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明穆宗驾崩,他十岁的儿子朱翊钧登基继位,因年龄尚小,朱翊钧未能亲裁政事。
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果断而敢于担当,手掌最高权力。随着高拱和高仪相继倒下,张居正顺利上位。他对万历皇帝严格要求,教授他如何学习,如何批阅奏章,如何防止宦官独揽批朱权。
这种日渐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李太后非常信任他,也使朱翊钧十分敬畏他。张居正充分利用李太后望子成龙的愿望和稳定朝政的雄心,于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变革运动。
张居正改革,着手于整顿学校,倡导务实之学;节流开源,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重建新型财政体系;创立考成法,推行全面政治改革整饬武备;改革军事,稳定边疆。
张居正改革可以说是从嘉靖初年开始的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最高峰,并一度使大明帝国转危为安,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时人评价道:“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九年之后,1582年张居正病逝。在他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张居正。张居正满门查抄,家属因被查抄饿死者十余人,长子不胜刑而自缢,弟和次子等充军烟瘴地面。除一条鞭法外,全部改革措施均遭到废除,张居正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纵观张居正这一生,他充分抓住了时代赋予的红利,攥紧皇权的衣带,以超人的胆识,开启了大明王朝前所未有的改革活动。但无论他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果,也都是昙花一现,旋即凋谢。
继任首辅张四维借打击张居正拉拢人心,疏奏他“务为促急烦碎,致征敛无艺,政令乖舛,中外嚣然”,提出要“荡涤烦苛”。于是科道官对改革纷纷攻击,支持改革的官员均遭到排挤迫害,“斥削殆尽”。而张居正所打击的人,即使是因贪酷不谨被罢官,也得以官复原职。
张居正改革在他身前辉煌无极,为何以在他身后却一败涂地,失败的背后有何历史必然原因?
1.政以人举,必以人亡,皇权力量不以张居正意识为转移。
车轮前进绝不取决于蹲在上面的苍蝇。百兽惧怕绝不取决于站在老虎身前的狐狸。
张居正改革至始至终,全部靠的是政令强制,而强势的政令背后,是因为皇权的绝对导向。
皇帝年幼,未能亲政,事事依靠首辅张居正,于是他得以代行皇权,从而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殊条件来推行改革,这是改革前期推行顺利的很关键的原因。
明穆宗去世后,因万历皇帝年龄尚小,内廷中,李太后掌握最高权力,她毅然“徙居乾清宫,抚视上,主持国策”。而外廷中,原首席顾命大臣、内阁首辅高拱,因顶撞李太后母子,被斥回原籍;另一顾命大臣、原吏部尚书高仪又急病身亡,于是张居正顺利上位。
他坚持进行经筵、日讲,并利用这些机会,向皇帝灌输自己的为政思想,密切君臣之间的关系,使皇帝对自己尊敬畏服、言听计从。
张居正希望“致君尧舜上”,要求万历勤政恭俭,勉为一代令主。而万历帝随着年龄的增长,亲政能力日强,其好权多疑、追求淫乐享受、治嗣于酒色财气的堕落生活也日深。
在万历元年至五年,万历帝把张居正当成严师,对他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就像学校中的少年对待严厉的师长一样。即使万历帝对谏诤偶有不同意见,也因李太后的督束管教,不敢驳回。但是压力下的尊重只是暂时的,实际上君臣之间矛盾正在潜滋暗长,并且向着日益紧张的方面发展。
万历六年,万历皇帝大婚后,贪婪的心思他心中逐渐生猛,而且越来越不加掩饰。但几乎每次皇帝下诏敛财,兴建内工,增加织造,或过优封赠内戚以及倦于上朝等方面,无不受到张居正严肃严苛的谏诤劝阻,君臣之间矛盾被激化。
万历七年三月,皇帝谕令取用光禄银十万两,张居正虽被迫饬令光禄寺缴付,但同时又疏言:
财赋有限,费用无穷,积贮空虚,民膏罄竭。不幸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可为寒心。此后望皇上凡为费用,痛加撙节。若再有取用,臣等亦决不敢奉诏矣。
按当时的君臣关系,公开声明“决不敢奉诏”,是极其严重的不敬,实属罕见。
所以,万历帝对张居正表面恭敬有加,实则心里却是怨恨已久。
加上随着改革的推行,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好转,他已感受不到危亡的威胁,统治者的本能使他要突破改革对他的种种限制,以满足自己滥用权力和恣意享受的欲望。
于是,在张居正身殁不久,所谓尸骨未寒之时,对他的残酷清算自然在万历皇帝默认下被煽动起来,有力地支持过改革的万历皇帝,这时转而反对改革,而原来受到打击的保守势力,这时迅速集结到皇帝的龙椅之下。这时,一旦皇权不再由张居正掌握,张居正便会失去一切优势、一切足以推进改革的力量。事实果然如此。
2.张居正改革未触及问题根本,缺乏社会底层群众支持。
张居正的改革运动,是以违法成风,世风日下的前提下进行的。民生多艰,民不聊生的原因是豪强对土体的兼并,使乐于安土重迁的传统农业社会的人民失去了对稳定的向往。
但是,张居正的改革并未从根源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他采用的均赋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豪猾不欺隐,里甲免赔累而小民无虚粮”的效果,但是根本无法响应人民群众发自心灵深处最强烈最初心要求。土地兼并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改革也就无法处于不败之地。
与他顾全统治地主阶级利益相反,张居正对农民起义是坚决不手软。张居正虽然知道“吏不恤民,驱而为盗”,承认农民起义是逼上梁山,但出于地主阶级的立场,他污蔑他们是“妖魅”“盗贼”,明确指示提督两广军务的凌云翼对广东农民起义要“大事芟除,见贼即杀,勿复问其向背”。
对剿杀不力的文武将吏,亦“悉以军法从事,斩首以徇”。在严令督责下,“岭表悉定”,广东农民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一条鞭法”的推行,虽然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商人、手工业者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未能促成一股足以支持改革的政治力量的出现。
在官僚队伍中,由于张居正在夺情以后“益偏恣”,许多举措失当,以致一些开明之士最后亦放弃对改革的支持。这样,张居正在各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保守势力的盘根错节相比,改革的力量过于单薄,也就难以坚持了。
3.张居正忽视统治阶级的封建属性,过度遵循地主阶级法制礼制。
张居正的改革是封建性的,但是尽管他深刻贯彻封建法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长远的利益,保守势力还是坚决反对。
强宗豪民为了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使出了浑身解数,利用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以及社会上保守的习惯势力,毫不留情地对改革阻挠、诽谤、打击。
而张居正,却处处要遵循封建法制,维持大局,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所以对豪强的打击总得考虑掌握分寸、注意影响、策略。这就使同属于地主阶级的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有调和的可能,而且往往使自己陷入矛盾的困境。
例如,他看到了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并,赋役不均,“夫民之亡且乱者,咸以贪吏剥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但是,出于阶级性的局限,他只能进行“夫富者,怨之府;利者,祸之胎”一类的说教,企图以此使富户“奉公守法,出其百一之蓄,以完积年之逋”,使他们因此得以“终身乘坚策肥,泽流苗裔”,“长有其富”。或者在肯定赐田“粮且不纳,何况于差”的前提下,提出“自置田土,自当与齐民一体办纳粮差”这样有限度的要求。
对清丈出的逃税田地,也只要缴纳赋税,便承认其所有权合法。这些做法,充其量也只能达到增加赋税收入的目的,而无法解决“豪强兼并”的问题。
但是,即使这种“循法以守其富”的要求,毕竟也触动到地主阶级各阶层,尤其是权贵大地主的利益,因而难以被他们接受,反招致怨恨、阻挠,使改革无法进行下去,只能半途夭折。
4.张居正对权力的过度崇拜,导致形象自毁,人设崩塌。
张居正在得志以后,在治身方面松懈了不少,过分爱好揽权和攀附逢迎之人,生活作风问题不断被暴露,自己一心为国,一心为公的正面形象逐步被毁,这在最后也给反对派提供了进攻的把柄。
后来的张居正喜欢顺从,讨厌顶撞,所以他错用了一些旨在投机、内藏祸心的人物,张四维就是典型。张四维对张居正四时愧问不绝,被引荐入阁。而在阁中“曲事居正”的结果,是“积不能堪”,日后成了反改革的主将,“务倾江陵以自见,尽反其所为”。
有人送张居正对联,极尽吹捧之能事,联为:“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状元榜眼二难登及第,学冠天人”,“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他竟得意地挂上了。他病了四个月未愈,京都和地方的所有官员,都为他斋醮祈祷,所拜表章的副本,很多都通过行贿他的家人送到他手里,他则“或见而颔之,取笔点其一二丽语”,以致官员“争募词客为之,冀其一启颜”,这使明中叶以后士大夫趋权附势之风刮得更猛。
他虽然也说过“为政必贵身先”,曾禁止儿子交结官场,但却又抗拒不了功名的诱惑,在科举上作弊。最明显的一次,是万历五年,由神宗出面,在廷试中用了调包计,把原定为状元的宋希尧,降为二甲第一名,把张居正之子张嗣修,从二甲第二名拔为一甲第二名。
事后,神宗对张居正说:“朕无以报先生功,当看先生子孙”,张居正也就欣然接受。于是诸大臣子弟纷纷效尤,竞相猎取功名,以致连真正凭才学考取的大臣子弟亦“无有见信于天下者”,在士大夫中起了很坏的影响。
张居正的生活更是穷奢极欲,妻妾成群,自奉甚厚。回乡办丧事时,“自京师除道,达其室四千余里,填堑刊木,广狭如一。所至厨传列灶千计,外藩大吏望尘迎拜”。
坐的是特制的大轿,由三十二人抬,前面是起居室,后面是寝室,两廊一边一个书童焚香挥扇。他还改辽王府为第宅。
抄家时,抄出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这数字虽然远远比不上严嵩、冯保,但张居正并非世家大族出身,明朝官俸又极薄,皇上所赐有限,他何以能过上奢侈的生活,不言自明。这又给反对派以可乘之机。
张居正的改革活动,反映了他以“威猛”“重刑”“果敢”手段推行改革的一贯作风。面对积弊尤深的社会问题,不如此就难有成效。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由张居正主持的万历初政、所进行的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却在明史上留下了闪烁的光辉。
张居正改革的失败,证明了在封建社会没落之际,不彻底的政治改革,确实是“涓流徒烦于注海,而寸石何望于补天”,无法解除封建制度的痼疾。张居正改革被推翻后,明朝形势急转直下,不可收拾,这情况亦证明了张居正对稳定明朝统治之功不可没,而改革总比不改好。虽然张居正改革终归于失败,但都有着值得认真反顾,引为历史借鉴的地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1582年,张居正死后被万历帝清算,满门查抄,9年变革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