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清廉刚正,千古高风说到今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携白鹿倚明月 (blwy863)

古人说;“治国之道,在于治吏”。意思是想要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把官员治理好,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清明盛世。

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清官廉吏。他们无论是在庙堂还是在江湖,都以身作则,造福天下苍生,为树立后世榜样。

包拯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清官,他的故事被世世代代地流传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书上记载的包拯。

宋史有云:包拯,庐州合肥人。开始中了进士,朝廷安排大理评事职位,到建昌县(现在的江西永修县)任职。包拯以父母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朝廷又安排他到和州(现在的安徽和县)监管税务,他又以照顾父母推辞,回到老家赡养父母。多年以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坟墓旁边的茅屋守丧三年,还是徘徊不肯离去,父老乡亲都来劝慰勉励。

包拯来到天长县做官,有位农民因耕牛的舌头被割掉前来告状。包拯说:“你先回去,把耕牛杀了到市场上把肉卖掉”。农民回家照做。过了几天,另一人告状农民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大胆盗贼,为何割去牛舌还来告状?”另一人说:“冤枉啊,大人怎么知道是我割了牛舌”?包拯说:“耕牛被割掉了舌头,没有多大的损失,是有人因为怨恨才做出此举。是我安排耕牛主人杀掉耕牛在市场上卖肉,引出你这个割牛舌的贼人。”盗贼佩服的五体,投地欣然伏法。老百姓纷纷传颂包大人高明。

朝廷安排包拯到开封府任职,他在朝廷中为人处事刚毅正直,很多贵戚宦官收敛了不少,听到他的名字都惧怕三分。老百姓说想要看到包拯笑,比看到黄河水变清澈还难,连妇女儿童都知道他公正廉洁,称呼他包待制。整个京师都在传言:“现在行贿打点关系行不通的人,只有阎罗大人和包拯”。按照诉讼旧制,诉讼者先把状纸交给差吏,差吏转呈官员,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均由差吏转达。因此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差吏借此机会向诉讼者索取钱财,营私舞弊,造成许多冤屈者因为无钱财贿赂差吏而诉讼无门。包拯废除此举,打开公堂大门,让诉讼者直接面见长官,在公堂之上诉说冤屈。差吏再也不敢欺负告状者,从而使案件得到公正快速地处理。

宫中有权势的太监为了修建私人园林,侵占了惠民河(蔡河)。河道阻塞不通,开封发大水,河水泛滥,损坏了老百姓的房屋土地。包拯看到以后,把太监修建的园林全部拆毁,恢复了惠民河原来的河道,河水再也不会泛滥。

包拯本性刚正,憎恨差吏办事刻薄,力求办事实诚敦厚,虽然厌恶差吏,但也常常以忠厚之心宽恕别人。他与人交往不苟合,也不说违心的话来讨好别人,平时居家也不与人私下书信往来,所以周围的亲戚朋友、朝廷中的党派都和他绝交。虽然他当了大官,但是日常所穿的衣服、使用的家具、一日三餐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常常教育家人子女:“后世子孙当官者,如有犯法贪污者,活着不能回家,死后不能葬于祖坟。不遵从我的意愿,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后世对包拯的记忆,不仅在于史书上,更是在戏曲、评书、电视、纪念祠堂传颂着他的清明。也是百姓对公正廉洁的一种信任。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包拯已然成为百姓心中的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包拯:一生清廉刚正,千古高风说到今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