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陶渊明这样回忆少壮时的经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壮时颇有宏图远志,却无以实现,这是什么缘故?

陶渊明为什么不借助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外祖父的家世影响而早早出仕为官?我们应当在他的作品中找答案。

陶渊明于义熙十三年(417)作《饮酒二十首》,陶渊明时年53岁。他在这组诗的序言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义熙十三年正是晋宋易代时,他此前早就辞官归隐了,他把无限感慨托寄诗中矣!

陶渊明少壮时志向高远,他要把自己交付给一个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为之奉献才智,他的理想社会存在过?出现了吗?在《饮酒》(其十六)一诗中,提到他少年时期的生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人事,指拜谒酬谢之事,交际往来之事,此等人事是俗不可耐之事,对这样的人事陶渊明很不耐烦,很反感。他对腌臜龌龊的人事非常厌恶,那么他喜欢做什么呢?他喜欢做的是“游好在六经”。六经是儒家指导人们如何走向入世之道的经典,他采游儒家经典,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报效天下以济苍生。以儒家之道导引前行,陶渊明少年立志,志在济世穷,如此看来应该早早出仕才是,然而却不然。

陶渊明写他少年青年时代的诗句很多。《归园田居五首》是他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挂印归家之后写就的一组诗。其五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什么是俗韵?四处逢迎,钻营利禄,与世俯仰,胁肩谄笑,类似这些行为和情态即是俗韵。俗韵是丑恶人性的产物,社会是这样的腐臭,他根本无以适应。他由此更爱丘山,更爱流水,更爱草木,更爱自然。他的情怀,他发自内心的歌唱,他毫无隐晦地尽情表达,让我们认识到人性品格韵致一旦形成,终其一生难以彻底改掉。陶渊明青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有鹏程万里志向,可是在那样的一个朝代他是无以奋翮翱翔,因为他的人性品格韵致使其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们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他内心的矛盾和冲撞。

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咏叹他少壮时的理想抱负,《杂诗十二首》(其五)这样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渊明生下来就逢遇乱世,无乐事可言,然而他的青少时代总是一副蓬勃向上,昂扬奋发,充满无限活力的鲜活形象。兵戈杀戮纷纷扰扰的天下大势给陶渊明带来痛苦不安,但他要坚守理想和追求,他为坚守信念而感到欣豫而快乐。虽然如此,他还是迟迟没有入世出仕,背离和辜负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远大理想和抱负。陶渊明的思想与言行距离何以如此之大,要探寻这些,我们还需去他的生活经历中看一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