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焕灿:王阳明户籍考辨

时至最近几年,由于“阳明学说”成为“显学”,不少人又在王阳明的籍贯问题上做起了文章,抢夺王阳明:说王阳明是绍兴人的有之,说宁波人的有之。有些人很显然地说“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十岁时迁居到绍兴,长在绍兴”。如此说法,我极不赞同。我真想问一问,王阳明是什么时候迁了户口,从余姚迁到绍兴,或从余姚迁到宁波。说王阳明是绍兴人或宁波人,王阳明本人听到的话,会从地底下爬起来大声地声明:我自己早在《瘗旅文》中告诉你们:“瘗何人?瘗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我从未说过“我是绍兴人”或“我是宁波人”。

籍贯,词典的解释是:“籍,祖先户籍;贯,乡贯。祖居地或出生地。”也就是说,籍贯是从祖父居住地为基本点,又是以县为基本点。还有一个历史基因在里面,并不是仅凭后人的擅自瞎编所得。

我国的户口制度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登记的国家。明代的户口制度管理是相当严格的,《明史•食货志》载:“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明代的户口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另有乐户。经过全面的人口大普查后,户部制订户籍、户帖。户籍保存于户部,户帖须由知县盖章后,由百姓自己保管。送户部的册子用黄纸做封面,所以叫做“黄册”。户部之外,各省布政司存一册,各府、县存一册。户口一旦登记,政府规定不能自由迁徙,这就是“籍贯”。户籍每十年修订一回。

历史名人的籍贯,按理来说,应该由该人生活的时代来决定的,不是随意让后人擅自改变的。王阳明是明代的人,必须按明代的记载为准,后人是无权来改变,更无权替历史人物重迁户口。

王氏出自太原,历世不替。传到晋代,王阳明一系归属于王导的乌衣房世系。钱德洪把王阳明写成是王羲之的后裔,也是错误的。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不属乌衣大房世系。王阳明所属的姚江秘图山派王氏是王导的乌衣世系后裔。传至北宋初年,王导后裔、乌衣王氏二十三世孙、太原王氏五十五世孙王祐,曾植三棵槐树于庭,追尊其祖父王言为“三槐一世祖”。王祐曾孙王鞏曾请苏东坡撰写《三槐堂铭并序》。王阳明所属的“姚江秘图山派”即为“乌衣王氏”所属“三槐堂”世系的支派。“三槐堂”系与王羲之毫无关系。

王鞏曾孙王道于两宋之际扈驾南渡,居余杭仙宅界,王道次子王补之,任绍兴府知府,与其弟王辅之移居上虞达溪虹桥,是为“王氏虹桥派”。至王补之曾孙王季(乌衣大房第三十三世,即王阳明十世祖)时,即由达溪虹桥迁居余姚城内秘图山麓,是为“姚江秘图山派”始祖。王季的第四世孙王纲,是王阳明六世祖。时正遇明代洪武三年的户籍大普查,即登记为余姚户籍。

余姚境内王氏支系较多,主要的有:开元派王氏、孝义乡眉塘官人宅王氏、上塘派王氏、云楼乐安湖王氏、四明山鹿亭上箐龙桥派王氏、四明山芦山上宅派王氏。其中鹿亭上箐龙桥派王氏离王阳明一系最为接近,是王阳明的三世祖王世杰的亲弟王世昌的孙子王怀迁居到鹿亭上箐,王怀是王阳明三代内的堂叔父。

最近更有人说:“王阳明十岁时迁居绍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王阳明年谱》确实写到:“十有七年辛丑,先生十岁,皆在越。”《王阳明年谱》虽有不少舛误,参见《王阳明年谱引证》。但此条记录应属正确,因为此“越”字不是仅指绍兴城,而是泛指整个绍兴府所属八县,余姚县即为“越”所属之一县。否则,如果王阳明寓居绍兴城,也不会仅称“越”,而是改说“山阴县”了。

“越”字的概念,历代文献都很明白,按《辞源》等词典解释,“越”乃古国名,也称“於越”,范围相当于会稽区域,或大于会稽区域,后来往往借作绍兴地区的别称。自隋初置“越州”,一直到唐、五代,它的范围即包括整个会稽区域,《王阳明年谱》中凡提及“越”的,均应作此解。中国古典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即称之为“越腔”或“越曲”。《王阳明年谱》“武宗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在贵阳”条即写到“……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其中的“越曲”即指“余姚腔”。光绪三十二年,嵊县诞生新剧种,因嵊县归属绍兴府,即称之为“越剧”。“越”作为民族名,范围就更广阔了。

因此,《王阳明年谱》中自嘉靖元年至嘉靖六年,都写作“在越”,正说明在此期间的王阳明活动于绍兴府区域之内,经常回余姚故里的“中天阁”讲学,不仅仅指绍兴城里。而在嘉靖四年十月条下,在“越”字后面却加了一个“城”字,写作“十月,立阳明书院于越城”,这才确指是绍兴城里,正说明“越”与“越城”的区别。“越”指整个绍兴府范围,“越城”才单指绍兴城里。如若有人对“越”与“越城”词语的领略仍然不无茫然,至此应该领悟的了。

至于“王阳明十岁时迁居绍兴”的错误说法,还有一个重要验证。这一年他父亲王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中状元后任职京师;母亲、祖父母均居住在余姚城里,被祖父特别宠爱的小王阳明,仅仅是个十岁儿童,祖父会放纵让他孤身一人到绍兴独居?又有谁来照顾他的生活?或者王阳明被家庭抛弃,赶出家门,孤零零地独居到越城吗?胡说“王阳明十岁时迁居绍兴”者,真是不懂家庭伦理,无知之甚哉!大家应该想一想,当前,确有不少十余岁的孩子离家出走事件的发生,给多少个家庭的父母造成多大的愤恨,给家庭添加多少的乱像?难道王阳明也在玩现代人的离家出走?可能吗?我们应该用脑细胞逻辑思维,切不可做忧天的杞人。

据《王阳明年谱》载:“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岁,寓京师。龙山公迎养竹轩翁,因携先生入京师,先生年才十一。”在此应该明白,王阳明一直跟随祖父生活在余姚家中,并无绍兴之行,到父亲中状元的次年即随祖父进京。

时至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王阳明受封“新建伯”,赐建“伯府第”。王阳明即择址于绍兴府山阴县光相坊营建,竣工之后,即嘉靖元年(1522)之后,王阳明五十一岁之年举家搬迁。但是还有一个户籍问题,王氏一家虽然寓居绍兴山阴,但王家的户籍仍然在余姚县,并未迁易变动。

绍兴人为了搞混王阳明的户籍,在编撰《嘉庆山阴县志》时即擅自编造:王阳明之父“王华因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复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王华考中状元前后即举家迁居绍兴府山阴县”,绍兴人即想以此来造成王阳明“生在余姚,长在绍兴”的误导。依据何在?没有。

王阳明自己在《瘗旅文》中称“瘗何人?瘗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其他凡是王阳明所留墨迹中,亦都称之为“余姚”人,绝无简称之为“绍兴人”或者“山阴人”的。

正德十六年,因王阳明功业隆高,得以承荫嗣子王正宪(年十七岁)为世袭锦衣卫百户,即由余姚县办理正式手续,呈报绍兴府,再由浙江布政司呈报兵部。这在《王阳明全集•世德记附录•荫子咨呈》中说得极为清楚:正德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浙江布政司题送兵部咨呈,呈内写到:

据绍兴府申据余姚县申蒙本府纸牌,仰县速将都御史王承荫子侄应该之人取具……王守仁任江西南赣等处右副都御史,为剿贼成功,钦承荫子王正宪世袭锦衣卫百户,行县取具里老并本族亲供呈缴到部。为此,合行浙江布政司转行绍兴府余姚县,著落当该官吏照依本部题奉钦依内事理,即便查取王正宪作速起程,前来赴任。仍将本官起程日期缴报施行。

这一件由余姚县申蒙绍兴府,最后递呈到兵部的官方文件,证明王阳明嗣子王正宪户籍在余姚的最有力铁证。据此可以断定,正德十六年(1521)七月,王氏仍合家居住余姚,而且户籍关系一直在余姚县。

王阳明的户籍,相关文献均载明:《明史•王守仁传》载:“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黄宗羲《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传》载:“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也。”查继佐《王守仁传》说:“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晋王览之裔。”邵廷采《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载:“先生名守仁,字伯安,绍兴余姚人。讲学于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即使有明绍兴人张岱编纂的《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贤图赞》仍说:“王文成守仁,余姚人,为江西巡抚、都御史,以平宸濠功封新建伯。”上述都是严正的传记,是信史,是后人研究先贤的依据。其中尤其是张岱,本是绍兴人,他也实事求是地说王阳明是余姚人,不敢说王阳明是绍兴人,这才是真正史家的信誉,史家的史识。可是现代人为了地方利益,随便给古人重迁户口,瞎编户籍,真正可笑之止哉!

另外,明代朝廷大员的说法:隆庆二年(1568)六月,为阳明先生嗣子王正亿袭伯爵事,巡按浙江监察御史王得春《浙江巡抚奏复封爵疏》(见《王文成公全书•世德纪附录》卷三十九)载曰:“窃见原任新建伯王守仁,为浙江余姚人。”

隆庆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杨博等具题《会议复爵疏》(见《王文成公全书•世德纪附录》卷三十九)曰:“已故新建伯王守仁……已经查取应袭儿男去后,今据浙江布政使司咨呈据绍兴府申据余姚县申,内开勘据该图里邻吕本隆等结,……合无将王正亿准其承袭新建伯伯爵,以后子孙世袭。”内中的“今据浙江布政使司咨呈据绍兴府申据余姚县申”句,正说明到隆庆年间,也是王阳明死后四十年,他的后裔的户籍仍在余姚县,所以遇到王正亿承袭伯爵时,还得到余姚县申结。这真是雷打不动的铁的事实。

另外还有:明嘉靖十六年(1537),由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周汝员、绍兴知府汤绍恩、余姚知县顾承芳等发起捐建“新建伯”牌轩,石牌轩建竖于余姚城里秘图山后的秘图王氏宗祠门前;“王阳明故里碑”建竖在余姚龙泉山;原邬家道地东首(现阳明西路,爱心献血站之南),有王阳明之父王华的状元牌轩,上刻“辛丑科一甲第一名王华”字样,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姚城的新街口向西,即称之为邬家道地的街弄(现阳明西路),在原邬氏宗祠北侧(邬家道地)有王阳明会魁牌轩,上刻“己未科第二名王守仁”字样;这些都是余姚城里的历史的物质证据,后人无法伪造。

按照现行说法,户口、籍贯、出生地,三者各有区分。户口就是现在居住的地方,你若搬家,就得要迁移户口,户口并不代表你的籍贯;籍贯就是你故家所在地,即是你祖先的常居地,或你爷爷的出生地。出生地,就是你的出生地点。绝大多数人,户口、籍贯、出生地三者统一,后来因学习、工作、生活等原因,“户口”(户籍)可以变易,但你的“出生地”和“籍贯”,是不会改变的。例如毛泽东,他后来的户口可以归属北京市,但他的“出生地”及“籍贯”,只能是“湖南湘潭”。鲁迅出生在绍兴会稽,又先后居住过北京、上海、厦门等,户口或许随迁居地而变更,但鲁迅的“籍贯”只能是“绍兴会稽人”,永远不会改变。

另外,按多种王氏宗谱记载,王阳明的十代先祖是从绍兴府上虞县达溪乡虹桥迁居到绍兴府余姚县城内的秘图山北定居,世称“姚江秘图山派王氏”,绝不是从绍兴山阴县迁来余姚县的,由此绍兴人说的“迎回王阳明”说法,应该属于无理取闹。王阳明仅是在被封为“新建伯”,在绍兴城西北光相坊营建“伯府第”竣工之后,也就是嘉靖元年之后,王阳明五十一岁时才由余姚县寓居到山阴县“伯府第”居住,自此之后,王阳明一家才算寓居在绍兴城,但只能是“寓居”,并未变动户籍。

时至现今,不少乡镇干部和农村富户,都喜欢到城里买房定居,余姚人亦有到宁波、杭州、上海等地买房居住,也有暂不迁移户口,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他的户口迁移了,但他们的籍贯永不能变易。

实际上,在过去也是如此,不少因做官发了财的,同样喜欢到高一级城市建房寓居,例如余姚籍的官员如谢迁、谢丕父子(绍兴萧山街有探花桥、探花台门),孙鑨、孙鑛(两都冢宰府),吕本(光相坊新河吕府),郑遵谦、邵廷采等,都喜欢到绍兴城里建房寓居,往返于余姚、绍兴两地,在绍兴城里至今尚留存有他们的府宅,而王阳明即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籍贯只能是余姚县人。上述许多在绍兴城里居住的余姚历史名人,绍兴人并没有称他们为绍兴人,偏偏单独要将王阳明称作为绍兴人,真正是岂有此理哉!

自春秋时期开始,余姚历来归属于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南宋)、至清不变。1949年6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之后,余姚归属于宁波专区(宁波市)。然而,作为每个人籍贯,必须落实到县级,对于历史人物,完整的应该交待“绍兴府余姚县人”或仅称“余姚人”;如果省掉了“余姚”,仅仅称之为“绍兴人”或“宁波人”,这种说法违背历史事实,躺在地底下的先贤有知,是要光火的。

更可笑的是,当前,绍兴人又新造了一幢“楼云瑞”的楼房来冒充“瑞云楼”,混骗众人,出这个黑点子的人,那是真正的小人哉,不仅要被外地人所骂,连真正有史识的绍兴人也要痛骂的,真正是使人笑掉大牙了。

来源:“姚江酒馆”公众号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诸焕灿:王阳明户籍考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