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丨何叔衡:从晚清秀才到共产主义先驱

【红色档案】

1914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职教员学生一览表,何叔衡当时就读于讲习科。这份名册现藏于湖南省档案馆。 湖南省档案馆供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婷 通讯员 欧阳甜甜

【档案故事】

“何瞻岵,叔衡,宁乡,同文镇沙田。”

湖南省档案馆内,一份珍贵的学生名册,记录下何叔衡以30多岁的“高龄”孜孜求学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时光,墨迹历百年而不变。

何叔衡少年时读旧书,26岁中秀才,却毅然决然告别旧时代,转而求索新思想、新知识。一个晚清秀才,是如何跨越与共产主义者之间的历史距离,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

11月初,记者跟随何叔衡的研究者易凤葵,走进红色沙田,追寻何叔衡的初心之旅。

最年长的“一大”代表

1876年5月,何叔衡出生在宁乡沙田乡杓子冲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何叔衡从小读《四书》《五经》,习的是旧学问、旧习俗。青年时代的何叔衡,也曾信神信佛,讲究忠孝仁义,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研究何叔衡40余年,曾任长沙市委副秘书长并主编《永远的叔衡》一书的易凤葵告诉记者。

然而,在旧环境成长的何叔衡没有掉进时代的宿命,反而奋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与封建制度决裂并与之坚决斗争的共产主义先驱者之一。

促使何叔衡走出“旧我的围城”的根本动因,是对现实的极端不满。

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宁肯回家种田、教私塾。

1909年,何叔衡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进行教学改革,废旧学兴新学,开设数学、格物、英文等课程,由此接触到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叔衡带头剪去头上的辫子,以表示与满清王朝决裂。

对现实的极端不满,必然伴随着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1913年,何叔衡毅然辞去教职,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合并入第一师范)讲习科。校内主事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来当学生,何叔衡诚恳地说:“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耽误了青春。旧学根底浅,新学才启蒙,急盼求新学,想为国为民出力。”

这位校内年纪最大的学生,积极参加青年人的活动,并由此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等,成为忘年之交。

1918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在“驱张(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中,何叔衡提出“张毒一日不出湘,学生一日不返校,教师一日不受聘”的斗争口号,积极行动,四处奔走组织,毛泽东评论此事时,赞扬“叔衡办事,可当大局”。

易凤葵介绍,在当时的湖南革命者中,何叔衡最年长,又是教育名流,极富声望,深受青年革命者的喜欢。“这样他很自然地成为核心人物之一,成为与毛泽东共同创建中共湖南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1921年6月29日,何叔衡和毛泽东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从长沙乘船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时,“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何叔衡45岁,再一次创下“年纪最大”的纪录。

“从中秀才开始,经过近20年时间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何叔衡终于走完了从封建秀才到革命民主主义者再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全部路程。” 易凤葵说。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正如林伯渠所说,“旧学问一经与革命学问相结合,和最新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蔚然发出奇光。”在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何叔衡用生命践行了对共产主义的忠诚。

“一大”结束后,何叔衡与毛泽东回到湖南,创建了中共湖南支部。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叔衡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随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作为苏维埃红色政权首位“大法官”,何叔衡是党内反腐的最早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以一贯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著称。毛泽东评价:“何胡子是苏维埃的一头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何叔衡被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何叔衡、瞿秋白、邓子恢等奉命离开已经沦陷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向白区转移,他们白天不便走,只能晚上跋山涉水。年近花甲、疾病缠身的何叔衡,行走更艰难。2月24日清晨,当这支小部队走到福建长汀县境内时,被国民党军包围。为了掩护其他同志脱围,何叔衡奋身跳崖,壮烈牺牲,实践了“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

群峰连绵,松柏苍翠,百年过去,杓子冲依然是山清水秀的所在。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慕名走进坐落于此的何叔衡故居。人们说:“叔衡虽死,精神不灭。他的热血,铸就了永远的历史丰碑。”

家乡人民永远怀念这位革命先驱。当地政府建起何叔衡烈士纪念碑,文献纪录片《何叔衡》正在拍摄,以何叔衡革命生涯为题材的电影《血铸忠诚》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将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清癯消瘦、须髯如戟,由胡耀邦题字的何叔衡塑像,静静地伫立在故居门前,凝视故乡山水。昔年“忘家客”,而今终归矣。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731-84326002。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万枝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微信 美文-微信文章库-我的知识库 » 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丨何叔衡:从晚清秀才到共产主义先驱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我的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