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中)从盛世之主到末代之君

通过一系列政变,杨广终于到达了权利的最高峰。这一次,他要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杨广初登帝位,意气风发,他需要获得天下人的认可,更有必要掩饰那一段弑父杀兄的经历。要想让臣民信服自己,杨广就需要取得比他父皇还要高的成就,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改革。改革所有不利于自己的旧的体制,实行所有有利于臣民的国策,这就是杨广这样一个当政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中央官制的改革,杨广颇为用心,依照文帝改革的框架,炀帝设置了殿内省,专门作为自己的顾问机构。接着,他又将原先五省之一的内侍省改为长秋监,并与少府监、国子监、都水监、将作监合成为五监。关于禁军,隋炀帝也做了特别的改变,他将三卫统改为十六府,以翊卫、屯卫、骑卫、武卫、候卫、左右御分掌各军。这些官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杨广在朝中的威信,杨广通过官制改革,裁撤了一大批冗费之吏,使得朝中肃政。

官制改革的同时,是选官制度体系的完善,这就有必要提到科举制了。隋文帝时期,虽然科举选官已经见效,但朝中很大一部分官员还是依靠恩荫而入仕。朝廷中,西魏以来形成的关陇集团势力依然很大,他们一度威胁到隋炀帝的统治。隋炀帝深知这种恩荫制度的弊端,所以他一继位就开始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在开皇年间的基础上,隋炀帝开创了进士科,并大力提拔寒门子弟。隋炀帝官制和选官制度改革虽然有利于国家,但其改革却从根本上损害了关陇集团的利益,这也为以后杨玄感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隋炀帝即位初期主要实行了两大措施,一为营建东都,二就是开掘大运河。隋炀帝对江南有特殊的感情,这可能和他前期灭陈有关,隋炀帝曾经在灭陈后专门拜访了佛门子弟,这也就为他以后南巡做出了铺垫。他为什么要兴建东都洛阳,其实就是为了南巡,而所谓大运河的开凿,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大运河的出发点就在洛阳,终点则在江都。隋炀帝本身对江南就有向往之情,他在灭陈之时实际已经发现了江南的富庶,他看到了经济中心南移给江南带来的影响,所以其刚刚继位,便迫不及待的要南巡扬州,迫于路途遥远,他只能先开凿运河。令隋炀帝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两大措施,却让他挂上了昏君的名号,所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就是后世对他的评价。

和历史上众多雄才大略君主相似,隋炀帝也有开辟疆土、彰显国力的野心,他首先就将目标选在了西北。

  隋炀帝对于领土的渴望,丝毫不亚于他的父亲,他一心想要彪炳史册,才有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大业元年,刚刚继位的隋炀帝就首先对占城发起了进攻,同年,隋军在大将刘方的指挥下攻入占城,占城王惶恐,匆忙派出使节向隋朝称臣。接着,隋炀帝又调动隋军对西北的吐谷浑发起了侵略,吐谷浑步萨钵可汗不敌,流亡西域。这两场战争隋军都取得了骄人的战果,而炀帝一时间也威名远播。大业元年,随将韦云起再破契丹,隋朝达到了全盛。

隋炀帝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开疆扩土,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他深知,单凭改革是无法提高自己威信的,只有通过对外战争,才能进一步彰显大隋帝国的国力,只有如此,自己才够资格称得上的千古一帝。炀帝在灭亡吐谷浑的同时,还进一步对海上的琉球国发起了进攻,在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这一年,隋将陈棱、张镇州率军灭亡琉球,隋朝的势力范围到达了海上。

  隋炀帝在进行对外战争的过程中,也开始了他的巡游之路。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携带朝臣、后妃西巡陇西,这是隋炀帝一生唯一一次西巡。这次巡游绝非是为了游玩,而完全是为了交流。随着吐谷浑汗国的灭亡,隋帝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西域,隋炀帝为了扩大隋朝的影响,遂主动西巡陇西。这一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而炀帝通过这次巡游,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隋炀帝前期一系列的所作所为似乎并不是昏君之举,不管是开扩疆土,还是励行改革,炀帝似乎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不过,虽然隋炀帝前期有着唐太宗一般的功绩,但其本人却是一个荒淫好色的君主。隋炀帝的措施的确有利于国民,却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不顾实际的推行自己的改革,最终引起了天下大乱。本来,营建东都和开掘大运河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决策,然而,隋炀帝为了提前完工,竟然不够百姓死活,他不仅征调大量民工开掘运河,甚至不惜逼良为盗,再加上炀帝本人又穷奢极欲,喜好巡游,最终引起百姓怨声载道。

  征讨辽东是隋帝国崩盘的主要原因,隋炀帝固执的心态,注定会将强盛的隋帝国带入深渊。三征高丽是隋炀帝一生最大的错误,也正是这个举措,才让整个国家极速崩溃。隋炀帝对于高丽的征讨,是既执拗而无奈。为了灭亡高丽,隋炀帝甚至动用了全国的主力,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开始,隋炀帝先后进行了三次东征,在此期间,他大肆征兵,百姓是不堪忍受。为了活命,民众甚至自断双臂,也要逃脱兵役。

兵役之祸加速了隋帝国的灭亡,也让隋炀帝走向了没路。第一次征讨辽东,隋炀帝动员了一百多万兵力,最后却收效甚微。名将来护儿与高句丽对峙长达半年之久,由于钱粮耗费巨大,且隋军损失惨重,炀帝不得不下令退兵。第二次东征始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这一次,隋炀帝再一次动员了几十万军队,本来此次隋军进展顺利,由于后方突然爆发了杨玄感起义,隋炀帝只好作罢。第三次东征是为大业十年,这一次东征,隋炀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这次东征,隋炀帝遭到了突厥始毕可汗的围攻,炀帝被困守雁门长达一百多天,直到隋朝勤王大军到达,他才化险为夷。三次东征,劳而无功,且还耗费了大量的民力,隋炀帝该为他的一意孤行而付出代价。

  杨玄感起义是隋炀帝自登基以来遇到的最大阻力,这次动乱沉重的打击了隋炀帝的信心,也标志着隋朝开始走向了没落。杨玄感是隋朝重臣杨素之子,作为关陇集团一份子,杨玄感对隋炀帝本人也是深恶痛绝。隋炀帝一系列的改革触犯了关陇集团的利益,杨玄感作为集团份子之一,也失去了本该享有的恩荫和爵位。为了重新取得爵位和名望,杨玄感遂不得不起兵叛乱。在隋炀帝第二次东征辽东之际,杨玄感在黎阳起兵造反了。

  隋炀帝没有想到,自己亲之待之的重臣子弟竟然会向自己发难,为了镇压杨玄感之乱,炀帝只好暂停征讨辽东,转而向西剿灭叛乱。这次平叛战争,隋炀帝几乎调动了隋军所有的主力,在西线战场上,隋炀帝命令卫文升、杨智积等阻击叛军,东线战场,炀帝又调回辽东主力隋军来护儿部集体向黎阳压制。杨玄感攻打洛阳不就,只好西奔长安,至弘农地界,杨玄感受到隋朝弘农太守杨智积阻击,叛军再次大败,杨玄感无路可逃,只好命令部下将其杀死,影响一时的杨玄感叛乱终于为隋炀帝平定。

  杨玄感叛乱标志着隋朝开始走向没落,此后,各地便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隋王朝陷入了长久的动乱之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隋炀帝竟然不听劝阻,再次东征辽东,而这一次,他再度陷入了危机当中。第三次征讨辽东后不久,隋炀帝北巡长城,突厥始毕可汗听到这一消息,遂极速率军南下,突厥兵马悄悄潜入雁门各郡,他们趁隋炀帝不备突然发起进攻。炀帝大惊失色,慌忙带领朝臣撤往城中。突厥兵马将雁门牢牢围困,并不断攻打雁门外城,炀帝惊恐,只好闭门自守。

雁门之围险些致隋炀帝于死地,为了自救,隋炀帝想出了浮木传诏的办法,他派人砍伐了大量的木材,并将诏书绑于木头之上。很快,这些裹着诏书的木头便顺着河流游到了下游,隋朝各地郡守这才发现隋炀帝受困的事实,于是他们纷纷起兵勤王。在被围一百多天后,隋炀帝派出了使臣前往突厥汗庭,他借用始毕可汗之妻、隋朝义成公主的帮助才化险为夷,义成公主是隋朝的和亲公主,为了解救隋炀帝,义成公主谎称北方契丹作乱,在这种情况下,始毕可汗才撤围而去。

  雁门之围是隋炀帝一生中遭遇到最严重的一次挫折,这一次事变,一度使得隋炀帝非常消沉。此后数年,隋炀帝开始考虑自身的执政过失。虽然隋炀帝后期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此可以改变隋朝灭亡的局势。随着各地农民起义的相继爆发,隋炀帝本人开始变得极度消沉。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最后一次巡游江都,这一去,也就宣告了他生命的终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隋炀帝杨广(中)从盛世之主到末代之君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