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匡山李白的传说

文/刘培忠

从远处看,匡山如一座草原上的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繁华的路旁。不足百米高的山头,一会儿功夫就走上山顶。别小瞧这山不高,它却是一座有名的山。济南的齐烟九点,就有它的名字;唐代的李白大诗人,与这山更是有着说不清的传说。

这座山,坐落在济南西部的济齐路,是一处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之山,时间如倒流十年,站在山上,你看到的景象是:一边高楼林立,一边田间村庄。到了夜晚你再看,一边灯火辉煌,一边黑灯瞎火。

而今看去,城乡接合的痕迹,已被钢铁水泥、灯火通明、空中架桥、人来车往所淹没。楼与楼、城与城,相连一片,而这山也成为城中之山了。

说到山,自然会想到齐烟九点,济南不缺的就是山,因为济南是个多山的城市。在匡山上,可眺望佛慧山与千佛山;远观鹊山与华山;近看药山与北马鞍山。

鹊山与华山,坐落在黄河两岸的一北一南。这两座山,都是李白喜爱的山,到此一游的山,留下诗篇的山。

唯有匡山没有诗篇,只有传说。

而这个传说,从元代的初期,就盛传李白在匡山上筑堂读过书。一直传到今天,仍在流传着。

元代的元好问与李白一样,也是一个喜爱济南山山水水的主儿。来到济南后,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把济南的山水看了个遍。当听世传李白曾读书于此山时,专程跑到匡山来看读书堂,并将世传写进《济南行记》。

这“太白读书处”,就立在山脚下的一处四角亭子旁,是一块高大的椭圆形石头,上面赫然写着五个红漆大字,非常醒目。进得门来,路经此处,看到这几个大红字,顿觉与这山有了一种亲近之感。脑海中仿佛呈现出读书的画面,耳旁也仿佛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这块大石碑,是近代著名人士朱庆澜在1924年中秋所立。

李白与济南有着不解之缘,据资料记载,他先后四次到过济南。在翰林院供职的李白,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一年,天宝三年,也就是公元744年的春。李白来到济南加入了道籍,仪式非常正规,专门请道教的天师高如贵在济南紫极宫举行的入道仪式。然后,游览了华山,并在《古风》中写下“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的诗句。关于入道后游华山一事,说法不一。有说《古风》诗是第一次到济南游华山写的,有说入道是第二次来济南的事,没有游华山。

游鹊山是第三次来济南游览的,当时与杜甫、李俑和高远几位诗友相约在鹊山,赏景作诗游览。第四次是在天宝五年,陪济南的太守从祖,一起乘坐船只,泛舟在鹊山湖上游览,写下了:“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的壮丽诗句。

金代以前,从鹊山脚下一直到大明湖北,及华山脚下是一片汪洋。匡山与鹊山相离不远,站在匡山上,观光鹊山湖,也是一处最佳的有利地形。从这个角度看,喜爱大好河山的李白,不排除有到此一游的可能。

据记载,山上建有一处“匡山禅林”,是在唐代所建,毁于1948年。建筑的格局是三进院两跨院形式。入门是前院,后面是正殿,从正殿西北转过去,又是一座院落,里面矗立着一块大石,称为白虎石,此石至今仍在。再向北设有——李白读书堂,这就是世传李白读书的地方。在遗址附近土中,你若仔细查看、辨认,残垣断壁的瓦块痕迹,显露在那里。

李白是否在此山读过书或游览过,没有资料详细记载这件事。元好问游过此山后又在济南杂诗中写道:“匡山闻有读书堂,行过山前笑一场。”而清代诗人王大堉游过匡山后也写道:“世间风雅多好事,不妨附会以流传。”

杜甫与李白,这两位大诗人,这一生虽然只见过两次面,但从相遇见面后,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思念李白在一首《不见》诗中写道:“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济南的匡山以前是“筐山”二字,一说因杜甫的诗改为匡山,一说因“山石方隅,皆如筐形”,嫌字不雅,故改为匡字。

山石皆如“筐形”,的确没错,是这匡山上的一大景观特色。山上布满“筐形”的山石,大小不一,比比皆是,不同姿势,横卧在那里,犹如一场石展,满山飘荡着石韵的诗情画意,又有李白的传说,陶冶着你的情操。

尤其是初夏时节,树木葱茏,野花烂漫。野酸枣树盛开的朵朵小米粒状的黄花,飘香满山;加上李白的这传说,犹如这阵阵枣花的清香,随风又飘香在匡山之中。我想,这匡山的风雅,有这石韵与李白传说,就足矣!

正如诗人说得好:世间风雅多好事,不妨附会以流传。

(图片源自网络)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青未了|匡山李白的传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