雄安新区主要是教育、科研、央企、医疗单位人员的承载地,其建设特点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作者指出,一座伟大的城市的确是万花筒般千变万化中又包罗万象,未来的北京必将也是一座智慧之城,智慧北京一定是安全的、创新的、数字的、方便的、发展的、具有活力的世界之城。作为引以为傲的北京市民,我们将尽己所能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而添砖加瓦,并期待亲眼见证她更加美好的明天。

名作家立传博古论今

邱华栋在新疆长大,大学毕业后来京工作近30年。正是这座城市古典和现代融洽共生的特性,让他对北京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多年来,他博览群书,搜集了四五百本有关北京城的书籍和史料,创作过“北京系列”等大量虚构作品和超过10万字的北京主题系列散文。在历经积累30载、写作3年、修改3个月之后,作者最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向读者呈现出这部《北京传》。在对北京的记述中,作者明显厚今薄古,1/3篇幅写金代以前,1/3篇幅写金代到民国时期,1/3篇幅写的是1949年之后。邱先生认为,回首来路,在时代演进的宏大背景下,在无数人离乡入城的进程中,城市已经涂抹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融进了太多的历史文化语境。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城市已不只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抽象符号,它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生存的故乡、寄托精神与维系梦想的家园。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时代的发展让地球成为了一个“村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越来越跻身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之中。当人类日益同舟共济地聚集在这一舞台上时,彼此的对话、交流与共通就必然是大势所趋。回首来路,30载弹指一挥间,北京已经变成了一座五环同心圆结构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世界中心城市之一。作者指出,如今人们不但在建设城市、发展城市,还在感受城市、书写城市。而学识渊源的他,则是利用自己擅长的文学之笔,通过对建筑的观察、感悟、分析来记述古城的变迁,创新一种为城市立传的新法。通过阅读可知,对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和屹立千年的古都而言,本书只是一个简洁明了的普及读本,就作者写北京来说,存在明显的未完待续,还有许多未竟的部分留待日后完成。作者坦言:等我退休后,将会通过深耕细作使其更加丰满,将这部26万字的简本扩展成80万字的皇皇巨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对新作的付梓,我们将满怀希望地翘首以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老游评书」三千年帝都追根溯源 名作家立传博古论今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