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 三个著名庞公(庞德公、庞统、庞蕴) 事略

中国古代,在尊称成年男性时,不直呼其名,而是在其姓氏后加一“公”字。例如:李公、张公、宋公等。

襄阳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庞公”,他们是:山野隐士庞德公、军帐谋士庞统、禅林居士庞蕴。

不少人把三个“庞公”混为一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张冠李戴。在此,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略作介绍。

一 山野隐士庞德公

1

在襄阳城东南15公里处,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叫鹿门山。此山体势巍峨,山涧幽深,林木苍翠。因光武帝刘秀命习郁筑鹿门祠(今鹿门寺)而得名。

从鹿门寺庙往南约200米,右折上山,见一石梯,拾级而上100余米处,有一洞,名庞公制药洞,据说是汉末名士庞德公隐居时炼药的地方。

庞公制药洞在一仿汉代民居院内。小院木扉两扇,院内地面青砖铺就,院落平整洁净,面积约230平方米。制药洞居中,洞深、高、宽皆约3.6米。虽时隔久远,但洞内庞德公制药时烟熏火燎的痕迹依稀可见;洞内庞德公夜晚研习医术药性时点烛燃松的盏台,装门设轩、隔设房间固定支架的石孔,无不向人们述说着一代名士的勤勉和智慧。在洞的正中有庞德公塑像,庞德公气质清雅,手持灵芝仙草,若有所思,似乎在探究一副为民疗疾的良方。

鹿门山上原有纪念庞德公的庞公祠,位于今鹿门寺左侧。嘉靖初,时人将在鹿门山隐居过的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二人,归入庞公祠同祭,改称三高祠。

《襄阳府志》载:“庞公祠,旧在鹿门山,祀汉高士庞德公。明嘉靖初,称为三高祠,乾隆时期,其遗址无存。”

2

庞德公,字子鱼,又字尚长。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记载:庞德公“居沔水上,至死不入襄阳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沔水注》中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沔水(汉水)经襄阳城北,至宛口,会淯水(今之唐白河),折向东南流。在襄阳城东、沔水之西,形成东白沙、南白沙,合称白沙曲。庞德公所居鱼梁洲就在白沙曲东的沔水中。鱼梁,亦叫槎(木筏)头,是捕鱼的工具;鱼梁洲,又称大河洲、玉娘洲等。古时的鱼梁洲,自然风光优美,草木繁茂,鱼游浅底,鸿飞长空。

时间过去了一千八百余年,庞德公在鱼梁洲居所的具体位置,已不知所在。今襄阳城东门外的庞公乡,是庞德公侄儿庞统故居,若依此推,庞德公居所当距此不远。

3

庞德公家里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十分重视,想方设法让他接受教育。他父亲不分昼夜的劳作,用耕地、砍柴换来的钱,供庞德公读书。

庞德公不负父亲重望,一心苦读。他聪明过人,古籍中生僻晦涩词句,只需稍加点拨便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章,能倒背如流。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文韬武略,无所不通,成了远近闻名的名士。

庞德公成年后,在家乡耕读。那时候,岘山下的田间,总能看见庞德公夫妇耕耘不辍的身影。播种累了坐下休息,妻子替丈夫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丈夫用斗笠作扇子,为妻子送去一股凉爽;带来的茶水和干粮,夫妻俩总是你让我,我让你。太阳下山时,丈夫扛着犁耙,妻子牵着耕牛,收工回家。夫妻俩辛勤耕作,相敬如宾。

(庞德公)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止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襄阳耆旧记》)

4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以来,朝堂之上群魔乱舞,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地方军阀割据,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天下支离破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当时,刘表为荆州刺史(治所在襄阳),听说庞德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想请他进城做官。

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公笑曰:“鸿鹄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亀鼉穴於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每)[因]释耕陇上,妻子耨於前。表(诣)[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之闲,而不肯当禄,然後世将何以遗子孙乎?”公曰:“时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亦不为无所遗也。”

表曰:“何谓?”公曰:“昔尧﹑舜擧海内授其臣,而无所执爱,委其子於草莽,而无矜色。丹朱﹑商均至愚下,得全首领以没。禹﹑汤虽以四海为贵,遂以国私其亲,使桀徙南巢﹑纣悬首周旗,而族受其祸。夫岂愚於丹朱﹑商均哉?其势危故也。周公摄政天下,而杀其兄。向使周公兄弟食藜藿之羮,居蓬蒿之下,岂有若是之害哉!”表乃叹息而去。(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庞德公为了避开喧嚣的尘世、躲避刘表的侵扰,带着妻子儿女,离开家园,远离城府,到荒无人烟的鹿门山,开荒种地,采药炼丹,独往独来,与世隔绝,羁留山林,逍遥自在,做了一名悠哉乐哉的隐士。

杜甫《遣兴五首(之二)》云:“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5

庞德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交往的也是一些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名士。

他与司马徽交往频繁。司马徽在当时很有名气,称司马徽为“水镜先生”始于庞德公。

司马德操尝造公,值渡沔,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上,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言,有客当来就我与公谈论。’其妻子皆罗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襄阳耆旧记》)

庞德公与当时的襄阳名士黄承彦关系密切。他把诸葛亮引荐给了黄承彦,使得诸葛亮有机会向黄承彦学习排兵布阵,后来诸葛亮还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在今襄阳古城西十余里的地方,有个黄家湾,是黄承彦父女当年居住的地方。

庞德公德高望重,才学超人,很注重培养后人。

《襄阳耆旧记》记载:“乡里旧语,目诸葛亮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语也。”

诸葛亮在徐庶的引荐下,得于拜见庞德公。诸葛亮以老师之礼节对待庞德公,每次来访,都行跪拜之礼。

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襄阳耆旧记》)

诸葛亮拜庞德公为师,两家还成了亲戚,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诸葛亮的姐姐为妻,成了诸葛亮的姐夫。这样一来,师徒加亲戚,庞德公倾囊而授,诸葛亮虚心而学,收获很大,进步很快,高人一筹。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今鹿门山上,有“诸葛亮拜师堂”遗址。

庞德公对他侄儿庞统的教育也是颇费苦心,他让庞统到司马徽那里接受教育,使庞统学业大进,名声远扬。

当时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徐元直、琅邪(今山东省诸城市)诸葛亮、颍川石广元、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崔州平、汝南(今河南汝南县)孟公威等,这些青年英俊们,因同乡、邻居、同学、亲戚等关系,聚居于襄阳,他们谈论政局、品评人物、探究学问,逐渐形成一个知书达礼,有抱负、有政见的群体。庞德公是这个充满朝气群体的精神领袖之一。

6

庞德公谦让乡邻,不阿权贵的言行,教育影响了他的后辈,形成了崇德尚礼、刚正不阿的庞氏家风。

他的儿子庞山民,为魏黄门侍郎、吏部郎,早卒。

他的孙子庞焕,字世文,晋太康(280一289)中,为牂牁(今贵州省大部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太守,辞官后回故乡,居住在南白沙,他的德行乡人十分敬仰。

他的侄孙子庞宏,“刚简有臧否”,傲视权贵而受压抑,卒于涪陵(今属重庆)太守任上。

他的侄儿庞林,娶同郡习氏女。习氏女以“节义”见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破镜重圆”的故事。

7

庞德公在史料中记载不多,但他的事迹、风范,对后来的文人墨客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白有《寄弄月溪吴山人》诗:“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高踪邈难追,可与古人比。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

唐代诗人陆龟蒙、吴筠、张谓、郑锡,宋代诗人李廌、陆游、苏轼、张耒,元代诗人张养浩、潘音、杨维桢,明代诗人袁宏道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有颂扬庞德公的诗篇。

“鹿门庞”、“庞公隐”成了隐居、与世无争的代名词。

二 军帐谋士庞统

1

在襄阳古城的东门外,有一个地名:庞公。历史上曾称过庞公村、庞公大队、庞公公社、庞公乡,现在称庞公社区。这些名称的来历,源于庞公祠。

庞公祠,即庞统故宅,后为云封寺,明正德年间改为凤栖书院,明万历年间称为庞统祠,清乾隆时期称为庞侯祠,道光年间至今又称为庞公祠。1949年后,祠曾改为小学,1975年小学迁走后房毁。

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庞统故宅,后为云封寺。明正德中都御史陈雍,改寺为凤栖书院以祀之,久之复为寺。雍正四年(1726)庠生张应时、吴讷等复建为祠”。

《襄樊市地名志》(1983年版)记载:“(庞公祠)今仅存遗址,尚存石刻三通:一通为明正德年间‘凤栖书院’碑刻,仍立于祠门前;一为清同治年间‘庞士元故宅’,今保存于庞公祠大队小学内;第三为道光三十年‘庞公祠重修碑记’,今砌于村西抽水井旁。”

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东汉末荆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庞公社区)人。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2

庞统年少的时候,老实憨厚,没人知道他的才能。即将成年的时候,他的叔叔庞德公让他去拜访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博学多识,精通经学,在荆州时与汉末大儒宋忠齐名。为人清高拔俗,知人识才,世人敬重。司马徽客居襄阳时,与庞德公友善,庞德公称之为“水镜”。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载:“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世说新语》也有类似记载:“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司马徽说,南州士子没有人的才能可与庞统相比。有了这句话赞誉,庞统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慢慢为世人所知。

3

刘备到襄阳,被刘表部下蔡瑁追杀,马跃檀溪,遁入南漳。那时,司马徽住在南漳水镜庄。

(刘备)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徽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由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刘备采纳了司马徽的举荐,以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刘备首创的军师中郎将相当于军队中的参谋长。

4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向刘备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

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自己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建安十七年(212)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驻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打到了涪城。

5

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今四川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此地可俯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今落凤坡建有庞统祠。

【链接】襄阳市2016年开工兴建的庞公大桥的“庞公”,即指庞统。庞公大桥北起樊城长征路与大庆路交汇处,南至襄城庞公街道片区;桥面全长2600米;与庞公大桥配套的,还有贯穿庞公片区的星光大道和滨江东路,,它将沿着汉江南岸,一线串珠连起汉江一桥、庞公大桥和下游的东津大桥。

三 禅林居士庞蕴

1

在鹿门山南,今宜城市王集镇庞居村,有个洞叫庞居洞,二十余平方米,从前厅分左右两支。

洞门两边是清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王万芳所题写对联:“山中日月闲来往,洞口烟霞自古今。”横额“隐士居”。

洞内供奉庞蕴夫妇塑像。传说庞居洞很深,北侧的一支通往鹿门寺地宫;东侧的一支通往长山山洞,长山有“十里长山九里空”之说。

明代宜城人梁京,曾在庞居洞南边筑寺,名“庞居寺”。当时,香火旺盛,烧香拜佛的,或徒步、或驾车、或骑马,绵延数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清代时加以扩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庙毁。

于頔在《庞蕴语录》序中说:“庞居士栖止岩窦(今鹿门山南麓),有居士岩。”(居士:在家禅者,与僧人不同的是,不出家,不剃度,可以结婚,也可以有家产)

庞蕴,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唐元和年间),字道玄,湖南衡阳人。自号“襄阳处士”,世人称“庞居士”、“庞翁”、“襄阳庞大士”,俗称“庞公”。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生活,四处访师参禅,并将自己参禅和修行的心得写成诗偈,现存190多首。庞蕴和天然丹霞禅师终身为友,两人曾在鹿门山聚缘。庞蕴被誉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有“东土维摩”之称。

2

庞蕴家里原来很富有,全家悟道后,为了舍弃世俗金钱的束缚,将先辈留下来的钱财载到船上,沉入江中。(《景德传灯录》卷八)。

庞蕴将财物沉入江时,有人劝说,不如将财物用于济世救人。庞蕴说:“我是因为此物对我有害,才想将它丢弃,岂有拿对己有害之物送人的道理。”

原来,庞蕴乐善好施,不管什么人,只要向他求助,他都会答应。时间长了,就有人动起了贪念,隔三差五找借口上门来,或讨几贯现钱,或要几斗米粮。有一天,他的一位远亲又来了,说揭不开锅。庞蕴说,你一趟又一趟的跑来跑去不容易,这次就多弄—些粮食回去;亲戚说,多了背不动。庞蕴就借给了他一头驴子,让驮回。

这位亲戚装了太多的粮食,压得驴子行走非常吃力,走了十里,驴子不走了。他将驴拴在路边树上歇息,自己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恍惚间,不知是做梦还是幻觉,那头驴忽然变成了他的一位已经死去几年的表叔。表叔说,我活着的时候与你现在一样,经常以各种借口到庞蕴那里沾光蹭油,我死后就转成了庞家的一头驴子来回报庞家;我借过你一双草鞋未还,所以帮你驮粮十里。这亲戚惊出—身冷汗,急忙将粮食送了回去,并说以后再也不来揩油了。亲戚走后,庞蕴思索良久:没想到出于好心,却误放下了这许多的来生债。于是将家中所有的钱财沉入江中。

3

唐元和年间,庞蕴一家北游襄汉,随处而居,或凤岭鹿门,或廛肆闾巷(即大街小巷),最后在鹿门山定居。

庞蕴有一首诗描述道:“余家久住山,早已离城市。草屋有三间,一间长丈二。一间安葛五,一间尘六四。余家自内房,终日闲无事。”

他编制竹笊篱之类用具,由女儿灵照拿到街上去卖钱,再买粮食回来,以供朝夕;儿子开荒种地,有时还去替人做苦工。生活虽然清苦,一家人却其乐融融。

一日,庞蕴夫妇在室内讨论禅悟之事,庞蕴说:“难、难、难,难得就像将十担芝麻油往树上摊。”庞婆说:“易、易、易,连花草树木都能表现出祖师的禅意。”正在屋檐下编笊篱的女儿灵照笑道:“你们两位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怎么说出这种小孩子的话来呢?”父母问她是怎样看待禅修之事的?灵照说:“也不易,也不难,饥来吃饭困来眠。”庞蕴抚掌大笑,说女儿甚得禅旨心印。

4

唐元和年间的一天,庞蕴告诉女儿灵照说:“我要先走了,你可随后就去,等到正午时,我将入灭(高僧亡故)。”灵照到了午时,对父亲说:“正午已到,不过有日蚀。”庞蕴感到好奇,怎么会有日蚀呢?便起身走到窗边仰天观看。灵照趁机坐在父亲打坐的蒲团上,顷刻间坐化(佛教徒安然而死)了。庞蕴回头一看,笑道:“我女儿真是迅捷啊。空花落影,阳焰翻波。吾道于先,吾行于后”。(《宗镜录》卷二十二)

灵照坐化后,庞居士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派人委托好友襄州牧于頔来主持丧事。过了七天,庞居士用手搭在于頔的膝上,叮嘱道:“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自为之,世界上的一切不过影像而已。”说完,室内忽然异香扑鼻,庞蕴枕在于頔的膝上像是熟睡,于頔连声呼唤,才发现庞蕴往生(佛教中指人死)了。后来于頔遵照庞蕴遗嘱,将其躯体焚化,父女俩骨灰均抛洒于江河。

当时,有人将庞蕴往生的消息告诉正在耕作的庞婆,庞婆忙跑去对在田里锄地的儿子说:“你的父亲已去世了。”儿子听到父亲的死讯,面无表情,站在田里,手扶着锄头也往生了。

灵照坐着死,庞公卧着死,儿子站着死。庞婆看一家人都去了,说:“他们死得好,我要死得奇。”于是说了四句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说完,与各位乡亲道别,直向鹿门绝壁,震威一喝,山壁突然中开,遂投入石壁中,与身俱隐。(据《传灯录》庞居士集)。

坐脱立化、生死自在,在佛教高僧传记中较为多见;但庞蕴一家,以居士身份,如此洒脱谢世,实为罕见,因而在佛教界广为传颂,堪为鹿门千古佳话。

5

庞蕴为后人留下《庞居士语录》(襄州牧于頔整理辑录)三卷。上卷收录庞蕴与马祖、石头、药山、齐峰、丹霞、百灵、普济等禅师之问答机缘;中、下二卷则收诗偈近两百首。有关庞蕴的公案,常见于禅家开示拈提中,作为行者悟道的参考,其传世的偈颂以模拟佛经偈语的风格,殷殷嘱咐学佛者修行的依归,在唐朝白话诗派中,以其重于说理为一特点。

庞蕴一家习禅的事迹,不仅成为后代佛门居士向往的模范,也转而成为戏曲宝卷文学着墨的题材,成为历代观察中国禅宗人物和通俗文学关系的重要途径。民间有不少关于庞蕴居士的戏曲和传说。如:元末明初刘君锡的杂剧《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明徐复柞《一文钱》、清代汤斯质等编《太古传宗》、孙埏《两生天》等。

庞居士之名远播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历代均有关于记载庞蕴生平事迹、禅宗公案或颂扬诗词的书籍。庞蕴居士不仅是中国居士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佛学界居士代表人物之一。

襄阳历史上的三个庞公,一个是山林隐士,一个是军中谋士,一个是禅林居士。他们生前身后享有盛名。他们是历史名人,他们是襄阳的骄傲。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友和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湖北襄阳 三个著名庞公(庞德公、庞统、庞蕴) 事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