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也即公元1370年,这一年对大明开国功臣来说是喜庆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朱元璋大赏功臣,功臣们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终于在这一年得到了回报。
朱元璋一下子封了6公28侯,但令人诧异的是朱元璋集团资历最老的汤和,却不在名单当中。反观朱元璋册封的开国六公名单前五位是苗正根红的朱元璋嫡系,第六位是郭子兴旧部的代表邓愈。
在弄懂为何邓愈封公,汤和只能封侯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朱元璋的部队状况。
朱元璋集团的部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 第一,是自始至终便跟随朱元璋的嫡系;
- 第二,是郭子兴、郭天叙死后,不得不归顺朱元璋的郭子兴旧部;
- 第三,便是朱元璋攻打集庆前,投靠朱元璋的巢湖水军。
这三支部队尤有郭子兴的旧部,最不受朱元璋信任,这些旧部的将领大多加入义军比较早,资历比较老,并且这些将领大多与朱元璋同岁,甚至年长于朱元璋。早在郭子兴时期,这些将领就对朱元璋颇为不满,其主要是因为:
- 其一,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仅凭两三个月的时间便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并被招为女婿,这一特殊待遇,郭子兴旧部无一人有过,这让旧部众将不满。
- 其二,朱元璋在攻占滁州后,其所辖部队达到3万,而郭子兴部仅万余人,由嫉生恨,旧部将领也越加对朱元璋不满。
不过话说回来,郭子兴的旧部也大致分为两派:
- 一派是亲朱派,比如汤和、邓愈、郭兴、宋朝用父子;
- 另一派是反朱派,比如邵荣、毛广、郭天禄等人。
亲朱派,在归顺朱元璋后不久,就开始有意识地慢慢与反朱派划清界限,逐渐成为了朱元璋的嫡系。而反朱派就不幸了,不仅一个个被清除,而且其功绩也在明朝的官方史上被抹去。
邓愈、汤和都是亲朱派,其实这二人严格来说,也属于朱元璋的嫡系,特别是汤和,他比朱元璋大,也比朱元璋早参加义军,朱元璋加入义军时,汤和已经担任了“千户”,但汤和对这位新加入的小兵显得尤为敬重,在义军的军营常常能看见,一位军官恭恭敬敬地跟在一个小兵的后面,而更让人诧异的是,这二人都显得理所当然。
所以,汤和从表面上看是郭子仪的旧部,但实际上是朱元璋的嫡系,因而朱元璋也非常依仗他,不过,在他与徐达攻取完常州后,原本一直位居汤和之下的徐达,被任命为“佥枢密院事”,而汤和只是“同佥”,成了徐达的副手 ,汤和因此心生怨气。
汤和嗜酒,有一次,酒后失言,提到了这件事,直言:“自己当初守常州的时候,可向西亦可向东”,当时常州是朱元璋对东边张士诚的屏障,汤和这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当时向西可归朱元璋,向东也可投靠张士诚。后来这话传到朱元璋耳里,朱元璋因而记恨于他,直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赏群臣的时候,仍然记得这件事,这一点成了汤和的扣分项,因而原本可封公的他,只封了侯。
不过《明史》里面,对于汤和为何没有封公,还是做了解释的:
- 第一,汤和在平定陈友定之后,放了俘虏,致使八郡复叛。
- 第二,被山贼袭击,不幸“失二指挥”。
说实话,这两条理由根本不能让人信服,打仗放俘虏,打仗死人,这都是常有的事。说白了,还是朱元璋对汤和当初的一席话耿耿于怀。
邓愈,早在其十六岁便跟随其父抗元,据《明史》记载“太祖(指朱元璋)起滁阳,愈(指邓愈)自盱眙来归”,而又据《皇明太纪》记载,当初在朱元璋尚在攻打滁阳时,郭子兴被赵均用裹挟到盱眙,而正是朱元璋的背后运作,才使得郭子兴摆脱赵均用,自盱眙前往滁阳投奔朱元璋。
邓愈和郭子兴都是在朱元璋初定滁阳不久,投奔朱元璋,而当时盱眙的实际控制者是赵均用,能与郭子兴一同去往滁阳,无疑,当时邓愈就是郭子兴的部属。
邓愈投奔朱元璋后,立即被任命为管军总管,或许是因为朱元璋的器重,或许因为觉得朱元璋是明主,渐渐地邓愈同郭子兴旧部的反朱派慢慢划清界限,为了拿掉郭子仪旧部的标签,邓愈对待朱元璋是忠贞不二,在以后的生命里,邓愈替朱元璋南征北战,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病死在了征途,当然了,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因而,在封爵之时,特意将这位有战功,有忠心的郭子兴旧人封了公爵,而那个有资历,有战功,但曾有“二心”的汤和就被降为了侯爵。在信陵看来,朱元璋封邓愈公爵,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树立榜样了,让其他人看看,即便你不是“根正苗红”,但你只要对我朱元璋忠心耿耿,你就会得到好的回报。
邓愈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宁河王,并追谥武顺,一个“顺”字,完美地概括了邓愈一生,只要你顺我,我就顺你,邓愈因而也成为了大明开国功臣中少有的,没有得到清算的人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同为郭子兴旧部,洪武三年,为何邓愈封公,汤和只能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