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第30页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明白社会的变革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认识到当今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欢迎关注,每天精彩不断! 司马光一生,干了三件“流传千古”的事,一件是小时候的私事——砸了自家的缸,一件是公事——编写《资治通鉴》和一件是国家大事——反对变法,前两件名垂青史,而后一件臭名远扬,反对变法这件大事几乎葬送了大宋的江山,堪称民族罪人。 司马光砸缸使得他少年成名,编写《资治通鉴》使得名垂青史,而反对变法却让他声名抄,几乎成了民族罪人。 司马光从小聪...
作者按: 一座城市因为一些历史精英的活动而变得生动和浪漫,因为某些名人而彰显和扬名。历史名人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一个地域、一座城市。 洛阳是一座从来就不缺少名人的城市,自夏代建都洛阳开始,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洛阳曾出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或引领了历史的方向,或渲染了历史的色彩,或点缀了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爱恨悲欢都交织在这片河洛沃土...
![]()
![]()
![]()
![]()
![]()
6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名相,他曾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不过,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家喻户晓,很大程度源于“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 据《宋史》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司马光代言人”——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2007年起研究《资治通鉴》,出版相关著作《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帝王教科书》《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齐家与治国:姜鹏解读<资治通鉴>》等。“唐代户籍警”——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 以“司马光代言人遇到唐...
北宋仁宗年间,在东京汴梁城外五里庄有户人家,户主赵耘田,妻赵李氏,家有三子,均未成年。 这日,赵耘田挑着一担蔬菜到城里沿街叫卖,忽见有两匹马-前一后飞奔而来。赵耘田躲避不及,被前面一匹马撞倒在地,被后面一匹马踩伤大腿。骑马的两个人,一个是国舅葛师虎,一个是跟随胡来顺。葛师虎以冲撞马头为由,命胡来顺鞭打赵耘田,直打得赵耘田气绝身亡。二人复上马直奔艳阳楼饮酒而去...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观新创徽剧《包公出山》有感 翁 飞 包拯为北宋一代名臣,千百年来,一直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载于史册。他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敢于冒犯权臣执法如山。当时京师汴梁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谣。“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马汉在身边”这首儿时的歌谣让我们仿佛一下回到了以前,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到了那个整天废寝忘食追剧电视剧《包青天》的年代。 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执法手段让人敬佩,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对包拯的忠心不二保驾护航让人心潮澎湃,公孙策展昭作为包拯的左膀右臂更是让人信服。 尤其是南侠展昭,他一袭红衣手拿着湛卢剑,剑...
1图片说明:影视剧中的包拯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
不久前的7月3日,是北宋名臣包拯去世960周年的日子,自包拯去世之后,数个朝代一直将包拯作为清正廉明的典范,意在为朝中官员树立楷模。 即使在今天,以包拯为原型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这都代表了包拯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高大形象。 公元1062年7月3日,时年64岁的包拯在家中去世,他的去世令北宋朝堂为之震动,宋仁宗为之啜泣,追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也因此称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 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