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他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他清楚了种种障碍继承了皇位,非常有心机。在位十七年却使用了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一个是崇德。
他是清朝第一位面南称帝的帝王,努尔哈赤只是汗王。为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崇德八年六月初九,皇太极猝然离世。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就想,将来可不能像父亲那样人都死了没有陵墓多尴尬啊。关于他选择陵址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从沈阳溜达出来选择,像沈阳西南的仙女河附近走去。快到河的时候发现了奇迹,有七个仙女在那里等着他。皇太极大喜,上前搭讪。仙女说他们奉上天之命准备和你成亲,做你的妃子。但是你不是在找陵墓吗?百年之后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坐化升天。但是有条件,必须在这个地方找到100个泉眼。否则一切免谈, 说完就走了。于是皇太极派出王公百官来找,但是非常遗憾只找到了99个泉眼。到了第100个就是找不到了。【原来,第100个泉眼被一个姓叶的老头给垒到灶台里边了】当然找不到啊,所以非常遗憾,功亏一篑。不仅得不到美人,连陵地也就此罢休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实际上,皇太极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去世,到九月二十一日就已经葬入陵寝。期间只隔42天。那么42天的时间光建筑就很难,怎么可能再选择陵址?说明他生前没有选择万年吉地。只有一种可能,皇太极生前没有选陵地。但是这个地方是否就是没有风水呢?
没有风水可以人造风水。从顺治元年到顺治八年,开始造风水。就在昭陵后面造起了一个大土山。堆积了长115丈,高6丈一尺的大山。非常雄伟。这个山有九个山峰。主峰凸起,一边四个像主峰靠拢,人造所以特别漂亮。也符合风水的标准。
顺治8年,顺治亲政后,把山封为“隆业山”在很多档案中都对这个山大加夸赞。实际上就是人工堆筑的,并非自然之山。人工堆的山有什么好夸的呢?但并非人人都知道这个山是堆的。
昭陵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顺治云年8月皇太极火化葬进去的时候就确定下去了。一个陵寝的名字怎么成为了谜团?清朝的乾隆皇帝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乾隆生前到昭陵来过4次(乾隆8年、乾隆19年、乾隆43年、乾隆48年)四次来到昭陵,那么他来干什么呢?他喜欢学术研究——研究为什么被称为昭陵?自己率先垂范,对这个名字进行解说。昭陵就产生了三种说法。
1)乾隆认为:昭陵与李世民有关。两个人都是朝代的第二个帝王,同时两个人的庙号都是太宗。而且这两个人的功绩都很大。但是乾隆做学问不严谨,没有经过很细致的考察,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有时间的误差。皇太极陵寝的名字是顺治元年8月就确定了,过去两个月之后才上庙号叫“太宗”。怎么能说是因为太宗才叫的昭陵呢?
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真不了解。
2)来源于昭穆之制。昭为东,穆为西。但是昭陵不在东边,在沈阳的城北。相反,努尔哈赤的福陵却在东边,所以构不成这个昭穆关系。这种说法看来也不成立。
3)来源于昭这个字(太阳的光亮)。就是要彰显(表彰)皇太极的功绩(像太阳的光一样)。
在秦汉时期,陵寝更是耗费国家的财力。甚至要把国家每年的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用来建陵。明清时期也是举国共张。在昭陵中的投入就更是没有底线了。
在昭陵中使用了五种宝石来作为建筑材料。
第一种材料是翡翠石(昭陵大门中门的地面石)——门槛外面,是长六尺、宽三尺的翡翠石。因为在地下,厚度未知。翡翠石淡黄色,半透明,里边有淡绿色和白色的斑块。当年,祭祀的人都是跪在这块石头上向大殿中的神牌行礼磕头。(例如康熙、乾隆、嘉庆、道光)都在这个石头上跪着过,向里边的神位行礼。
第二种宝石是白宝石,在翡翠石南面有三级台阶,是用白宝石砌成的,非常细腻像油脂一样
第三种宝石是聂蓝宝石,在白宝石台阶两侧有两块聂蓝宝石作为装饰。这种宝石非常珍贵,是清代三品官的顶戴。
第四种宝石是青金石,在昭陵大殿周围的栏杆是青金石做成的。(青金石是宝石,做珠串、朝珠)是清代四品官的顶戴
第五种是金矿石,昭陵大殿【隆恩殿】周围的地板。这里边有很多黄金颗粒金光闪闪,非常漂亮。
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奢靡之风。
昭陵的石象生和福陵相比,有两个特点:
1)昭陵石象生具有帝王范:石象生早期有实用价值(镇墓,仪仗队)所以福陵的石象生中有狮子老虎这样的一些豺狼虎豹的东西,就是为了防止将来被人盗掘。但是皇陵实用是次要的,主要是神秘。
昭陵的石象生剔除了老虎,增加了两个神秘的动物——麒麟【赋予神的含义】和獬豸【北宋苏轼曾今讲述一个故事:齐宣王问一个人是否听说过獬豸这种动物,对方思考了一下回答听说过。尧做帝王的时候,宫廷中确实养了一个叫獬豸的动物。獬豸很凶猛,独角,更重要的特点是能够辨别曲直对错,能够辨别忠臣和奸臣。看到奸臣獬豸就会用角撞倒吃掉。最后补了一句:如果我们今天在朝堂上有獬豸的话,就不缺食物了】。后来獬豸又代表了法律的公平和王权的正义
这样的动物只有帝王才可以使用作为石象生,所以昭陵中有了獬豸这样的动物就具有了帝王范。
2)昭陵石象生具有人情味:乾隆每次到昭陵都在石象生这里流连忘返,耗费最长时间的就是一对石马,乾隆对这对马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说这对石马是活的。是太宗皇帝生前骑过的石马。一个是大白,一个是小白。大白能够日行百里,小白能够日行五十里。皇太极很胖的,这对石马确实很辛苦。而且驮着皇太极逃脱过李成梁的追杀。乾隆同时考证这对石马驮着皇太极降服了洪承畴和祖大寿。所以乾隆对这对石马倍感兴趣,还写诗赞美。
昭陵石马独超群, 大白小白奏殊勋。 一乘杏山战败明军十三万, 再乘大凌河大寿降我军。
地宫埋葬的是皇太极和中宫孝端文皇后。这两位是火化的。其实,清朝皇帝早期是火化的。入关之后就很少提火化这件事。因为汉人不火化,认为火化比较野蛮。但是经过考证,皇太极死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到顺治元年八月初九的时候就火化了。他的中宫皇后孝端文皇后死于顺治六年(在北京紫禁城)到一周年的时候就运回盛京也火化了。昭陵中埋葬的是皇太极和皇后哲哲的骨灰。
后来乾隆进行了解释——为什么把先人火化呢?因为当时是过着游牧的生活。总是在迁徙,又不能把尸体扔掉啊。所以就把尸体火化,我们抱着骨灰走也是一番孝心。
皇太极在生前有四大明妃。关雎宫宸妃和麟趾宫贵妃和衍庆宫淑妃死在北京,也回到了东北叶落归根。但是有一个妃子就是不回去——永福宫庄妃(也就是顺治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可能有3个理由
1)惧怕火化:孝庄死于康熙26年,这个时候满族已经模仿汉人进行土葬。康熙下旨不允许火化。但如果回到东北的话,打开地宫的时候,她回去没有别的方式只可能火化。(不然骨灰坛和棺材不成格局)
2)太后下嫁:史学界争论不休。当年给孝庄举办了一个隆重的下嫁仪式(下嫁给多尔衮)但可能不太可能发生,有损皇家颜面。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孝庄32岁守寡)孤儿寡母(顺治年仅6岁)没有什么依靠,她的小叔子多尔衮却极有权势(两个白旗)随时可能废掉顺治皇帝。这种情况之下,孝庄和多尔衮暗送秋波真正的目的是保住儿子的皇位。这倒是有可能的。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孝庄肯定不好意思回东北了。所以从顺治元年入关住进紫禁城,一住就是44年,她也经常出巡(到泰山、五台山)很希望出游。但是一次也没有回到过东北。因为回去就必然要面对她的丈夫皇太极。
3)卑不动尊:皇太极是尊,孝庄自认为卑。皇太极葬入地宫已经44年了,再打扰人家多不好意思啊。不能再打搅了。孝庄说自己葬在孝陵附近就行了。也是四大明妃中唯一葬在别处的妃子,相隔千里。
昭陵可以说迷雾重重,吸引人们去研究学习探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皇太极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