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谋士是郭嘉?不吹不黑,带你深入认识郭嘉

三国最具争议的谋士郭嘉,从另一个独特角度看待与理解他

《三国演义》的曹营中荀彧的戏份不算很多,只是偶尔提出良谋,而大侄子荀攸的戏份就更少了,几乎就是个龙套。倒是程昱与郭嘉在书中大放异彩。这无疑给了大众一个初始印象,曹营中最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就是郭嘉。

后来易中天《品三国》兴起,大众对三国正史的兴趣空前浓烈。而《品三国》中对郭嘉盛赞有加,更是将郭嘉的知名度推向了顶点,当时圈子内主流声音就是吹郭嘉是三国第一谋士,还传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

郭嘉也在此时达到了不属于他的历史地位。但这个地位是难以维持的。后来网上又掀起对郭嘉批评的声音,一直持续到现在。郭嘉如今入选“网庙十哲”,与杨广、赵括等人并列。

甚至不少人认为郭嘉的谋略根本不值一提,还差点害死过曹操,三国时代多的是比郭嘉更强的谋士。这话显然有些过分了。不过咱们这回不去探讨郭嘉谋略具体有多精彩,而是从去另一个独特的角度看待郭嘉。去伪存实,不吹不黑,去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郭嘉形象。

一、曹操的谋主只有荀攸?

讨论郭嘉得先迈过“谋主”这个坎。曹营众多谋士,《三国志》只认证过荀攸是谋主,没有说荀彧、郭嘉、刘晔等人是谋主,所以令许多人产生误解,误以为“谋主”就是谋士们的主官,也就是参谋长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这在古代不是一个职务,而是对那些经常出谋划策的人的一种称谓。计出于他们,所以他们就是计谋之主。

【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三国志吴书一孙讨逆传》】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三国志魏书六袁绍传》】

而善于出谋的人很多,所以说“谋主”并不具备唯一性。比如孙策就有二张、秦松、陈端等人做他的谋主。袁绍也有田丰、荀谌、许攸当他的谋主。

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三国志魏书十四董昭传》

巨鹿郡不附袁绍,豪强四处闹事,背后更是有几十号谋主。闹事计划是他们共同手笔,说他们是谋主无可厚非,可在这种情况下,谁是参谋长呢?

所以说,不能因荀攸是谋主,就真认为荀攸是参谋长而郭嘉等人沦为“放屁不带响”的参谋。那么为什么《三国志》只说曹营中的荀攸是谋主,而绝口不提其他人?并不是因为其他人出谋划策少,其实这就只是个遣词问题,陈寿又不是非得用“谋主”一词统一介绍曹操的各路智囊们。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

荀攸为谋主的记载出自《荀彧传》,反倒不是《荀攸传》,这句话直译过来则是“荀攸经常成为主要谋划者。”陈寿本意是介绍荀彧的族人在曹操集团受到重用,自然不会在这里提到郭嘉他们。

解决了这个问题,咱们回归到郭嘉本身。郭嘉究竟能否称得上是曹操的谋主。

二、郭嘉的地位与功绩究竟如何?

先说结论,郭嘉对曹操集团的贡献其实非常大,虽不敢说超越二荀,但绝不可小觑,足以称其为“谋主”。咱们得从曹操视角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

不过首先要明白一件事,郭嘉这类谋士是很难封侯的。在曹操手下封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曹操这个人十分看重对部下的封赏,讲究一个封赏公平。史称曹操“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初,卞后弟秉,当建安时得为别部司马,后常对太祖怨言,太祖答言:”但得与我作妇弟,不为多邪?”后又欲太祖给其钱帛,太祖又曰:”但汝盗与,不为足邪?”故讫太祖世,秉官不移,财亦不益。——《魏略》】

曹操的小舅子卞秉就是个例证,卞夫人想让曹操给卞秉升官,曹操不同意。卞夫人又想让曹操多赐卞秉一些钱,曹操还是不同意,还对卞夫人冷嘲热讽。卞秉在曹操麾下始终没能升官,也没增加多少财产。

还有像曹仁、曹纯,虽然是曹操的堂弟,但却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左右才封亭侯。乐进、于禁只是个没有背景的外姓将领,然而他们却是在建安二年(197年)或三年(198年)封侯的。

至于张绣、张鲁、刘琮等人,他们是投降的诸侯,能投降就算对朝廷有功,再者厚待投降派是规矩,给他们封侯不奇怪。曹植、曹据、曹豹三子倒确实是无功封侯,但那是分去了父亲曹操的食邑,等于是曹家财产的内部分配,也不算破了规矩。即便晚年的曹操宠幸孔桂,总是给没立下功劳的孔桂赏赐财物,算是为孔桂破了例,但也没有直接给孔桂封侯,孔桂也没有享有多少权力。

一个人想在建安时期封侯就必须要立功,而立下野战、拔坚之功的人更容易得到侯爵。试想一下,建安时期像张辽、乐进、于禁这些将军封侯的人有多少?靠出谋划策封侯的人却寥寥无几。曹操想给荀彧封侯,荀彧推让时称自己“无野战之劳”其实就反映了当时的观念。

大家再想想,郭嘉是在什么时候封侯的?

【又从攻谭於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其后谭叛,从斩谭於南皮。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於是封陵树亭侯。——《三国志魏书十四荀攸传》】

【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冀州平”事件指的是曹军相继攻破邺城、南皮,也就是建安十年(205年)正月。这一年曹操封了一批功臣,而荀攸、郭嘉二人是同一年获封亭侯。荀攸与郭嘉自然是没亲自带兵野战冲锋过的,他们之所以能封侯当然靠的是为曹操出谋划策。

那么大家不妨再想一个问题,此时只凭着给曹操出谋划策就获封列侯的人都有谁?——答案是只有三个人,荀彧、荀攸、郭奉孝。

【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讨袁谭、袁尚。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三国志魏书十四程昱传》】

没有提程昱不是因为程昱的计谋不厉害,其实程昱的水平也不低。主要是因为程昱是当了将军后凭借战功封侯的。有了战功加成,所以就不算进去了。

还可以再想一个问题,荀攸是何等资历,又是何等权力?荀攸于中平六年(189年)以黄门侍郎起家,与曹操以同僚身份相敬,而郭嘉这年刚十九岁。荀攸又于建安元年(196年)以二千石太守身份转迁尚书,正式入朝参辅曹操,成为了曹操的左右臂膀。这年郭嘉甚至大概率还没有出仕。

郭嘉的资历比荀攸差了这么一大截,却硬是凭借建安时期建立谋勋与荀攸同年封侯,这还不够可怕吗?尽管郭嘉未必是同辈士人中最有权势的,但却可以说是立功最大的,将其他同僚远远甩在了后面。

曹操本人对郭嘉的功劳与能力无比认可。郭嘉于建安十二年(207年)随曹操征辽东,归途中病逝,曹操无比悲痛。曹操令郭嘉之子郭奕袭爵,又做主增加郭嘉食邑至千户。至此,郭嘉食邑甚至超过了七百户的荀攸。

虽不能代表郭嘉的功劳真的超过了荀攸,但也反映出曹操对郭嘉的认可。曹操在增邑表文中动情的写道:“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

好了,说到这里,郭嘉的定位很明确了,论谋勋,他与荀攸可以说只在伯仲之间,二人都比荀彧差了一截,但比同时期曹营的其他才策之士却强得多。

三、曹操为何就是不给郭嘉升官?

曹操将自己的司空府打造成了国家权力中枢,府内的府吏众多,其中不乏智能之士,但此时司空府吏中封侯的人只有郭嘉。虽然曹操在爵位上无比优待功臣郭嘉,却始终没有为郭嘉升官,郭嘉竟做了十一年军师祭酒,令不少人感到不解。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司空府的府吏确实秩禄不算高,郭嘉也确实有升官的空间,但升官对郭嘉真的是好事吗?就像我前面说的,司空府才是曹操的权力中枢,学界称其为“霸府政治”

郭嘉想升官,可以啊,离开司空府去当个太守,秩禄有二千石,那绝对算是升大发了。但是呢,这样就会离开曹操呀,不再是曹操的心腹秘吏。郭嘉最大的价值就是在军事上出谋划策,离开曹操叫怎么一回事?不让郭嘉升职外任,恰恰是表明曹操对郭嘉的重视与信任。此时真要放郭嘉离开司空府,那只能证明郭嘉被曹操摒退,甚至可以说快要倒台了。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三国志蜀书十彭羕传》】

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彭羕原本是刘备州府的治中,后来被刘备迁为江阳太守,按秩禄说是升了官,彭羕却满腹牢骚。而陈寿也在书中直言彭羕是遭到了“左迁”。

何况真不能小看军师祭酒的能量,作为心腹之职,曹魏很多大员都在郭嘉死后担任过军师祭酒,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王朗王司徒,以及魏王国的御史大夫的袁涣、曹魏侍中王粲。

客观说功勋是功勋,权力是权力,两者要分开。郭嘉虽然谋勋卓著,甚至能与荀攸齐肩,但政治权力方面是远远不如二荀的,在集团内的重要度当然也不如二荀,甚至大概也不如崔琰、毛玠等人。二荀不仅仅出谋划策,还负责协助曹操处理政务。这个问题咱们以后在二荀篇细讲。

不过,非要让郭嘉与二荀竞争这方面,其实有些不公平。就像我前面说的,郭嘉是个风头正盛的年轻人,但终究只是个年轻人,不可能一进单位就能取代老资历,除非郭嘉是曹操的亲儿子,可惜他不是。何况曹操善用贤达,老资历们的才能也不比郭嘉差。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

曹操曾说,曹营中诸位都与自己是同一辈的人,只有郭嘉最年轻,原本打算在平定天下后,将后事托付给郭嘉。可见曹操对郭嘉寄以厚望。试想一下,如果郭嘉真能活到曹魏建立,他的权势地位显然不会低。

四、为什么说史书记录的种种“谋略”不一定可靠?

大家看到现在应该已经发现了,我只字没提《郭嘉传》中郭嘉提出的任何一个谋略。一般人讨论郭嘉这类谋士,会复述一遍他们出过的谋略,想以此证明他们才华横溢,亦或是证明他们的智谋有缺陷。这个思路虽然不能说是错,但其实没并有多大的价值。

修史的人,不管是司马迁还是陈寿,亦或者班固、范晔、王沈、阮籍,他们做不到跟随大军,聆听大营里的每一场军事会议。当时也没有专门的会议记录,去采集每一位谋士、将军的发言。而史书中的各种各样的计谋,实际上都是四处听一些传闻,史家采取他们认为可信的一部分。有些时候还会出现不同史料却故事雷同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大家应该不难猜到。

【刘备来奔,以为豫州牧。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太祖以问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仗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王沈、荀顗、阮籍等《魏书》】

【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傅子》】

这种记录方式明显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传言这种事,总是会“三人成虎”嘛。举例来说,刘备归降曹操时,曹魏官修史书《魏书》记载郭嘉建议曹操不要诛杀刘备,以免天下失望。《傅子》却记载郭嘉建议曹操早点处理掉刘备,免生后患。裴松之也吐槽两本书的记载正好相反。那谁是对的?谁又能知道呢?

还有一些谋士,因为种种缘故,流传下来的事迹非常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孙策的谋主秦松、陈端,二人在史书中简直就是跑龙套的小人物,根本不知道他们做过什么,但历史现实中他们却是孙策的智囊。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三国志蜀书七法正传》】

刘备的谋主法正事迹也不多。汉中之战按说前后都是法正在帮忙策划,曹操深恨没能得到法正。但浓缩到《法正传》中,法正的计谋就只剩下一句“可击矣”,法正还因此得了个“法可击”的诨号,被一些人嘲笑谋勋不足。

《郭嘉传》同样要面临这个问题。按曹操自己的说法,郭嘉几乎是每一战都在讨论军机,出谋划策,而且他的计策效果斐然。而《郭嘉传》只是写下了冰山一角而已。

所以说,与其拘泥于郭嘉到底出过什么谋,倒不如直接观察曹操对郭嘉的态度如何,郭嘉得到的封赏如何。毕竟说到底,曹操才是郭嘉的计策的直接受益者。而曹操要比后世之辈了解郭嘉太多太多。

这并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去伪存实的务实主义,也是直击要害,发掘真相的一种方式,不知道有没有带给大家一点点新的思路启发。下一期将讲曹魏本不该存在的太尉荀彧,咱们依然要用去伪存实的方式,抽丝剥茧发现荀彧的人生密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三国第一谋士是郭嘉?不吹不黑,带你深入认识郭嘉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