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千古一帝” 。
他政治上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其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完成华夏大一统,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摘自百度百科
很多人对于秦始皇的认知集中在他统一六国、修筑 长城、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这一系列丰功伟绩上,但对于他本人的一些经历、性格、成功因素等方面没有做过多的深入了解,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谈谈我个人对于秦始皇的看法。
首先,要想了解一个人,最简单的办法是从他的时间经历上展开。我将秦始皇的一生分为4个阶段来谈:
第一阶段 孩童时期
公元259.8-251年 ,嬴政在赵国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一生的开始,在这段时间里他作为秦人却身在赵国处境十分危险。时值长平之战未远,赵人对于秦人极为愤怒和怨恨。寄人篱下,歧视、暴力、偏见以及厌恶让嬴政从小就养成了坚忍,偏激的性情,他将这些屈辱牢牢记在心里,灭赵之后下令坑杀曾经居住的地方方圆5里之人来宣泄长久的怨恨,“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正是他的写照。但这屈辱的十年带给他的忍耐与坚持也为后来的掌权之路埋下伏笔。
第二阶段 少年时期
公元249年,嬴政之父子楚继位秦王。此时太后华阳夫人弄权,兄弟成蟜深得秦王爱护,嬴政处境尴尬,虽为长子却为秦王不喜。年幼的他开始涉足权谋之道,一方面奉承太后以为强援,在内迎合父母、友爱兄弟,在外结交权相吕不韦,孩童时期的经历令他更懂得低调与隐忍,最终“乖巧”的他成功当上秦王。公元247年,嬴政被立为秦王。此时上有太后与吕不韦弄权,下有秦国贵族人心未稳。之后的8年里嬴政只得与之虚与委蛇,暗中积蓄力量。
在这段时期,少年嬴政如履薄冰,对于权力的向往和对权臣的不满让他逐渐加深了自己的掌控欲望。同时也开始对身边的事物有了更多的认知,开始觉醒自己身为秦王的使命与责任。这时的他慢慢成长起来了。
第三阶段 青年时期
公元239年,21岁的嬴政即将亲政,但此时朝内吕不韦把持朝政,嫪毐勾结太后弄权,成蟜暗中图谋不轨。恰逢攻赵之际,内忧外患使得嬴政措手不及,但最终还是与老秦贵族合力挫败阴谋。嫪毐、成蟜处死,吕不韦流放,秦国军政大权终于全部归于嬴政,也正式开启了统一中国的序幕。
亲人的背叛让嬴政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他渐渐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入殿百步、十步以奏事”充满了他对身边人的不信任感,同时这种行为也开始将君权推向神圣化。而权臣的存在使得他对于权力的欲望更加高涨,三公九卿制极大的削弱了相权、巩固了君权。由此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
第四阶段 中年阶段
公元221年,嬴政始称皇帝,他有了更大的追求。
“ 我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秦国看得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为一个国家”
在这样的理想下,他下令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南下征伐百越,开拓西南。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完成这些功绩的他开始忧虑自己的后事,当时人均寿命不到50,而长子扶苏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守成有余而开拓不足。此时由于常年征战,国家财赋空虚,劳役繁多,民不聊生,六国残余势力借机颠覆秦国。秦始皇于是变得更为刚愎、暴躁,甚至竟妄求长生。“焚书坑儒,修皇陵,巡游求仙”这一系列的暴政为后来的秦国二世而亡埋下深深的祸根。
从这4个阶段来看秦始皇会发现他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喜欢秦始皇这一人物的,称他“千古一帝”并不为过。
作为一个质子,他恐惧,忧虑,愤怒,但他懂得隐忍,坚持;
作为一个王孙,他懂得曲意逢迎,伏低做小;
作为一个太子,他懂得收敛锋芒,分析厉害,左右逢源;
作为一个大王,他懂得韬光养晦,虚与委蛇,收买人心;
作为一个皇帝:他深谋远虑,雄心壮志,知军事,懂民生,知人善用。
他也刚愎自用,多疑,性格暴躁,晚年甚至可以说昏庸。但瑕不掩瑜,他是我心中真正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历史人物系列之——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