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三种:晚清先知、湖畔隐士与艺术总统

■星眼读书·书单/温星,阅读推广人

本期力荐三部文学传记。

龚自珍,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后一位大家。《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 ,如你所见,这部传记,用了三个形容词或者说三个维度,来刻画这位晚清先知,让他狂傲不羁、豪情任侠又温文尔雅的立体丰满的形象,跃然纸上。

《瓦尔登湖的隐士:梭罗传》,对,就是写出风靡世界《瓦尔登湖》的作家的传记。这部自然主义杰作,太多人读过,也有太多人觉得读不懂。但也许,更加复杂难懂的,是作家梭罗本人。

最后,是《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的艺术生活》。蓬皮杜?嗯,不是嬉皮士,是蓬皮杜,法国总统蓬皮杜。一个艺术家总统和艺术家第一夫人,灵魂高度契合地一起治理国家的故事,一定会出乎你的预期。

【晚清先知】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

作者:王镇远

出版:领读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晚清著名思想家、爱国诗人,更是一位走在时代前列的先知。

梁启超对他评价极高:语近世思想自由之向导,必数定盦。吾见并世诸贤,其能为现今思想界放光芒者,彼最初率崇拜定盦,当其始读定盦集,其脑际未有不受其激刺者也。

稍微翻译一下:若论近代思想最开放自由者,首屈一指龚自珍。同时代那些牛X人士,无不都把龚自珍当偶像,读龚自珍作品也无不都深受启发,脑洞大开。

不夸张地说,李鸿章、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陈寅恪、胡适、鲁迅、钱钟书,等等,都受过龚自珍其人其作品的影响。

仅看这份名单,就足够吓人。龚自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今天我要为大家力荐的这部传记,便给出了一个版本的答案。

作者王镇远,1949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上海古籍出版社著名编辑,倾注于研习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著述有《桐城派》《两晋南北朝诗歌选》《清代诗歌选》《朱彝尊诗词选注》,等。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如你所见,作者以“狂”“侠”“温文”这三个关键词,或者说三个维度,在晚清的政局格局和时代背景中,来解读龚自珍。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相当于几个中央部门的秘书或主管,约是处级,毫无实权。他郁郁不得志。他最大的痛苦,源于清王朝大厦将倾前夕,腐败加剧,山雨欲来,众人皆醉,皆加紧疯狂大捞,他却独醒,且在诗作里毫无顾忌,充分地表达和揭露着。

这些诗作充满忧郁、沉痛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后世的我们读之,仍能借此目睹当年之官场怪状与社会景象。

这部《亦狂亦侠亦温文》,有八卦,有轶事,有历史,有赏析。通过解读点评龚自珍的诗词文章,展现其思想历程、心灵轨迹和丰富的时代背景,投射出龚自珍独特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

本书,同步还制作成了“有声书”,专业主播朗读,书中有码,扫之即听。

【湖畔隐士】

《瓦尔登湖的隐士:梭罗传》

作者:亨利·H.索尔特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只有他,在瓦尔登湖畔“露出了智者的微笑”。

他,便是梭罗,世界自然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自然主义者。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他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并于1854年写成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在美国中被公认为最受欢迎的非虚构作品,没有“之一”。

梭罗的身份,其实挺难界定。说他是文学家,他只写笔记体散文;说他是哲学家,他全无哲学论著;说他是成功阶层、精英人士,但他一生清贫,无权无势;说他很失败,但他健在时便已拥趸无数,备受追捧。

一部《瓦尔登湖》,绝对风靡全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尽管,有不少人觉得,这部作品“很难读不下去”,因为确实相当琐碎,还有太多太多动植物的学名,很专业。

这种文本写法的极其琐碎,并不影响梭罗本人的极简主义人生态度。

不过,这部《瓦尔登湖的隐士》,会告诉你,梭罗其人,极其简单,却也极其复杂。

作者亨利·索尔特,19、20世纪之交英国著名进步主义者。出生于印度,2岁时跟随母亲回到英国。在精神上,索尔特以梭罗、萧伯纳、雪莱等为神交。

他研究梭罗数十年,除这部梭罗传记,还有更加厚重的《梭罗的生平与作品》。

这部已在西方世界长销数十年的传记,试图这样去解读:梭罗到瓦尔登湖隐居,不是因为厌恶人类,而是要摸索自己喜欢的生活;离开瓦尔登湖,也不是因为受够了孤独,而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活法;同样,本为富家公子的梭罗不想继承家族产业,不是因为厌恶商业和挣钱,而是因为更喜欢素朴与自然,仅此而已。

是的,读完此书,你会深刻地认识到,梭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无论怎样的标签贴在他身上,都会自然脱落。无论怎样的理论,也都无法涵盖梭罗的人生。

【艺术总统】

《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的艺术生活》

作者:阿兰·蓬皮杜、塞萨尔·阿尔芒

译者:史利平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除了戴高乐,中国读者相对最熟悉的法国总统,我想,大约应该是乔治·蓬皮杜。

我个人的经验,一直以为这个名字是类似于嬉皮士那样的非主流艺术家,猛然发现真相,所以印象极为深刻。

不过,蓬皮杜算得上世界政要里的大艺术家,这个认知是能成立的。通过这部《艺术之爱》,我还了解到,他夫人克洛德原来也痴迷于艺术。

作为一位国际舞台主流国家的总统,乔治·蓬皮杜的有句确实显得有些另类: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

第一夫人克洛德跟自己的夫君,大约是真正的灵魂契合。她说: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能够让人轻松地切换时空。古典艺术看到的是过往和历史,当代艺术看到的是现实和发现。

1933年,两人相遇,一见钟情,并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看上去,真叫一个完美。

作者阿兰·蓬皮杜,就是蓬皮杜之子,他是巴黎第五大学医学教授,热衷于国际文化交流,多少还是继承了一点他老爹的基因。

本书有第二作者,塞萨尔·阿尔芒,一位“致力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前面一串定语比较特别,这位我真不知道。

本书内容,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当然,还有蓬皮杜作为总统的方面。

蓬皮杜总统任职期间,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行动,并主导修建了波布尔中心,即现在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人们可享受一种具有文化性的休闲生活。

直到他去世后,妻子克洛德一直捍卫着夫君在巴黎留下的艺术成果,并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生活,同时,还不遗余力地阐述着自己所坚持的艺术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直到老去。

爱情婚姻生活,艺术,政治,三者往往是很难兼容的,甚至是天敌。但在《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的艺术生活》,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它们彼此深度融合的成功样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传记三种:晚清先知、湖畔隐士与艺术总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