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朱棣的抉择:绕开“舒适圈”的陷阱。

放下手里已经拥有的,去追求想要的,这需要勇气。

来到世上走一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不虚此行,事业有成也成为了一个人价值的评价标准。毕竟房子、车子、票子不是唯一,却也是一项重要的生存元素。

你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天,就离不开物质的牵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在解决温饱之前,是没有资格谈理想的。关于名人大家之流说的关于生命意义的一些至理名言不要太当回事,比如:稻盛和夫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意义就在于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的磨练自己,力争在离开的时候灵魂更加的纯净一点。职场人之所以将他的“活法”奉若圣经,原因就在于这是经营之圣的人生哲学,不可否认稻盛的人生哲学确实对我们的生活态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不过平头老百姓要是来这么一句,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些话当个屁给放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在底层社会永远适用。

绕开“舒适圈”的陷阱才能成为强者。

这个世界本身就属于强者,弱肉强食不仅是丛林法则,在你我他之间也同样适用,要么你在割韭菜,要么你沦为别人的韭菜,没有第二个选择。思考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更能直接说明问题:你的上司为什么拿着比你多出好几倍的薪水,难道不是你的业绩的一部分也算作是他的业绩吗?也就是说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被你的上司甚至你上司的上司给瓜分了。

要想不被割韭菜,你就得成为割韭菜的人,然而只有强者才配拥有一把镰刀。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认清这么一个现实:成为强者,就必须绕开“舒适圈”的陷阱。这个舒适圈其实就是煮青蛙的温水,刚开始是在享受泡汤的乐趣,却看不到锅底下熊熊燃烧的一把柴,早晚得给你沸腾起来。

经常听到一群社会老炮酒后吐真言:当初多好一机会,我如果再勇敢一点,咬咬牙,狠狠心就去了,说不定老子现在也是一大老板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也许就是:当时他选择了老婆孩子热炕头。选择了更舒适更安稳的生活。咱也不能说这样的选择有问题,毕竟人各有志,选择了就要有勇气承担后果,虽然结果不是一般的苦涩。如果老爸不是李刚,对于底层搬砖的我们来说:放下手中的砖头,我就没有办法拥抱你。面包与爱情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

很多个成长历练的机会都是这样悄悄溜走的。绕开“舒适区”的陷阱,说难也难,说简单也非常简单,现在就很简单了,我说出来了这个道理,你看到了,下次再做权衡的时候,你就只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爸爸是李刚吗?二,家里的砖头够不够?

你要知道,强人都是狠人,不光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现在狠一点,以后来看你不会后悔。

离开舒适圈,意味着你要放弃手里已经得到的东西,死攥着手里那颗枣子不放,路边的西瓜自然于你无缘,这种代表舒适圈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安稳,宅……。

距离今天500年,有一个猛人的传奇经历很能说明这一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提起大明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开国泥腿子皇帝朱元璋。这也无可厚非,他传奇的一生完全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你看看朱元璋做皇帝前都干过什么职业:放牛娃,和尚,叫花子……。“野鸡也能变凤凰”,“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这类屌丝逆袭的故事真真正正的发生在了朱元璋的身上。草根英雄的故事一贯符合大众的口味,朱元璋想不出名都难。

今天我们不谈开国皇帝朱元璋,我们说一说另外一位猛人皇帝。大明朝十六任皇帝,论“文治武功”有这么一位大有盖过这位开国太祖的势头,这就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后世称:永乐大帝。

这么说大家可能会有更加熟悉一点:《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皆出自其手。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很多个皇帝,能被后世称得上大帝的寥寥无几,比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这些人都是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才有资格享受这个称号。

这就好比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要想获得这个称号,除了学习好之外,你还必须得“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行。总体来说全方位碾压同龄人,你才无愧“三好学生”。“大帝”也一样,就是这么个东西,不过这是后人评选出来的玩意,入围条件也是异常苛刻,没有点丰功伟绩你都不好意被提名侯选人。要么你是开江阔土为中国版图做出过重大贡献,如果没有,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最起码你也得开创个盛世也行。两者都不占边,那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吧。

细数一下,能满足这些条件的皇帝还真不多。就拿明朝十六帝来说,绝大多数都要被拒之门外。整天只知道“耕田犁地”最后累死老牛”的好色皇帝朱载垕,吃到撑死的饭桶皇帝朱高炽(肥胖致死),老顽童朱厚照,这些骄奢淫逸之辈自然排除在外。再看天天炼丹的职业道士朱厚熜,木匠达人朱由校,创下28年不上朝纪录的旷工皇帝朱翊钧,这些不务正业的也不行。再有运气不是一般差的两位:御驾亲征,经历土木堡之变的俘虏皇帝朱祁镇,最后一位费尽心思烂摊子也没收拾掉的朱由检,一个当了俘虏,一个背了亡国的大黑锅,脸面丢尽,也自然不好意思入围了。

还是有人不服了,我安安心心,仔仔细细的啥也不干,就规规矩矩的做好皇帝的本职工作这总可以了吧,这类比如朱祁钰,朱见深。不好意思那也不行,胆量不够,也没有什么建树,必须排除在外。

一个近300年的大明朝能拿得出手的被称为大帝也就两个,一个推翻大元开启大明近300年国运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一个一生都把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开创“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朱棣。

动机:朱棣有个皇帝梦

朱棣排行老四,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棣出生的时候,正处于朱元璋创业期,南征北战打得正酣,从小就围在徐达,常遇春这样一群风风火火当世无双的武将身边蹦哒,请注意,这就是朱棣出生的外部环境,未来朱棣卓越军事家的身份也就顺理成章了。

没打仗,也看过打仗,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再加上老爹朱元璋本就是一枚优秀的将领,只能说熏陶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有能力的人,往往不安分,想得到的自然也就多一些。

谁不想当皇帝,朱棣当然也有个皇帝梦,不过也只能停留在想一想这个层面。由于运气不佳,来到这个世上还是晚了一些,还有个厉害的大哥朱标当时已经是皇太子了,根本就轮不到他。不过看在这小子从小很是个打仗的苗子,朱元璋就带在身边培养了,即便是这样朱元璋给老四的定位很清晰:将来镇守边疆,守国门,你的封地在靠近北元的地方:北平!

于是就有了燕王朱棣。

太子为什么不是朱棣?

像朱棣这样,上马冲锋,下马治国的全能型皇帝,朱元璋看不到他的才能吗?

答案是:看到了,但还有一个人比他更优秀。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太子朱标。

没办法,朱元璋的儿子个顶个的优秀。夸一个人有才能,无非就是文武双全……等等。反正你能想到的褒义词尽可以拿来用到这位朱兄身上,当之无愧。立朱标为太子,朱棣是服气的。

突然有一天,朱太子死了,不但大哥走了,二哥三哥也是相继去世,你说悲伤不悲伤。朱棣悲伤之余,就只剩下开心。在他看来: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么?明摆着要砸我呀,不管是能力还是要论资排辈,太子之位也该轮到我朱棣了。

但是,朱元璋太喜欢大儿子朱标,来了个“移花接木”:看这都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你的就是你的,死了也是你的。堂而皇之的搞出来个:皇太孙。要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朱标之子)。

不反,都对不住老天的厚爱。

暴脾气的朱棣当然受不了这个气,反叛的种子已经深深埋下,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老爹只要一天不咽气,他就得夹着尾巴当个老爹的好大儿,另外还有一人也不得不防,这人就是把蒙古人打出翔的名将蓝玉。

朱棣打仗的功夫确实厉害,但也没有到了登峰造极不可战胜的地步。其实是有人能治得了朱棣的,可惜都被朱元璋给抹了脖子。

朱元璋杀功臣是出了名的,你再看看跟着他屁股后面打江山的都是些什么人,或许也能有那么几分表示理解。明朝第一武将徐达,第一先锋常遇春,能谋善断的刘伯温,李善长,看看这都是些什么人,随便一个要是反了,老朱家子孙的龙椅就得晃三晃。朱元璋也不傻,大将不能杀光,得留个克星防着北元。刚被打回了大草原重新拾起老本行喂马放羊的蒙古人明显还有些不适应,整日里挥舞着月牙弯刀时不时得在边境线上给你来那么一下,亡我之心不死,天天想着打回河南老家去。于是在众多武将中留了一人给太子朱标,这就是冯胜的部下名气不算太大的蓝玉。这就是朱元璋的精明之处,一、此人不是开国上将,相对来说要好把控很多。二、能力虽说比不上徐达,常遇春,冯胜这些老牌将军,但应付苟延残喘的北元绰绰有余了。注意了各位,这也是唯一一个能把朱棣打服的武将了。

可是,朱标死了,剩下一个稚嫩的朱允炆,蓝玉在朱元璋眼里自然又成了潜在威胁,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理由。就这样蓝玉被杀,朱棣的黄金时代来临。当朱棣打下南京建文帝被赶下台的那一刻,我估计朱允炆还在愤愤不平:爷爷要是能留一个哪怕一个拿得出手的武将,也不至于会是这个结局。

最后的抉择,离开舒适圈,放弃于拿起。

对于朱棣来说,事情一直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命运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以神奇的非战斗减员的形式清理掉了挡在朱棣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推着他来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把想法变成行动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知行合一”需要我们毕生修炼一样,更何况这不是吃饭,喝水,动动嘴巴就能解决的事,这是反叛,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赌局,奖品很丰厚:赢的得到整个天下,惩罚很残酷:输的留下性命。

解决掉行动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然是内心的挣扎,朱棣想做皇帝,但不想谋反,这看似是个悖论,却也有情可原。

朱棣的身份是燕王不是平头老百姓,于老爹大不相同,朱元璋泥腿子一个,走的是以小拨大的路线,吃不饱,穿不暖,当过和尚,做过乞丐,趁着起义做个大头兵纯粹是为了讨生活,如果起义成功了,运气再好点,哪天祖坟上了冒青烟,拜相封侯也不无可能,失败也无所谓,无非头掉了碗大个疤。这就像今天的期货投资,杠杆加到了天上,用一块的本钱来博一个亿,爆仓了也无所谓。这才走上了无比凶险的创业之路,最后朱重八(朱元璋小名)家的祖坟不但冒了青烟,那简直烧起了熊熊大火,一路走来,挺过了刀山火海,做了皇帝。

朱棣就太一样了,生下来就是个王爷的命,绫罗绸缎,锦衣玉食,那是皇室家族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作为王爷,算不上全国首富(首富自然是皇帝),那也是在服不服富豪榜上排名前几了,不但有钱,还有大权,如果反叛失败,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会化为泡影,一家人的性命也难保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今天的国民爸爸马老师要干起不要命的大事,恐怕连他自己都会觉得自己脑子瓦特掉了。

本可以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现在全家老小的脑袋统统别在裤腰带上跟着你战场上策马奔腾,一个不小心掉了几个都不知道,是个人都会有内心的挣扎,朱棣当然也不能例外。

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有些事做了后悔一阵子,不做后悔一辈子。”朱棣这样“知行合一”的猛人内心确实煎熬了一些,煎熬过后,反还是要反的。正如他想的那样,刚踏上反叛这条路不久就开始后悔了,藩王篡权的难度真不是盖的,起事前虽有准备,但也势单力薄,当一群人追着一个人打的时候,也只有真正的勇士能够扛过去。显然朱棣拥有真正的勇气。

励精图治,永乐盛世。

朱棣一生残暴,贪婪,不能说是一个好人,有着活剐3000宫女,灭了方孝孺十族的黑历史,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如果你有幸站在这位老兄面前问他:你历尽艰辛为什么要做皇帝。他的回答可能只有两个字:工作。

朱棣完全继承了老爹朱元璋猛人的诸多气质,强硬,勇武,杀伐,凶狠,其中有一点就是:工作狂。

朱元璋在位时期,全国一年的假期只有三天。到了朱棣,勤政到了另人发指的地步,朱棣在位22年,共八千多天,居然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

每天的状态基本就是要么在工作,要么在去工作的路上: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准备早会(早朝)内容,下了朝要和文武百官一起吃工作餐,边吃还要边聊:我觉得今天早上你提的这个方案需要再修改一下,这样……。午饭过后紧接着就是处理公务,常常审批奏折到深夜。眼睛累了,就让身边伺候的太监读给他听,据史料记载,朱棣时常是听着奏折入睡的。

这就是所谓的“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中国历朝历代近500位皇帝,有所作为的皇帝并不多,昏庸,荒淫的到处都是,一抓一大把。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全天下都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没有限制,没有监管,直到自己给自己作死为止。

朱棣和朱元璋都代表同一类皇帝,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江山是自己打拼挣来的,朱元璋是白手起家,朱棣篡权夺位,虽然名声不太好听,那也是硬生生的打了几年仗,九死一生拼出来的。二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得到皇权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他们实现大业强有力的工具。他们自然会不同于大多数,不会被皇权带来的欲望吞噬。反而那些顺理成章的继承人们出现昏君的概率要大得多。这和中彩票一个道理,来得快,挥霍得也快。

总之朱棣在位期间干得很卖力,结果自然也不错,再加上老爹底子打得好(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逐渐形成了国富民强的“永乐盛世”。

人一旦有钱了,就会臭显摆,朱棣也不例外。干什么呢?朱棣干了两件大事,这第一件带上最牛的舰队出去走一圈,这就有了郑和下西洋。是不是觉得这种场景似曾相识,那就对了,现在的美国就是这样干的,好像大家都一个德行,强大了就要在世界面前耀武扬威。我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乃礼仪之邦,怎会于他们一样,郑和舰队虽然也是船坚利炮(据考证,船队拥有数量庞大的战船部队。),最根本的区别我们是通商去了,那是文化商业的互通有无。

这第二件便是修书。

朱棣要修的这本书可不一般,他修的是涵盖有史以来所有类别,有所科目的大典。

大家不要小看修书这件事,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我们可以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各种图书随便查,要写一篇论文都难的费老鼻子劲,还要这抄抄,那里瞟瞟。

更何况在600年前,那就更两眼抓瞎,除了皇家图书馆的一些藏书外,再也没有其他可用的数据库,那个时候修一本巨书最困难也最烧钱的地方就是收集资料。而朱棣要修的是从先秦到大明以来的大百科全书,在更久远的古代,像屈原的《离骚》这种经史子集被官方特定保护下来的书籍要流传上千年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更不用说那些散落民间的诸如:阴阳八卦,农林,戏曲这些杂书了。可见要实现朱棣大典之外再无他书的初衷难度会有多大。

最终这本书历时5年,由2000多人一同抄写,在永乐六年完成,朱棣取名《永乐大典》!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多说一句,《永乐大典》共有正本和副本两套,副本为嘉靖帝做的备份。在朝代的更迭中,《永乐大典》屡遭浩劫,正本已不知去向,副本今仅存418册823卷,不足原著的百分之四,这也是我中华文明的一大损失。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关注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永乐大帝朱棣的抉择:绕开“舒适圈”的陷阱。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