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著书?我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司马光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资治通鉴》读不下去?为什么《资治通鉴》要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为什么《资治通鉴》穿插了那么多的评论性内容?

我推荐朋友看《资治通鉴》,朋友回复:看不下去,本想当故事书看,结果全是大道理,看几行就弃了。

我告诉他,你把开始那段跳过,后面全是故事。

《资治通鉴》的开篇,确实很劝退。刚说了一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故事刚起个头,司马光先生就紧跟着来了一大段“臣光曰”,絮絮叨叨讲了长达1054字(不含标点符号)的做人(皇帝)的道理。

准备拿史书当故事会看的人,八成被这篇议论文一棍子打晕。司马光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史学大家,怎么一点也不懂迎合读者?

我们需要从司马光这个人谈起。

司马光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干了两件名垂千古的事:砸了一口大缸,写了一部大书。

但是你要把这话跟司马光说,司马光没准会抄起石头砸你,他给自己的定位大概是:司马·大宋之光·孔门举旗人·祖制坚定捍卫者·变法铁杆反对派·甭总提我砸缸的事·光。

司马光出生官宦世家,祖上是晋朝皇室,祖辈为官,父亲是厅级干部,从小就开了挂,7岁惊天一砸名闻天下,19岁中进士,后任龙图阁直学士(你没记错,就是包青天包大人当过的官),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因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15年,潜心编著《资治通鉴》。晚年回京过了把“还乡团”的瘾,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因编书耗尽心力,为相8个月病死,追赠太师(“三公”之首,文臣的最高荣誉职务)、温国公(国公,臣子的最高爵位),谥“文正”(文臣的最高谥号,参考范仲淹、曾国藩)。

暂且不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利弊,按照我们非黑即白的朴素是非观,变法改革的一定是好人,阻挠变法的一定是老顽固、死脑筋、既得利益集团。幸亏司马光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大家为尊者讳,一般也就含糊过去了(另一位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者苏轼也是一样)。但看看司马光的履历,你应该了解,司马光一生的追求,写史书也好,做官从政也好,始终围绕着一件事:捍卫祖制、反对变法。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要跳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夏、商,以及不乏文字记载的西周、春秋,单单从威烈王23年的三家分晋开始说起?

道理很简单,你跟孩子说好好睡觉爸爸妈妈都喜欢你,孩子未必听得进去;你告诉孩子不睡觉妖怪就要把你抓走了,孩子马上老实。同样的,你上来跟皇帝讲那么多上古圣贤如何如何,来体现祖制如何重要,皇帝未必放在心上;你一开篇就讲个不遵祖制就要亡国的例子,皇帝怎么也得掂量掂量。

更何况,为了避免皇帝冥顽不灵,体会不出他的良苦用心,司马先生还贴心地讲了那么长的大道理。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篇论文“论讲规矩的重要性以及不讲规矩就要天下大乱的必然性”。

司马先生的这篇论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要是今天拿来参加《奇葩说》,恐怕会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爆款。

先是甩出了基本论点:做天子最重要的是维护规矩,规矩中最重要的是严守上下君臣等级,等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官阶大小、爵位高低。

然后分别论证:

  • 首先,全天下的人都要听天子的,天子管那么多人,管的过来吗?管不过来,所以必须要靠规矩才行。
  • 其次,守规矩就是要分清楚等级,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民就是民,大家各安其位,才能岁月静好。等级分不清,规矩就乱了。
  • 再次,分清等级要靠名分来体现,不能随便更改政治待遇。臣子立了功,给钱给地都没问题,就是不能给不属于他这一级的待遇,你要是随便给,上下等级就乱了。

然后开始摆事实,周王朝为什么走下坡路?就是因为坏了规矩,诸侯不把王室当回事,各自为政。但好歹守着天子的名分,大家还不至于做的太过。比如说吧,当年晋文公立了大功,向周襄王请求死之后用天子的葬礼。天子不同意,说没有这个规矩,你想用你自己用,你有人有地,我拦不住你,但我不同意。晋文公到底没敢用。就是因为周天子还守着等级名分,虽然没有实力,大家都还是表面上尊重的。

最后做个总结,韩赵魏虽然架空了晋国,但终究是大夫,要是自立为诸侯,就是大逆不道、人人喊打。现在你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册封为诸侯,就是乱给名分,就是不守等级,就是破坏规矩,再也别想让大家守规矩了。所以你看,周王室很快连表面上的尊重都得不到了,很快就玩完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差最后来一句,所以皇上,您说祖宗的规矩能不能随便改?

历史总是向前的,改革总是必要的。司马光7岁就敢砸烂一口吞噬同伴的大缸,却终其一生没有砸烂心中的缸,死守着祖制规矩这个关乎天下苍生的桎梏。今天,我们没必要再纠结司马温公的政治立场,只需要知道,无论目的怎样,“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他耗尽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比肩《史记》的鸿篇巨著,足以光耀千秋。

所以,我们认真读史就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砸缸?著书?我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司马光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